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8787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涉及食用菌栽培技术领域,包括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梯形板,所述梯形板的底部开设有圆形凹槽,所述装置外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轮子外壳,所述轮子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正面转动连接有转动板,所述支撑板的正面转动连接有滚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转动板弧形的一端与滚轮的接触与分离,使滚轮可以有无法转动与自由旋转两种状态,避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放置在架子上的时候由于其底部的滚轮导致溜走,进而造成损失,在需要人工转移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的时候,自由旋转状态下的滚轮可以节省工人的许多力气,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


[0001]本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较成熟的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品种有金针菇、真姬菇、双孢蘑菇等,其中绝大部分为木腐菌,主要采用瓶栽的出菇模式;双孢蘑菇为覆土栽培食用菌,主要采用床栽的出菇模式。所以目前所使用的栽培筐都是为木腐菌栽培设计的,筐底面棱条较稀疏,承载较重的物体容易变形;筐侧面一体成型,不易进行注水操作,缺少封闭层,栽培覆土食用菌时容易从侧面出菇,消耗很多营养物质;且筐体高度较低。
[0003]例如公开号为CN218072772U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其特征在于:包括筐底面1、筐侧面2,所述筐侧面2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封闭层22,下部设有注水孔21;所述筐侧面2顶部向外延伸形成筐边3;栽培筐各部分连接为固定的一体结构。采用本技术的栽培筐进行栽培,便于小型机械化操作、易于搬动、降低病虫害传播。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
[0005]近两年一些覆土栽培的珍稀食用菌也逐渐向现代农业模式转变,采用菌种袋集中生产,小农工厂化栽培出菇的模式,那么就需要便于小型机械化操作、易于搬动的栽培筐进行工厂化出菇;在面对需要人工搬运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的时候,工人们来回搬运会非常消耗体力,而且会造成时间上的浪费,降低工作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提供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8]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包括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梯形板,所述梯形板的底部开设有圆形凹槽,所述装置外壳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轮子外壳,所述轮子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正面转动连接有转动板,所述支撑板的正面转动连接有滚轮,所述装置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注水管,所述注水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渗水管。
[0009]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转动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动块,所述支撑板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框。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杆的外壁与固定框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块的外壁与固定框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滑动块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摇动杆。
[0011]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摇动杆的一端与固定框的正面转动连接,所述滑动块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固定框的内壁固定连接。
[0012]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渗水管的外壁与装置外壳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渗水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保护网。
[0013]本技术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渗水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泥土盒,所述渗水管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保护网。
[0014]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相对现有技术来说,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15]1、本技术提供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采用转动板、滚轮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转动板弧形的一端与滚轮的接触与分离,使滚轮可以有无法转动与自由旋转两种状态,避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放置在架子上的时候由于其底部的滚轮导致溜走,进而造成损失,在需要人工转移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的时候,自由旋转状态下的滚轮可以节省工人的许多力气,并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0016]2、本技术提供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采用梯形板、第一保护网、过滤泥土盒、第二保护网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梯形板与其底部开设的圆形凹槽方便了小型机械对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的搬运,第一保护网可以防止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内部的物质进入到渗水管与注水管内,起到保护渗水管与注水管免受堵塞的作用,过滤泥土盒可以对于水质进行过滤,避免污染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内的食用菌,第二保护网防止注水管中不慎掉落进入的东西破坏过滤泥土盒,延长装置的使用寿面。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的顶部与内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技术的渗水口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技术的渗水管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技术的轮子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技术的轮子内部细节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装置外壳;2、轮子外壳;21、支撑板;22、转动板;23、滚轮;24、连接杆;25、固定框;26、滑动块;27、摇动杆;28、弹簧;3、梯形板;31、圆形凹槽;32、注水管;33、渗水管;34、第一保护网;35、过滤泥土盒;36、第二保护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5]实施例1
[0026]如图1

6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包括装置外壳1,装置外壳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梯形板3,梯形板3的底部开设有圆形凹槽31,装置外壳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轮子外壳2,轮子外壳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1,支撑板21的正面转动连接有转动板22,支撑板21的正面转动连接有滚轮23,装置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注水管32,注水管3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渗水管33。
[0027]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此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进行覆土栽培食用菌时,首先在装置外壳1内铺一层薄膜,最底层铺一定高度的栽培基质,中间铺菌种,最上层覆一定高度的土,放栽培架上进行出菇管理,在适当的时候用注水器向注水管32进行补水,水穿过第二保护网36经过过滤泥土盒35的过滤,再穿过第一保护网34进入到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内,对食用菌进行补水,当需要人工转移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时,摁下转动板22在轮子外
壳2外的一端,进而带动转动板22原本与滚轮23接触的一端与滚轮23分离,滚轮23可自由旋转,进而对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转移,梯形板3与其底部开设的圆形凹槽31方便了小型机械对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的搬运,第一保护网34可以防止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内部的物质进入到渗水管33与注水管32内,起到保护渗水管33与注水管32免受堵塞的作用。
[0028]实施例2
[0029]如图1

6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优选的,转动板2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4,连接杆2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动块26,支撑板2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框25,连接杆24的外壁与固定框25的内壁滑动连接,滑动块26的外壁与固定框25的内壁滑动连接,滑动块26的内壁滑动连接有摇动杆27,摇动杆27的一端与固定框25的正面转动连接,滑动块26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弹簧28,弹簧28的一端与固定框25的内壁固定连接。
[003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摁下转动板22在轮子外壳2外的一端,进而带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包括装置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1)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梯形板(3),所述梯形板(3)的底部开设有圆形凹槽(31),所述装置外壳(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轮子外壳(2),所述轮子外壳(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支撑板(21);所述支撑板(21)的正面转动连接有转动板(22),所述支撑板(21)的正面转动连接有滚轮(23);所述装置外壳(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注水管(32),所述注水管(3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渗水管(3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板(2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4),所述连接杆(2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动块(26),所述支撑板(2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固定框(2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覆土栽培食用菌栽培筐,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特笠
申请(专利权)人:宿迁市兴呱呱瓜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