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植筐、食用菌栽培单元、食用菌发菌培养系统及食用菌出菇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065046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种植筐。一种种植筐,其中,包括筐底和筐侧壁,筐底包括若干间隔一定距离并列排布的置棒槽,以及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置棒槽槽口边缘或者用于连接置棒槽槽口边缘与筐侧壁的连接板,筐侧壁相对的两侧壁上均设有筐立柱和套环,同一侧壁上的筐立柱和套环的数量相等,套环的内径与筐立柱的外径相匹配,筐立柱超出筐侧壁顶端的长度大于筐侧壁的高度,筐立柱底端端面设有第一连接限位凹槽,筐立柱顶端端面设有与第一连接限位凹槽尺寸相匹配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基于上述种植筐的食用菌栽培单元、食用菌发菌培养系统及食用菌出菇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种植筐的灵活组装,可同时适用于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段。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种植筐、食用菌栽培单元、食用菌发菌培养系统及食用菌出菇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食用菌栽培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种植筐、食用菌栽培单元、食用菌发菌培养系统及食用菌出菇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食用菌产品逐渐成为当前安全食品的消费主流,大规模工厂化生产的需求日益迫切,食用菌的生产栽培在各地区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食用菌的生产栽培大多采用的是种植筐进行种植。采用种植筐进行食用菌种植时,为了节省空间,一般都是将种植筐层叠堆放或者放置于多层的菌架上。如中国专利CN208549466U公开了一种堆叠式的食用菌菌架,方便堆叠,形成层叠式的菌架,方便对食用菌进行培养。但是类似这种堆叠式的食用菌菌架的种植筐或菌架,每层之间的距离都是固定的,由于食用菌的层叠培养过程中,在发菌阶段和出菇阶段,每层之间的间距要求是不一样的,所以上述这种种植筐或菌架只能适用于其中某一个阶段,适用范围还是较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的堆叠式种植筐或菌架只能适用于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适用范围比较窄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种植筐、食用菌栽培单元、食用菌发菌培养系统及食用菌出菇系统。本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种植筐的灵活组装,可同时适用于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增大了种植筐的适用范围。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种植筐,其中,包括筐底和围设于所述筐底四周的筐侧壁,所述筐底包括若干间隔一定距离并列排布且用于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置棒槽,以及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置棒槽槽口边缘或者用于连接置棒槽槽口边缘与筐侧壁的连接板,所述筐侧壁相对的两侧壁上均设有筐立柱和套环,同一侧壁上的筐立柱和套环的数量相等,同一侧壁上的筐立柱的数量大于一时,其上相邻的两个筐立柱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两个套环之间的距离相等,且所述套环的内径与所述筐立柱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筐立柱超出所述筐侧壁顶端的长度大于所述筐侧壁的高度,所述筐立柱底端端面设有第一连接限位凹槽,所述筐立柱顶端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限位凹槽尺寸相匹配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这样,食用菌种植时,直接将食用菌菌棒装入置棒槽中,给予适当的水分、温度和光照就可以进行食用菌的出菇培养种植。另外,通过第一连接限位凹槽和第一连接限位凸台的配合,可以将一个种植筐固定叠放在另一个种植筐上面,实现种植筐的层叠组装,此时相邻两层种植筐之间的距离比较大,适合进行出菇,然后在最底部再放置一个底托盘即可以组成一个的食用菌出菇系统。还可以将一个种植筐的筐立柱顶端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穿过其上第一层种植筐的套环与其上第二层种植筐的筐立柱底端的第一连接限位凹槽进行插接,实现种植筐的交叠组装,此时相邻两层种植筐之间的距离比较小,适合进行发菌培养,然后在最底部再放置一个底托盘即可以组成一个的食用菌发菌培养系统。这样,通过
种植筐之间的不同组装方式就可以使得其既可以适用于发菌培养阶段又可以适用于出菇阶段,增大了种植筐的适用范围。另外,还可以根据场地的尺寸灵活的选择组装成几层几列的食用菌发菌培养系统或食用菌出菇系统,场地适应性强;并且,在食用菌休种期,还可以将食用菌发菌培养系统或食用菌出菇系统拆卸成单个的种植筐进行存放,以免整个食用菌发菌培养系统或食用菌出菇系统占据较大空间,导致空间利用的浪费。
[0005]进一步的,所述置棒槽的深度为食用菌菌棒粗度的1/5

1/2,所述置棒槽内表面的形状与食用菌菌棒外表面的形状相匹配。若栽培的食用菌菌棒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椭圆形、腰形、六棱形或多边形的任意一种,则置棒槽内表面的形状为与食用菌菌棒外表面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0006]本专利技术的种植筐包括两种具体的结构形式,第一种结构形式为,与所述置棒槽两端连接的筐侧壁上设有注水孔,所述连接板上设有溢水孔,所述注水孔最底端与所述筐侧壁顶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筐侧壁顶端之间的距离。这样,利用这种结构形式的种植筐进行食用菌培养种植时,可以通过注水孔向置棒槽内注水,为食用菌菌棒提供培养所需的水分,当置棒槽中的水超过连接板时,又可以通过溢水孔流出,以保证置棒槽中的水不会太多,这种结构形式的种植筐适用于对水分需求较高,需要持续补水的食用菌。
[0007]第二种结构形式为,所述置棒槽的底面上设有镂空格栅,与所述置棒槽两端连接的筐侧壁上设有注水孔。这种结构形式的种植筐,其上的注水孔为比较大的镂空孔,且置棒槽的底面上还设有镂空格栅,利用这种结构形式的种植筐进行食用菌培养种植时,可以整筐甚至是种植筐层叠组装后的整系统通过注水孔进行机械化的注水操作,为食用菌菌棒提供培养所需的水分,进一步提高自动化程度和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而置棒槽底面上的镂空格栅则将多余的水漏掉,避免水泡菌棒。这种结构形式的种植筐适用于对水分需求较低,不需要持续补水的食用菌。
[0008]进一步的,所述筐底的底面上沿所述置棒槽的轴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并列排布设置有若干筐底肋条。筐底肋条能够对筐底的强度起到加强作用。
[0009]进一步的,与所述置棒槽两端连接的筐侧壁顶端设有筐侧凸沿。筐侧凸沿能够方便人工或者机械对种植筐进行搬运。
[001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单元,其中,包括种植筐和盖设于所述种植筐顶部的疏蕾罩,所述种植筐为上述的种植筐,所述疏蕾罩与所述种植筐的置棒槽一一对应,且所述疏蕾罩上设有若干出菇孔,每个疏蕾罩两侧均设有若干透水孔。这样,当需要进行食用菌定向出菇培养种植时,就采用该食用菌栽培单元,将食用菌菌棒装入到种植筐的置棒槽内,然后在疏蕾罩的出菇孔位置通过加湿,温差刺激,光照刺激等,就可以催蕾出菇,这样食用菌就只能从疏蕾罩的出菇孔出菇,即实现了定向出菇。疏蕾罩罩住食用菌菌棒的上部,有保水和疏蕾的作用。另外,还可以通过向疏蕾罩表面进行喷洒水,喷洒的水通过透水孔和出菇孔进到种植筐内,实现给食用菌菌棒进行补水。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食用菌发菌培养系统,其中,包括底托盘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的若干种植筐,所述种植筐为上述的种植筐,所述若干种植筐以其中一个种植筐的筐立柱顶端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穿过其上第一层种植筐的套环与其上第二层种植筐的筐立柱底端的第一连接限位凹槽插接的形式正叠堆放。
[001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食用菌出菇系统,其中,包括不定向出菇系统和定向出菇系统,
所述不定向出菇系统包括底托盘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的若干种植筐;所述定向出菇系统包括底托盘以及以多层多行多列排布方式正叠堆放在所述底托盘上的若干栽培单元,所述种植筐为上述的种植筐,所述栽培单元为上述的食用菌栽培单元,所述若干种植筐/栽培单元以其中一个种植筐/栽培单元的筐立柱顶端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与其上第一层种植筐/栽培单元的筐立柱底端的第一连接限位凹槽插接的形式正叠堆放。
[0013]进一步的,所述底托盘的顶面上设有用于穿过最底层种植筐/栽培单元的套环对最底层的种植筐/栽培单元进行限位的限位柱,所述限位柱顶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限位凹槽尺寸相匹配的第二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种植筐,其特征在于,包括筐底(1)和围设于所述筐底(1)四周的筐侧壁(2),所述筐底(1)包括若干间隔一定距离并列排布且用于放置食用菌菌棒的置棒槽(101),以及用于连接相邻两个置棒槽(101)槽口边缘或者用于连接置棒槽(101)槽口边缘与筐侧壁(2)的连接板(3),所述筐侧壁(2)相对的两侧壁上均设有筐立柱(4)和套环(5),同一侧壁上的筐立柱(4)和套环(5)的数量相等,同一侧壁上的筐立柱(4)的数量大于一时,其上相邻的两个筐立柱(4)之间的距离与相邻的两个套环(5)之间的距离相等,且所述套环(5)的内径与所述筐立柱(4)的外径相匹配,所述筐立柱(4)超出所述筐侧壁(2)顶端的长度大于所述筐侧壁(2)的高度,所述筐立柱(4)底端端面设有第一连接限位凹槽(401),所述筐立柱(4)顶端端面设有与所述第一连接限位凹槽(401)尺寸相匹配的第一连接限位凸台(40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置棒槽(101)的深度为食用菌菌棒粗度的1/5

1/2,所述置棒槽(101)内表面的形状与食用菌菌棒外表面的形状相匹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筐,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置棒槽(101)两端连接的筐侧壁(2)上设有注水孔(6),所述连接板(3)上设有溢水孔(7),所述注水孔(6)最底端与所述筐侧壁(2)顶端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连接板(3)与所述筐侧壁(2)顶端之间的距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种植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置棒槽(101)的底面上设有镂空格栅(102),与所述置棒槽(101)两端连接的筐侧壁(2)上设有注水孔(6)。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种植筐,其特征在于,所述筐底(1)的底面上沿所述置棒槽(101)的轴线方向间隔一定距离并列排布设置有若干筐底肋条(8)。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种植筐,其特征在于,与所述置棒槽(101)两端连接的筐侧壁(2)顶端设有筐侧凸沿(9)。7.一种食用菌栽培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种植筐(10)和盖设于所述种植筐(10)顶部的疏蕾罩(11),所述种植筐(10)为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冉高攀宏何世强张博单亚东周同庆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茸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