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栽培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8290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秀珍菇栽培装置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栽培装置,包括上半筒和其下方的下半筒,所述上半筒与下半筒相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软胶密封管,所述下半筒外侧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三个均匀分布的扣接罩盖,所述扣接罩盖与上半筒和下半筒的外侧壁之间固定安装有卡接结构,所述扣接罩盖的外侧壁上共同滑动套接有拉绳,所述拉绳的两端之间固定连接有扭杆,所述下半筒外侧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卡接置位结构,所述扭杆卡接在卡接置位结构的内部。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培养秀珍菇菌丝的栽培袋在原料出菇结束,栽培原料利用完后难以将栽培袋清理进行循环使用,通常进行丢弃处理,加大秀珍菇的栽培成本的问题。加大秀珍菇的栽培成本的问题。加大秀珍菇的栽培成本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栽培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秀珍菇栽培装置
,具体的,涉及一种栽培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秀珍菇又名白平菇,其学名为黄白侧耳,在分类学上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秀珍菇进行栽培时,需要将原料装袋,而后放置室内栽培房或室外阴棚的栽培支架上,等待秀珍菇菌丝长满栽培袋后再继续培养5—7天,使菌丝达到生理成熟,积累养分就可运到出菇场菇房出菇。
[0003]目前,现有技术中培养秀珍菇菌丝的栽培袋在原料出菇结束,栽培原料利用完后难以将栽培袋清理进行循环使用,通常进行丢弃处理,加大秀珍菇的栽培成本。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栽培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出一种栽培装置,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培养秀珍菇菌丝的栽培袋在原料出菇结束,栽培原料利用完后难以将栽培袋清理进行循环使用,通常进行丢弃处理,加大秀珍菇的栽培成本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栽培装置,包括上半筒和其下方的下半筒,所述上半筒与下半筒相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软胶密封管,所述下半筒外侧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三个均匀分布的扣接罩盖,所述扣接罩盖与上半筒和下半筒的外侧壁之间固定安装有卡接结构,所述扣接罩盖的外侧壁上共同滑动套接有拉绳,所述拉绳的两端之间固定连接有扭杆,所述下半筒外侧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卡接置位结构,所述扭杆卡接在卡接置位结构的内部;
[0006]所述卡接结构包括卡接环、顶杆和回弹塑胶管,所述上半筒和下半筒的外侧壁上均固定套接有卡接环,所述卡接环的外侧壁上均开设有卡接环槽,所述卡接环槽开口处的底部设置有斜面,所述扣接罩盖远离上半筒的一侧均设有三个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外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顶杆,所述顶杆远离连接板的一端均与扣接罩盖滑动连接,位于同一所述扣接罩盖一侧的三个连接板的外侧壁上共同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滑动套接在拉绳的外侧壁上,所述卡接环槽的内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回弹塑胶管。
[0007]优选的,所述扣接罩盖的外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限位U环,所述限位U环均套设在套筒的外部。
[0008]优选的,所述回弹塑胶管的外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孔。
[0009]优选的,所述卡接置位结构包括支撑斜杆和扭转安放槽,所述支撑斜杆和扭转安放槽均设置有两个,所述支撑斜杆均固定连接在下半筒外侧壁的顶端,所述扭转安放槽均开设在支撑斜杆的内侧壁上,所述扭转安放槽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扭杆的两端均插接在扭转安放槽的内部。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斜杆的外侧壁上均开设有节料槽,所述支撑斜杆和扭杆均为硬
质塑料,所述拉绳为尼龙绳。
[0011]优选的,所述上半筒的顶端设置有螺纹口和螺纹盖,所述上半筒中上部的外径尺寸与下半筒中下部的内径尺寸相适配。
[00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3]1、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卡接置位结构和卡接结构,在上半筒与下半筒合并后,通过扭转拉绳的两端而缠绕打结,勒紧顶杆插入卡接环,顶杆沿卡接环的斜口插入中部,将上半筒与下半筒相互收紧且两个软胶密封管相互挤压完成密封,下半筒上的卡接结构将上半筒卡死,在卡接置位结构的作用下防止扭杆反向扭转,使拉绳保持勒紧连接板的状态下,上半筒与下半筒牢牢的合并,在原料利用完后,使拉绳恢复松弛状态,再利用回弹塑胶管的弹性将顶杆推至卡接环槽的斜口出,即可将上半筒从下半筒上取下,拆装步骤简单,方便对其内部的原料进行清理,进行循环利用,降低秀珍菇的栽培成本。
[0014]2、本技术中,上半筒顶部的尺寸与下半筒内部的尺寸相适配设置,在未进行使用时,能够将上半筒倒放至下半筒的内部,减少栽培装置的占用空间,便于运输和储存。
附图说明
[0015]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立体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中卡接结构的爆炸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卡接结构的截面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中扭杆和卡接置位结构的立体图。
[0020]图中:1、上半筒;
[0021]2、下半筒;21、软胶密封管;
[0022]3、扣接罩盖;
[0023]4、拉绳;41、扭杆;
[0024]5、卡接置位结构;51、支撑斜杆;52、扭转安放槽;
[0025]6、卡接结构;
[0026]7、卡接环;71、卡接环槽;
[0027]8、顶杆;81、连接板;82、套筒;83、限位U环;
[0028]9、回弹塑胶管;91、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涉及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实施例1
[0031]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栽培装置,包括上半筒1和其下方的下半筒2,上半筒1与下半筒2相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软胶密封管21,下半筒2外侧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三个均匀分布的扣接罩盖3,扣接罩盖3与上半筒1和下半筒2的外侧壁之间固定安
装有卡接结构6,扣接罩盖3的外侧壁上共同滑动套接有拉绳4,拉绳4的两端之间固定连接有扭杆41,下半筒2外侧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卡接置位结构5,扭杆41卡接在卡接置位结构5的内部;
[0032]卡接结构6包括卡接环7、顶杆8和回弹塑胶管9,上半筒1和下半筒2的外侧壁上均固定套接有卡接环7,卡接环7的外侧壁上均开设有卡接环槽71,卡接环槽71开口处的底部设置有斜面,扣接罩盖3远离上半筒1的一侧均设有三个连接板81,连接板81的外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顶杆8,顶杆8远离连接板81的一端均与扣接罩盖3滑动连接,位于同一扣接罩盖3一侧的三个连接板81的外侧壁上共同固定连接有套筒82,套筒82滑动套接在拉绳4的外侧壁上,卡接环槽71的内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回弹塑胶管9。
[0033]扣接罩盖3的外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限位U环83,限位U环83均套设在套筒82的外部,限位U环83的设置,用于限制套筒82的位移距离,避免顶杆8与扣接罩盖3相分离;
[0034]回弹塑胶管9的外侧壁上均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气孔91,气孔91的设置用于回弹塑胶管9被顶杆8相抵压缩和回弹时平衡回弹塑胶管9内部的气压;
[0035]卡接置位结构5包括支撑斜杆51和扭转安放槽52,支撑斜杆51和扭转安放槽52均设置有两个,支撑斜杆51均固定连接在下半筒2外侧壁的顶端,扭转安放槽52均开设在支撑斜杆51的内侧壁上,扭转安放槽52的一端设置有开口,开口尺寸与扭杆41尺寸相匹配,便于扭杆41通过开口放入扭转安放槽52的内部,扭杆41的两端均插接在扭转安放槽52的内部,在扭杆41的两端分别放入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栽培装置,包括上半筒(1)和其下方的下半筒(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半筒(1)与下半筒(2)相靠近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软胶密封管(21),所述下半筒(2)外侧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三个均匀分布的扣接罩盖(3),所述扣接罩盖(3)与上半筒(1)和下半筒(2)的外侧壁之间固定安装有卡接结构(6),所述扣接罩盖(3)的外侧壁上共同滑动套接有拉绳(4),所述拉绳(4)的两端之间固定连接有扭杆(41),所述下半筒(2)外侧壁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卡接置位结构(5),所述扭杆(41)卡接在卡接置位结构(5)的内部;所述卡接结构(6)包括卡接环(7)、顶杆(8)和回弹塑胶管(9),所述上半筒(1)和下半筒(2)的外侧壁上均固定套接有卡接环(7),所述卡接环(7)的外侧壁上均开设有卡接环槽(71),所述卡接环槽(71)开口处的底部设置有斜面,所述扣接罩盖(3)远离上半筒(1)的一侧均设有三个连接板(81),所述连接板(81)的外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两个顶杆(8),所述顶杆(8)远离连接板(81)的一端均与扣接罩盖(3)滑动连接,位于同一所述扣接罩盖(3)一侧的三个连接板(81)的外侧壁上共同固定连接有套筒(82),所述套筒(82)滑动套接在拉绳(4)的外侧壁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传尧李瑞华吴光明倪丹
申请(专利权)人:尤溪县天草菌物种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