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吉礼专利>正文

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7788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目前在设计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时,人们只能依靠增加换热管的数量来补偿管束效应对冷凝换热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换热设备体积的增加和制造成本的提高。本发明专利技术组成包括:壳体(1),所述的壳体两侧连接管板(2),所述的壳体与所述的管板围成的壳内空间装有一组换热管(3),所述的换热管上装有支撑板(4),所述的换热管下方装有连续的导液器(5)为集液型导液器或者分液型导液器,所述的壳体上开有进气口(9)与出液口(10)。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制药、空调、制冷和供热等领域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具体涉及一种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 器。
技术介绍
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制药、空调、制冷和供热等领域, 其换热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工业生产成本和能源利用效率,因此它一直是重要的研究和 改进对象。上世纪70年代以来,针对如何提高冷凝换热器换热性能问题,人们通过改变管 外表面结构特性,取得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成果。然而,这些工作并没有解决卧式壳管式冷凝 器中上排管冷凝液下滴、引起下排换热管液膜增厚而导致管束整体换热性能下降(称为管 束效应)的问题。目前在设计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时,人们只能依靠增加换热管的数量来补 偿管束效应对冷凝换热的不利影响,从而导致换热设备体积的增加和制造成本的提高。因 此,人们在一直寻求一种能够减小卧式换热管束中冷凝换热管外冷凝液膜厚度、降低管外 冷凝液膜热阻、提高管束整体冷凝换热效率的技术措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需要依靠增加换热管的数量而消除了管束效应的卧 式壳管式冷凝器,从而减小设备体积,降低冷凝器换热管材料消耗。 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其组成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两侧连接管板,所 述的壳体与所述的管板围成的壳内空间装有一组换热管,所述的换热管上装有支撑板,所 述的换热管下方装有连续的导液器,所述的导液器为集液型导液器或者分液型导液器,所 述的壳体上开有进气口与出液口。 所述的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所述的换热管与所述的导液器之间包括连 续的引流板,所述的导液器与所述的引流板通过卡簧和销钉固定在所述的换热管上。 所述的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所述的集液型导液器,其断面形状为单圆 弧形或者双圆弧形或者椭圆形曲面或者单平板形或者双平板形斜面,所述的导液器沿换热 管长度方向具有凸起。 所述的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所述的分液型导液器,其断面形状为单圆 弧形或者双圆弧形或者椭圆形曲面或者单平板形或者双平板形斜面。 所述的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所述的引流板为锯齿形或者翅形或者线形 隔栅状。 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1.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换热管的下部安装引流板与导液器,引流板与换热管紧密接触, 冷凝液在重力和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从换热管外流到引流板上,并流到导液器内,最后导液 器内的液体被导向换热管两端。避免了上一层换热管的冷凝液滴落到下一层换热管上,从而避免了下一层换热管液膜的增加,具有消除管束效应、强化换热管外冷凝换热的效果。 2.本专利技术的引流板起到减小换热管液膜厚度和引流的作用,导液器则起到阻止冷 凝液滴落到下排换热管、并将冷凝液导出的作用。 3.本专利技术在应用中先将换热管穿入换热管的支撑板中,然后在用若干个卡簧和销钉将导液器和引流板固定在换热管外,卡簧的应用使导液器的安装变得简单、方便。 4.本专利技术换热管导液器既可以外表面光滑的换热管上,也可以用在外表是低肋的高效换热管上。 5.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换热管上安装导液器,蒸汽在装有导液器的换热管上冷凝后,形 成的冷凝液沿换热管外表面向管道底部汇集,在管道底部形成较厚的液膜。液膜在引流板 的引流作用下,汇集到导液器中,并沿导液器流走。上述过程避免了上排换热管产生的冷凝 液直接滴落到下排换热管表面,避免了下排换热管外表面液膜厚度的增加,避免了下排管 道外表面液膜热阻的增加,从而提高了换热管束的整体换热效率,减小设备体积,降低冷凝 器换热管材料消耗。因此,本专利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制药、空调、制冷和供热等 领域中。 6.本专利技术通过引流板对换热管外冷凝液膜的引流和导液器对冷凝液的导液,可以减小换热管外冷凝液膜的厚度,降低管外冷凝液膜热阻,提高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不同曲面形状的导液器,由于各种曲面形状的导液器的有效垂直高度及导液量不同,曲面形式的多样化是对实际应用中换热管管间距与冷凝液量多样性的一种适应,曲面形状的多样性使得导液器有了更广范的应用空间。附图说明 附图1为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带集液型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的侧视图,其中换热管采用叉排方 式。 附图3为带集液型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的侧视图,其中换热管采用顺排方 式。 附图4为带分液型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的侧视图,其中换热管采用叉排方 式。 附图5为带分液型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的侧视图,其中换热管采用顺排方 式。 附图6集液型导液器断面结构为单圆弧形的示意图。 附图7集液型导液器断面结构为曲面和平面组合的山形示意图。 附图8集液型导液器断面结构为双圆弧形的示意图。 附图9集液型导液器断面结构为平面组合的箭头形的示意图。 附图10分液型导液器断面结构为单圆弧形的示意图。 附图11分液型导液器断面结构为平面组合的Y形示意图。 附图12分液型导液器断面结构为平面和曲面组合的Y形示意图。 附图13分液型导液器断面结构为平面组合的示意图。 附图14是集液型导液器与换热管的连接正视图。 附图15是附图14的左视图,将冷凝液导向管道两端的导液器,导液器向管道两端 有一定坡度。 附图16是附图14的左视图,集液型的本产品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 16是将冷凝液导向管道两端的导液器,导液器向管道两端有一定坡度,图中的引流板改为 引流栅。 附图17是集液型导液器与换热管的连接结构轴侧图。 附图18是分液型导液器与换热管连接正视图。 附图19为附图18的左视图。 附图20为附图18的左视图,图中的引流板改为引流栅。 附图21为分液型导液器与冷换热管连接轴测图。 附图22为集液型导液器由中间向两端凸起的示意图。 附图23为集液型导液器向一端凸起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 : 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其组成包括壳体l,所述的壳体两侧连接管板2, 所述的壳体与所述的管板围成的壳内空间装有一组换热管3,所述的换热管上装有支撑板 4,所述的换热管下方装有连续的导液器5,所述的壳体上开有进气口 9与出液口 10。 实施例2 : 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其组成包括壳体l,所述的壳体两侧连接管板2, 所述的壳体与所述的管板围成的壳内空间装有一组换热管3,所述的换热管上装有支撑板 4,所述的换热管下方装有连续的导液器5,所述的壳体上开有进气口 9与出液口 10。 所述的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所述的换热管与所述的导液器之间包括连 续的引流板6。 实施例3 : 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其组成包括壳体l,所述的壳体两侧连接管板2, 所述的壳体与所述的管板围成的壳内空间装有一组换热管3,所述的换热管上装有支撑板 4,所述的换热管下方装有连续的导液器5,所述的壳体上开有进气口 9与出液口 10。 所述的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所述的换热管与所述的导液器之间包括连 续的引流板6。 所述的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所述的导液器为集液型导液器,其断面形 状为单圆弧形,所述的导液器沿换热管长度方向向一端具有凸起。 所述的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所述的导液器与所述的引流板通过卡簧7 和销钉8固定在所述的换热管上。 所述的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所述的引流板为锯齿形。 实施例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带导液器的卧式壳管式冷凝器,其组成包括:壳体,所述的壳体两侧连接管板,其特征是:所述的壳体与所述的管板围成的壳内空间装有一组换热管,所述的换热管上装有支撑板,所述的换热管下方装有连续的导液器,所述的导液器为集液型导液器或者分液型导液器,所述的壳体上开有进气口与出液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吉礼马志先
申请(专利权)人:张吉礼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