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用途高压氧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6607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32
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用途高压氧舱,其包括高压舱,其内部设置有供患者休息的第一安置部,所述高压舱内部能形成高压氧气环境;释压舱,其设置在所述高压舱旁且内部设置有供患者休息的第二安置部,所述释压舱与所述高压舱中氧气压力初始环境一致;释压装置,其设置在所述释压舱中,能对所述释压舱中的氧气进行释放;其中,所述高压舱内设置有能与外界连通的第一舱门,所述高压舱和所述释压舱之间设置有第二舱门,所述释压舱内设置有能与外界连通的第三舱门。本申请具有提高对高压氧舱内部患者出现突发情况时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救治响应速度的效果。进行诊断和救治响应速度的效果。进行诊断和救治响应速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用途高压氧舱


[0001]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用途高压氧舱。

技术介绍

[0002]高压氧舱是进行高压氧疗法的专用医疗设备,通过高压氧舱能够增加血液中溶解氧量。在高压氧环境下,高压氧舱具有血氧弥散速率增快,弥散范围增加、能够克服组织的氧供障碍、能够调节血管舒缩,增强缺血区的血流量、能够有助于清除氧自由基、具有抗菌作用且能够增加某些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等作用。高压氧舱最开始被应用于治疗潜水员的潜水病等疾病,后来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在临床上被应用于厌氧菌感染、一氧化碳中毒、气栓病、减压病、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外伤、脑血管疾病等的治疗。
[0003]氧气是人体必须的物质,一般是在被人体吸入肺部之后,在肺部溶解进人体的血液当中,并进一步进入红血球中随红血球的移动而得到运输,而正常人的血液中所溶解的氧气量与环境压力有关,现在经过多次试验之后已得出结论:人们在高压氧舱中溶解在血液中的氧气量随着氧舱的压力增高而增加,在两个大气压的氧舱里吸纯氧后溶解在血液里的氧气量增加了14倍,而在三个大气压的氧舱里吸纯氧后溶解在血液里的氧气量则能增加21倍。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发现患者在进出高压氧舱时,需要对舱体进行加减压来让人适应高压环境,当患者出现突发情况时,需要首先对舱体进行加减压才能够让患者离开高压氧舱或者让医生进入高压氧舱,高压氧舱中的患者出现突发情况时医生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响应时间较长,不利于对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治疗。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部分或全部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多用途高压氧舱。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用途高压氧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多用途高压氧舱,包括:高压舱,其内部设置有供患者休息的第一安置部 ,所述高压舱内部能形成高压氧气环境;释压舱,其设置在所述高压舱旁且内部设置有供患者休息的第二安置部,所述释压舱与所述高压舱中氧气压力初始环境一致;释压装置,其设置在所述释压舱中,能对所述释压舱中的氧气进行释放;其中,所述高压舱内设置有能与外界连通的第一舱门,所述高压舱和所述释压舱之间设置有第二舱门,所述释压舱内设置有能与外界连通的第三舱门。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对患者进行高压氧治疗时,首先将高压舱的第一舱门打开,患者由第一舱门进入高压舱中,并可在第一安置部处进行休息,随后逐步提高高压舱和释压舱内部的氧气含量,在高压舱和释压舱中形成氧气压力一致的高压氧环境;当高压舱中的患者身体出现不适需要对患者进行诊断或救治时,首先患者由第二舱门进入释压舱中,并可在第二安置部处进行休息,随后逐步释放释压舱中的氧气,直至释压舱中的空气环境与外界空气环境相同或相近,最后使得患者由第三舱门从释压舱中出去接受诊断和
治疗。
[0008]通过释压舱的设置,使得患者在发生突发情况下能够及时转移到释压舱中进行休整,并在释压舱中的氧气进行释放后及由释压舱出去,也可由医生根据实际需要就地在释压舱中进行诊断和救治,提高了对患者诊断和救治的响应速度,降低了患者受到伤害的概率。
[0009]可选的,所述释压舱中设置有能带动所述第二安置部在第二舱门和第三舱门之间进行移动的驱动装置。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装置的设置,能够在患者进入释压舱中且由第二安置部处进行休息时,能够在释压舱内的氧气压力环境稳定时直接由第三舱门从释压舱中出去。
[0011]可选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滑动轨道,其横置在所述释压舱内,且所述滑动轨道的首端位于所述第二舱门处,所述滑动轨道的末端位于所述第三舱门处;导向齿条,其设置有两条且分别沿所述滑动轨道的长度方向设置;驱动轮,其对应所述导向齿条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导向轮分别与一个所述导向齿条啮合;其中,所述第二安置部内设置有能带动两个驱动轮进行同步转动的正反转电机。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带动第二安置部在第二舱门和第三舱门之间进行移动时,首先启动位于第二安置部内的正反转电机,第二正反转电机的驱动轴带动驱动轮转动,驱动轮的转动带动第二安置部沿导向齿条由第二舱门处移动到第三舱门处,进而在释压舱内的氧气压力环境稳定时直接由第三舱门从释压舱中出去。
[0013]可选的,所述释压装置包括:释压块,其安装在所述释压舱底部,所述释压块内部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释压腔;第一连接箱,其设置在所述释压腔内,且与所述释压腔顶壁固定连接;第一通气孔,开设在所述滑动轨道底部,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箱内部连通;第一支座,其与所述第一连接箱内部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上表面向内开设有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一滑动槽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动杆;顶板,其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动杆靠近所述释压舱一端;第一复位弹簧,其设置在所述顶板和所述第一支座上表面之间,且套设在所述第一滑动杆上,能推动所述顶板将所述第一通气孔堵住;第二连接箱,其设置在所述释压腔内,且与所述释压腔顶壁固定连接;第一通孔,其开设在所述滑动轨道底部,所述第一通孔内滑动连接有限位销,所述第二安置部底部开设有供所述限位销插接的限位孔;第一挡板,其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箱内,所述第一挡板将所述第二连接箱内部空间分割为处于所述挡板上方的密封腔和处于所述挡板下方的放置腔;连接杆,其设置在所述放置腔内,所述连接杆底部穿过所述第二连接箱底壁设置,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限位销之间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和所述第二连接箱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复位弹簧;连接管道,其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箱和所述第二连接箱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箱连通,所述连接管道侧壁开设有第二通气孔,所述第二通气孔处固定连通有通气管道,所述通气管道远离所述第二通气孔一端与所述密封腔内部连通;第二挡板,其与所述连接管道内壁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挡板远离所述第一连接箱一端固定连接有插接杆,所述插接杆远离所述第二挡板一端穿过所述第二连接箱侧壁设置,所述连接块侧壁开设有供所述插接杆插接的插接槽,所述第二挡板和所述第二连接箱外侧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三复位弹簧;出气口,其开设在所述第二连接箱侧壁上,用于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箱内部和所述释压腔内部。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需要对释压舱中的氧气进行释放时,首先打开释压腔和外界的连通的管道,释压舱中的高压气体通过第一通气孔进入到第一连接箱内部并推动顶板移动从而使得顶板松开对于第一通气孔的密封作用,此时第一复位弹簧处于被挤压状态,位于第一连接箱内部的高压气体同时推动第二挡板向靠近第二连接箱的方向移动,第二挡板在移动的同时带动插接杆插接进插接槽内,从而限制了连接块在竖直方向上的移动;第二挡板在移动的同时对第三复位弹簧进行压缩,在插接杆插接进插接槽中之后,第二挡板松开对于第二通气孔和第一出气孔处的密封作用,位于第一连接箱中的高压气体一方面能够经过第二通气孔以及通气管道输送至第二连接箱内部的密封腔内,另一方面能够经过第一出气孔排到释压腔中,并经由释压腔输送至外界从而对释压舱中的压力进行释放;随着释压舱中的压力的降低,第二挡板在第三复位弹簧的作用下逐渐向远离第二连接箱的方向移动,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用途高压氧舱,其特征在于,包括:高压舱(1),其内部设置有供患者休息的第一安置部(11),所述高压舱(1)内部能形成高压氧气环境;释压舱(2),其设置在所述高压舱(1)旁且内部设置有供患者休息的第二安置部(21),所述释压舱(2)与所述高压舱(1)中氧气压力初始环境一致;释压装置(3),其设置在所述释压舱(2)中,能对所述释压舱(2)中的氧气进行释放;其中,所述高压舱(1)内设置有能与外界连通的第一舱门(12),所述高压舱(1)和所述释压舱(2)之间设置有第二舱门(13),所述释压舱(2)内设置有能与外界连通的第三舱门(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用途高压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释压舱(2)中设置有能带动所述第二安置部(21)在第二舱门(13)和第三舱门(22)之间进行移动的驱动装置(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用途高压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滑动轨道(41),其横置在所述释压舱(2)内,且所述滑动轨道(41)的首端位于所述第二舱门(13)处,所述滑动轨道(41)的末端位于所述第三舱门(22)处;导向齿条(42),其设置有两条且分别沿所述滑动轨道(41)的长度方向设置;驱动轮(43),其对应所述导向齿条(42)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导向轮分别与一个所述导向齿条(42)啮合;其中,所述第二安置部(21)内设置有能带动两个驱动轮(43)进行同步转动的正反转电机。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用途高压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释压装置(3)包括:释压块(31),其安装在所述释压舱(2)底部,所述释压块(31)内部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释压腔(311);第一连接箱(32),其设置在所述释压腔(311)内,且与所述释压腔(311)顶壁固定连接;第一通气孔(312),开设在所述滑动轨道(41)底部,且与所述第一连接箱(32)内部连通;第一支座(321),其与所述第一连接箱(32)内部底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座(321)上表面向内开设有第一滑动槽(322),所述第一滑动槽(322)内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动杆(323);顶板(324),其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动杆(323)靠近所述释压舱(2)一端;第一复位弹簧(325),其设置在所述顶板(324)和所述第一支座(321)上表面之间,且套设在所述第一滑动杆(323)上,能推动所述顶板(324)将所述第一通气孔(312)堵住;第二连接箱(33),其设置在所述释压腔(311)内,且与所述释压腔(3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煜琪杨煜博杨煜硕李迎波李军华杜娇玲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沐之鑫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