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碳纤维增强碳材料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强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36591 阅读:3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测试碳纤维增强碳材料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强度的方法,它涉及一种测试碳纤维增强碳基体复合材料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强度的方法,以解决现有的测试法存在的容易损伤纤维束形态、制样困难的问题。对截取的碳碳复合材料样品进行减薄和抛光处理;将该样品固定在水平位移样品台上;对待测纤维束施加轴向压力,在纤维束脱离基体过程中,记录纤维束被顶出的载荷与位移之间关系以及待测纤维束被顶出的最大力值;通过待测纤维束被顶出的最大力值和该纤维束的侧面积获得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的剪切强度值和被测试样品的n个纤维束被顶出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的剪切强度的平均值、标准偏差和分散系数。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全面评价碳碳复合材料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检测
,具体涉及一种测试碳纤维增强碳材料的纤维 束和基体间界面强度的方法。
技术介绍
纤维增强碳基体(碳碳)复合材料是一类以碳纤维为增强体、以碳质材 料为基体、基本化学组成为单一的碳元素特殊组成,由碳纤维、基体碳、不 同层次界面层和显微孔隙和裂纹四部分微观结构组成的功能复合材料,具有 耐高温、低密度、高比模、高比强、抗热震、耐腐蚀、摩擦性能好、热膨胀 系数小等优异性能。目前,碳碳复合材料作为耐摩擦、热防护、抗核辐射等 结构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国防以及许多民用工业等领域。通常 碳纤维是以纤维和纤维束两种形式存在于碳碳复合材料中,在碳碳复合材料 中可以形成纤维束/基体碳间界面层,其界面层作为碳碳复合材料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成为连接纤维束、基体两个基本组分的桥梁,具有传递效应、阻断 效应、不连续效应、吸收效应和诱导效应等,对碳碳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有 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碳碳复合材料中碳纤维束的直径一般在0.55 0.62mm范围,目前 测试碳碳复合材料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强度的方法多采用纤维束拔出法 等,在将纤维束从复合材料中剥离制样过程中容易损伤纤维束强度和形态, 并存在制样困难的问题,难以应用于碳碳复合材料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强 度的测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为解决现有的碳碳复合材料中纤维束和界面间界面强度检测方法 在将纤维束从复合材料中剥离制样过程中存在的容易损伤纤维束强度和形 态、制样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测试碳纤维增强碳材料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 面强度的方法。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步嫁步骤A、截取与待测纤维束轴向垂直的碳碳复合材料样品,并进行逐级 均匀减薄和抛光处理,得到待测的碳碳复合材料样品;步骤B、将待测的碳碳复合材料样品固定在水平位移样品台的支撑狭缝上;步骤C、通过顶出系统对待测纤维束施加轴向压力,使受压待测纤维束 端部与周围基体间逐渐发生界面脱粘,并且在受压待测纤维束脱离基体过程 中记录纤维束被顶出的载荷与位移之间关系以及待测纤维束顶出的最大力值/;步骤D、通过待测纤维束顶出的最大力值和顶出纤维束的侧面积可获得 待测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的剪切强度值f;步骤E、重复步骤A至步骤D得到待测样品的"个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 的剪切强度值r。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的剪切强度的平均值?、标准偏差S和 分散系数CV,其中"表示自然数。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采用纤维束原位顶出测试技术对细编穿刺碳碳复合材 料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强度进行测试,可以直接从实际碳碳复合材料制件 切取,不需要特辟制备,同时可以定量对碳碳复合材料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 面强度力学性能进行表征,解决了目前纤维束拔出法中在将纤维束从复合材 料中剥离制样过程中损伤纤维束强度和形态,制样较困难的问题;另外本发 明利用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对所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相应的数据处理,得 到其剪切强度平均值、标准偏差及分散程度,来表征复合材料内的纤维束和 基体间界面力学强度,具有样品的制样过程简单、测试过程可操作性强和可 以定量得到碳碳复合材料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的剪切强度的特点,是一种 能够全面评价碳碳复合材料的结构性能提供可靠的测试方法。附图说明图1是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l,本实施方式由以下步骤组成-步骤A、截取与待测纤维束轴向垂直的试样厚度2.S 3.2mm,分别采用 300#、 500#、 800#、 1500#、 2000#目数的金相砂纸逐级均匀减薄,保持试样 厚度均匀,达到厚度2.30~2.40mm,进行抛光处理,抛光剂采用颗粒粒度小 于5xl(T3mm的金刚砂或三氧化络,试样经过数分钟的抛光处理,用酒精棉 擦拭试样表面除去抛光污垢,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完整、光洁,能够清楚地 看见纤维束及纤维束边缘的界面,得到待测的碳碳复合材料样品8;步骤B、将支撑狭缝9固定在水平位移样品台5上,打开仪器开关,清 零、聚焦,利用水平位移样品台5,使施压探针3在水平位移样品台5的顶 出位置上方,要求在视场内目镜中两条相互垂直标尺线的交点与施压探针3 顶出位置中心重合,并置于支撑狭缝9中心位置处,利用橡皮泥将待测的碳 碳复合材料样品8固定在水平位移样品台5上的支撑狭缝9,支撑狭缝宽度 为1.5mm;步骤C、在显微镜视场内里找到待测的碳碳复合材料样品8中的待测纤 维束,将待测纤维束的中心置于视场中两条相互垂直标尺线的交点,此时顶 出系统2对待测纤维束施加轴向压力,使受压待测纤维束端部与周围基体间 逐渐发生界面脱粘,以预先选定的速度0.20mm/min匀速加载,记录样品的 纤维束被顶出的载荷与位移之间关系曲线,当载荷出现大幅度下降,立即卸 载,提升施压探针3可观察被顶出纤维束后孔洞与其周围基体的状态及形貌, 同时获得待测纤维束被顶出的最大力值/,待测纤维束被顶出力值的范围为 (MOON;步骤D、对得到的待测纤维束与其周围基体脱出时的最大力值/,其纤 维束/基体间界面剪切强度为7 =以其中/为待测纤维束被顶出的最大力值,s为被顶出纤维束的侧面积,/为顶出后样品孔洞的边长,A为待测的碳碳复合材料样品8的厚度。被顶出纤维 束端面孔洞的边长是利用顶出后试样截面的孔洞,进行二值化处理,利用顶出 后孔洞像素点与样品表面像素点的阈值不同,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对顶 出孔洞边界上的总像数点进行计数采集,可以得到相应的边长,与测试得到 的试样厚度进行运算,从而确定被顶出纤维束的侧面积,进而可计算出碳碳 复合材料的纤维束/基体间界面剪切强度性能。步骤E、重复步骤A至步骤D得到样品的"个样品纤维束和基体间界 面的剪切强度值r,.、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的剪切强度的平均值"标准偏差S 和分散系数O,其中M表示自然数。由于在碳碳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受诸多的影响因素所致,如纤维束松紧 程度、Z向纤维束与XY向纤维束的距离、Z向纤维周围基体厚度及工艺条 件等都对其界面强度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又由于碳碳复合材料本身所特有成型过程中存在随机性等,因此重复步骤A至步骤D以得到样品的"个纤维束 和基体间界面的剪切强度值^、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的剪切强度的平均值「 标准偏差S和分散系数Cv:其中?为待测纤维束被顶出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的剪切强度平均值,单位为 MPa; r,为待测纤维束顶出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剪切强度数据值,单位为 MPa;"为待测纤维束顶出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剪切强度数据值的样本 数;S为样品的w个纤维束顶出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剪切强度的标准偏差, 单位为MPa; O为分散系数值。完成本专利技术方法的装置包括载荷和位移传感系统1、顶出系统2、施压探 针3、显微观察和CCD摄像系统4、水平位移样品台5、样品台支撑系统6、 微机控制及显示系统7和支撑狭缝9组成;载荷和位移传感系统1的数据输 入输出端与微机控制及显示系统7的输入输出端相连接,载荷和位移传感系 统1的控制输出端与顶出系统2的控制输入端相连接,施压探针3固定在顶 出系统2上,并能够与顶出系统2在垂直方向上下运动,显微观察和CCD摄 像系统4的数据输出端与微机控制及显示系统7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接,显微 观察和CCD摄像系统4的观察摄像部分能够在0 90°自由调整,并能与样 品8保持距离2 10cm内清楚看到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测试碳纤维增强碳材料的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强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它的具体步骤为: 步骤A、截取与待测纤维束轴向垂直的碳碳复合材料,并进行逐级均匀减薄和抛光处理,得到待测碳碳复合材料的样品; 步骤B、将待测碳碳复合材料的样品固定在 水平位移样品台的支撑狭缝上,调整施压探针位于待测纤维束正上方,并均处于支撑狭缝的中心位置; 步骤C、通过顶出系统对待测纤维束施加轴向压力,使受压待测纤维束端部与周围基体间逐渐发生界面脱粘,并且在受压待测纤维束脱离基体过程中记录纤维束被 顶出的载荷与位移之间关系以及待测纤维束被顶出的最大力值f; 步骤D、通过待测纤维束顶出的最大力值和顶出纤维束的侧面积获得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的剪切强度值τ; 步骤E、重复步骤A至步骤D得到测试试样的n个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的剪切强度 值τ↓[i]、纤维束和基体间界面的剪切强度的平均值*、标准偏差S和分散系数Cv,其中n表示自然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玉东景介辉刘丽宋元军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