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能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30628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动能吸收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动能吸收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右侧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前后两侧表面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安装板内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内部前侧贯穿设置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外侧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安装杆的后端固定安装有拉环,所述安装板的左侧设置有冲击板,所述冲击板与安装板之间设置有动能吸收机构,通过在动能吸收装置中设置的动能吸收机构,使冲击板受到了横向和竖向的弹性支撑,进而达到了对装置所展现的动能吸收效果进行提高的目的,便于后续的使用。便于后续的使用。便于后续的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能吸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动能吸收装置
,具体为一种动能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所使用的一种动能吸收装置,经检索发现,在专利申请号CN201620688072.4的技术公开了一种动能吸收装置,包括底板、固定板、油压缓冲器、导向杆、冲击座和冲击轮,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固定板,且固定板上设置有油压缓冲器;所述导向杆一端通过螺丝和定位板固定安装在固定板上,且导向杆与固定板之间设置有铜套;所述导向杆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冲击座,且导向杆上设置有弹簧;所述冲击轮通过转轴与冲击座转动连接;所述底板为金属材料制成;该动能吸收装置,它采用在固定板和冲击座之间设置一个弹簧,弹簧的压缩运动会吸收运动部件的动能,减小运动部件的速度,另外,该动能吸收装置上安装有冲击座,冲击座固定在两根与油压缓冲器平行的导向杆上,导向杆平行向后运动,实用性强,易于推广使用。
[0003]以上专利中虽然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但是还是存在以下不足:其装置中依靠弹簧和导向杆来实现动能吸收功能,该动能吸收方式只能对竖直方向的动能进行吸收,因此在使用时,使装置易受到水平方向动能作用力的影响,进而导致装置所展现的动能吸收效果不佳,不利于后续对装置的使用。
[0004]综上所述,本技术通过设计一种动能吸收装置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能吸收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动能吸收装置,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右侧表面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部设置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的前后两侧表面分别开设有通孔,所述安装板内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的内部前侧贯穿设置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的外侧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安装杆的后端固定安装有拉环,所述安装板的左侧设置有冲击板,所述冲击板与安装板之间设置有动能吸收机构;
[0008]所述动能吸收机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板右侧表面的移动槽和压缩弹簧,所述移动槽内部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外侧分别套设有移动块和拉伸弹簧,所述移动块的左侧通过固定件转动安装有支撑板,所述压缩弹簧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柱。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四周与安装块的外侧表面相接触。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安装腔的后端内壁延伸至安装板的后侧表面,所述安装杆的前端贯穿于安装腔的内部前侧表面并延伸至安装槽的内部,所述安装杆与通
孔插接配合。
[0011]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复位弹簧的前端与安装腔的前端内壁固定连接,且其的后端与拉环的前侧固定连接。
[0012]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移动槽关于安装板的左侧中心呈前后对称分布,所述拉伸弹簧的前端与移动槽的内部前端固定连接,且其的后端与移动块的前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移动块的外侧表面与移动槽的内壁相贴合。
[0013]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方案,所述支撑板远离移动块的一端通过固定件与冲击板右侧表面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左端与冲击板的右侧表面固定连接,且其的右端活动贯穿于安装板左侧表面。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本技术中,通过在动能吸收装置中设置的动能吸收机构,从而利用动能吸收机构中的结构设计,实现了压缩弹簧的压缩以及拉伸弹簧的拉伸,使冲击板受到了横向和竖向的弹性支撑,进而达到了对装置所展现的动能吸收效果进行提高的目的,便于后续的使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装置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技术安装板与安装块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安装板;101、安装槽;102、安装块;1021、通孔;103、安装腔;1031、安装杆;1032、复位弹簧;1033、拉环;104、冲击板;2、动能吸收机构;201、移动槽;202、压缩弹簧;203、固定柱;204、移动块;205、拉伸弹簧;206、支撑板;207、支撑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
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4]实施例,请参阅图1

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25]一种动能吸收装置,包括安装板1,安装板1右侧表面开设有安装槽101,安装槽101的内部设置有安装块102,安装块102的前后两侧表面分别开设有通孔1021,安装板1内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安装腔103,安装腔103的内部前侧贯穿设置有安装杆1031,安装杆1031的外侧套设有复位弹簧1032,安装杆1031的后端固定安装有拉环1033,安装板1的左侧设置有冲击板104;
[0026]具体的,安装槽101的内壁四周与安装块102的外侧表面相接触,安装腔103的后端内壁延伸至安装板1的后侧表面,安装杆1031的前端贯穿于安装腔103的内部前侧表面并延伸至安装槽101的内部,安装杆1031与通孔1021插接配合,复位弹簧1032的前端与安装腔103的前端内壁固定连接,且其的后端与拉环1033的前侧固定连接;
[0027]本实施方案中,安装槽101与安装块102的接触设置能够使安装块102与安装槽101间匹配贴合,拉环1033的设置能够驱使安装杆1031进行相背运动,使其与通孔1021相脱离,而复位弹簧1032能够驱使安装杆1031进行相向运动,从而便于对后续安装板1的安装及拆卸,为安装人员提供了便利。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能吸收装置,包括安装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1)右侧表面开设有安装槽(101),所述安装槽(101)的内部设置有安装块(102),所述安装块(102)的前后两侧表面分别开设有通孔(1021),所述安装板(1)内部的前后两端分别开设有安装腔(103),所述安装腔(103)的内部前侧贯穿设置有安装杆(1031),所述安装杆(1031)的外侧套设有复位弹簧(1032),所述安装杆(1031)的后端固定安装有拉环(1033),所述安装板(1)的左侧设置有冲击板(104),所述冲击板(104)与安装板(1)之间设置有动能吸收机构(2);所述动能吸收机构(2)包括设置在安装板(1)右侧表面的移动槽(201)和压缩弹簧(202),所述移动槽(201)内部的前后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固定柱(203),所述固定柱(203)的外侧分别套设有移动块(204)和拉伸弹簧(205),所述移动块(204)的左侧通过固定件转动安装有支撑板(206),所述压缩弹簧(202)的内部设置有支撑柱(20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能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01)的内壁四周与安装块(1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靖孙强宋志清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滔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