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稳定的针织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0013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9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结构稳定的针织布,旨在解决针织布卷边裁剪后容易脱散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第一纱线编织形成的针织布本体,所述第一纱线沿纵行形成右线圈与左线圈,所述右线圈横向排列并向右上倾斜,所述左线圈横向排列并向左上倾斜,所述右线圈与左线圈沿纵行顺序排列交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时第一纱线会因为受到牵引力而相互拉扯,则可将左线圈与右线圈缠绕的更加紧密,以增加针织布整体的防脱散性,同时当针织布本体出现卷边并裁剪时,第一纱线也会被自身所形成的左线圈、右线圈束缚住,则不会出现整个针织布本体逆编织方向脱散的情况。向脱散的情况。向脱散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结构稳定的针织布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针织布,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结构稳定的针织布。

技术介绍

[0002]针织布是利用织针将纱线弯曲成圈并相互串套而形成的织物。
[0003]由于针织面料具有质地柔软、吸湿透气、排汗保暖等特性,大多具有优良的弹性与延伸性,同时针织布相比于梭织布而言具有产量高、适合小批量生产的特点,故其常用于服装生产。
[0004]但是现有的针织布长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卷边,在卷边后人们常对卷边的部分进行裁剪,而裁剪后针织布的边缘处会出现脱散的情况,导致整个针织布逆编织方向脱散,不便于针织布后续的使用。
[0005]因此需要提出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结构稳定的针织布。
[0007]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结构稳定的针织布,包括第一纱线编织形成的针织布本体,所述第一纱线沿纵行形成右线圈与左线圈,所述右线圈横向排列并向右上倾斜,所述左线圈横向排列并向左上倾斜,所述右线圈与左线圈沿纵行顺序排列交织。
[0008]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针织布本体中穿设有第二纱线,所述第二纱线横向穿进左线圈与右线圈,且缠绕于相邻的左线圈、右线圈。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右线圈与左线圈以二隔二的顺序排列。
[0010]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针织布本体的边缘处穿设有封边纱线,所述封边纱线一沉一浮反复穿插。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纱线采用再生纤维素纤维束与涤纶纤维束加捻而成。
[0012]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纱线采用氨纶纤维制成。
[0013]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封边纱线采用丙纶纤维制成。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其一,针织布使用时第一纱线会因为受到牵引力而相互拉扯,则可将左线圈与右线圈缠绕的更加紧密,以增加针织布整体的防脱散性;
[0016]其二,当针织布本体出现卷边并裁剪时,第一纱线也会被自身所形成的左线圈、右线圈束缚住,则不会出现整个针织布本体逆编织方向脱散的情况。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一种结构稳定的针织布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一种结构稳定的针织布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1、针织布本体;2、第一纱线;3、右线圈;4、左线圈;5、第二纱线;6、封边纱线。
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0021]一种结构稳定的针织布,如图1、图2所示,包括第一纱线2编织形成的针织布本体1,第一纱线2沿纵行形成右线圈3与左线圈4,右线圈3横向排列并向右上倾斜,左线圈4横向排列并向左上倾斜,右线圈3与左线圈4沿纵行顺序排列交织,针织布使用时第一纱线2会因为受到牵引力而相互拉扯,则可将左线圈4与右线圈3缠绕的更加紧密,以增加针织布整体的防脱散性,在编织时利用每根第一纱线2在三根或三根以上的织针上垫纱,然后再顺序的返回原处进行编织,其中完全组织的横列数根据垫纱针数的不同而变化,当垫纱针数为3时,完全组织高度为4个横列,编织时在垫纱转向处采用闭口线圈,中间采用开口线圈,由于转向处线圈的延展线处于线圈的同一侧,致使线圈向另一侧倾斜,而中间线圈的延展线处于线圈的两侧,又使线圈向延展线弯曲程度较小的一侧倾斜,因此完全组织中半数横列的线圈向一个方向倾斜,而另外半数横列的线圈向另一方向倾斜,以此形成左线圈4与右线圈3,如此便可在针织布本体1的表面形成横条纹效果,使针织布本体1整体的延伸性较好,而为了加强横条纹效果,右线圈3与左线圈4以二隔二的顺序排列,则可进一步加强针织布本体1的延伸性,当针织布本体1出现卷边并裁剪时,第一纱线2也会被自身所形成的左线圈4、右线圈3束缚住,则不会出现整个针织布本体1逆编织方向脱散的情况,第一纱线2采用再生纤维素纤维束与涤纶纤维束加捻而成,再生纤维素纤维束与涤纶纤维束可互补,其中再生纤维素纤维束具有吸湿、透气、手感柔软、穿着舒适的特性,而涤纶纤维束具有抗皱、强力好、耐磨、不虫蛀、不霉烂的特点,则可使加捻而成的第一纱线2不仅同时具有两种纤维的特性,还是自身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延长针织布本体1的使用寿命。
[0022]如图1、图2所示,针织布本体1中穿设有第二纱线5,第二纱线5横向穿进左线圈4与右线圈3,且缠绕于相邻的左线圈4、右线圈3,在针织布本体1的使用过程中第二纱线5也会因为受到牵引力而拉扯左线圈4与右线圈3,则可使左线圈4与右线圈3在横列方向上交织得更加紧密,以再次对针织布本体1的防脱散性进行加强,第二纱线5采用氨纶纤维制成,氨纶
纤维可赋予第二纱线5弹性好、伸阔性大、耐酸、耐碱、耐磨的特性。
[0023]如图1针织布本体1的边缘处穿设有封边纱线6,封边纱线6一沉一浮反复穿插,封边纱线6可通过缝纫机制作与针织布本体1相连接,封边纱线6可对针织布本体1边缘处的防脱散性进行加强,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针织布本体1出现卷边的情况,而当针织布本体1的边缘处出现卷边并被裁剪时,封闭纱线便可对针织布本体1边缘处的纱线进行固定,减小其脱散的几率,封边纱线6采用丙纶纤维制成,丙纶纤维可赋予封边纱线6强度高、弹性好、耐磨、尺寸稳定的特性。
[0024]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0025]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结构稳定的针织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纱线(2)编织形成的针织布本体(1),所述第一纱线(2)沿纵行形成右线圈(3)与左线圈(4),所述右线圈(3)横向排列并向右上倾斜,所述左线圈(4)横向排列并向左上倾斜,所述右线圈(3)与左线圈(4)沿纵行顺序排列交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布本体(1)中穿设有第二纱线(5),所述第二纱线(5)横向穿进左线圈(4)与右线圈(3),且缠绕于相邻的左线圈(4)、右线圈(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结构稳定的针织布,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凤丽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众辉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