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内后视镜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94148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8 23: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内后视镜及车辆,包括摄像头、控制器模块、通信模块、镜片、模块固定支架、镜壳和镜座;所述镜壳能转动地安装在镜座上;所述镜片安装于镜壳上,且镜片上设有摄像头穿透孔;所述摄像头、控制器模块、通信模块和模块固定支架均布置在镜片和镜壳之间的空腔内,且模块固定支架固定于镜壳上,摄像头、控制器模块和通信模块均固定于模块固定支架上,且摄像头正对摄像头穿透孔;所述摄像头与控制器模块连接,控制器模块与通信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增加集成于内后视镜内的摄像头的监测范围,减少了摄像头的数量,减少了布置空间和成本。少了布置空间和成本。少了布置空间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智能内后视镜及车辆


[0001]本技术智能内后视镜
,具体涉及一种智能内后视镜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法规逐步完善,对车内驾驶员与乘坐人员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驾驶员的人脸识别、疲劳监测、车内人员监测等。为实现这些功能,汽车厂家通常采用的技术是在车内搭载车载产品(如摄像头)进行监控。如专利文献CN209921400U公开的一种智能方向盘的防疲劳驾驶系统,它解决了在方向盘上布置摄像头,以达到车内驾驶员疲劳监测。
[0003]参见图1,传统的车内布置有三个摄像头,分别为第一摄像头11、第二摄像头12、第三摄像头13。所述第一摄像头11布置于车辆A立柱21,所述第二摄像头12布置于方向盘22,所述第三摄像头13布置于内后视镜底座装饰盖23。其中,第一摄像头11为人脸识别功能,第二摄像头12为疲劳监测功能,第三摄像头13为车内监测或者拍照等功能。由于摄像头的可视化范围要求,导致摄像头外露,造成局部突兀,从而破坏整车车内造型。参见图2,第一摄像头11、第二摄像头12、第三摄像头13分别赋予不同的功能任务,并完成图片信息采集后并上传至控制器模块2。所述控制器模块2识别图片信息并将其转换为固定的信号,经通信模块3反馈至车机4,车机4将信息显示在显示屏5中。所述显示屏5中主要显示人脸识别、疲劳监测、车内监测等功能信息。第一摄像头11、第二摄像头12、第三摄像头13、控制器模块2、通信模块3、车机4等均属于单独的产品并固定于整车上,各个产品间通过线束进行连接。由于各个模块间重复使用,导致各个模块功能间的连接线束增多,且同步需增加固定支架等部件,浪费了布置空间和成本。
[0004]因此,有必要开发一种智能内后视镜及车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内后视镜及车辆,能有效增加集成于内后视镜内的摄像头的监测范围,以达到减少摄像头的数量,减少布置空间和成本。
[0006]第一方面,本技术所述的一种智能内后视镜,包括摄像头、控制器模块、通信模块、镜片、模块固定支架、镜壳和镜座;
[0007]所述镜壳能转动地安装在镜座上;
[0008]所述镜片安装于镜壳上,且镜片上设有摄像头穿透孔;
[0009]所述摄像头、控制器模块、通信模块和模块固定支架均布置在镜片和镜壳之间的空腔内,且模块固定支架固定于镜壳上,摄像头、控制器模块和通信模块均固定于模块固定支架上,且摄像头正对摄像头穿透孔;
[0010]所述摄像头与控制器模块连接,控制器模块与通信模块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镜座上设有镜座旋转球头,镜座通过镜座旋转球头与镜壳连接,镜壳通过镜座旋转球头可实现上下、左右方向的调节,摄像头可实现多角度的位置图片信息采集。
[0012]可选地,还包括与控制器模块相连接的LED光源,该LED光源布置于镜片和镜壳之间的空腔内;
[0013]所述镜片上在与LED光源相对应位置处设有LED光穿透孔;LED光源点亮后对摄像头提供环境光需求。
[0014]可选地,还包括与控制器模块相连接的光感应器,该光感应器布置于镜片和镜壳之间的空腔内,且光感应器固定于镜壳上;
[0015]所述镜壳上在与光感应器相对应位置处设有光感应器固定孔;光感应器用于对环境光进行识别,并将识别信息反馈至控制器模块,当光感应器识别出环境光较暗时,控制器模块控制LED光源点亮,对摄像头提供环境光需求。
[0016]可选地,所述摄像头穿透孔设置在镜片的正中间。
[0017]可选地,所述LED光穿透孔设置在摄像头穿透孔旁。
[0018]可选地,所述LED光穿透孔共六个。
[0019]可选地,所述通信模块与车机连接;将控制器模块识别图片信息并将其转换为固定的信号,经通信模块反馈至车机,车机将信息显示在显示屏中。
[0020]第二方面,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车辆,采用如本技术所述的智能内后视镜。
[0021]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22](1)通过内后视镜的上下、左右四个方向的调节可行性,将摄像头集成于内后视镜中,随着内后视镜的角度调节,有效地增加了摄像头的监测范围,从而减少了摄像头的数量,降低了成本。
[0023](2)摄像头模块集成于内后视镜中,且布置于镜片与镜壳之间,外观无法可视,隐蔽性较好,有效地解决了摄像头的布置问题,完善了车内造型的整体协调。
[0024](3)内后视镜中布置有LED灯光源,且LED灯光源布置在摄像头周边,在夜间环境光较暗时,通过光感应器识别到后点亮LED灯光源,LED灯光源能够有效地给摄像头提供环境光,保证了摄像头准确地采集到车内信息。
[0025](4)内后视镜内集成有控制器模块、通信模块、摄像头、LED光源及光感应器等,减少了各个模块在车内的布置空间和整车线束,提高了系统内的交互效率和可靠性,并大大地降低了整车成本。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0027]图1 为传统的车内摄像头布置位置图;
[0028]图2 为传统的车内摄像头识别与监测系统的逻辑图;
[0029]图3 为本实施例中智能内后视镜的正视图;
[0030]图4 为本实施例中智能内后视镜的仰视图;
[0031]图5 为本实施例中智能内后视镜的爆炸图;
[0032]图6 为本实施例中智能内后视镜的逻辑图;
[0033]图中:1.摄像头,2.控制器模块,3.通信模块,4.车机,5.显示屏,6.LED光源,7.光感应器,8.镜片,9.模块固定支架,10.镜壳,11.第一摄像头12.第二摄像头13.第三摄像头,14.镜座,15.线束接插件,16.螺钉,17.摄像头穿透孔,18.LED光穿透孔,19.光感应器固定孔,20.镜座旋转球头,21.车辆A立柱,22.方向盘,23.内后视镜底座装饰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说明。
[0035]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智能内后视镜,从外观视图可见,包括镜片8、镜壳10、镜座14、线束接插件15和螺钉16。线束接插件15通过螺钉16固定在镜壳10上,智能内后视镜通过线束接插件15与车机4连接,该线束接插件15用于为智能内后视镜供电和传输数据。所述镜片8上设有1个摄像头穿透孔17和6个LED光穿透孔18,此LED光穿透孔18区域为透明状,背面无涂层,光线可穿透。所述镜壳10上设有1个光感应器固定孔19,此光感应器固定孔19为通孔。
[0036]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智能内后视镜,包括摄像头1、控制器模块2、通信模块3、LED光源6、光感应器7、镜片8、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摄像头(1)、控制器模块(2)、通信模块(3)、镜片(8)、模块固定支架(9)、镜壳(10)和镜座(14);所述镜壳(10)能转动地安装在镜座(14)上;所述镜片(8)安装于镜壳(10)上,且镜片(8)上设有摄像头穿透孔(17);所述摄像头(1)、控制器模块(2)、通信模块(3)和模块固定支架(9)均布置在镜片(8)和镜壳(10)之间的空腔内,且模块固定支架(9)固定于镜壳(10)上,摄像头(1)、控制器模块(2)和通信模块(3)均固定于模块固定支架(9)上,且摄像头(1)正对摄像头穿透孔(17);所述摄像头(1)与控制器模块(2)连接,控制器模块(2)与通信模块(3)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镜座(14)上设有镜座旋转球头(20),镜座(14)通过镜座旋转球头(20)与镜壳(10)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内后视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控制器模块(2)相连接的LED光源(6),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伦亮秦宇志盛俊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