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状产品压铸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6414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压铸模具领域,公开了筒状产品压铸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压板、模体、压柱、盒体和联动装置;所述上压板下方设有所述上模的模体;所述联动装置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模的外侧壁,所述联动装置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压板的外侧壁并随所述上压板在竖直方向进行抬升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联动装置控制上模中上压板和模体之间的先后抬升顺序,上压板先进行抬升运动,使得上压板底部压柱与筒状产品相互分离,并减小压柱和筒状产品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筒状产品依旧停留在模体和下模之间,后续抬升整个上模的过程中,筒状产品能够停留在下模上,不会跟随上模一起被抬升,便于后续机械手对筒状产品的抓取。抓取。抓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筒状产品压铸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压铸模具领域,特别涉及筒状产品压铸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压铸模具是铸造零部件的一种工具,通过上模和下模的配合,使得产品在模具中成型,得到所需形状的产品,筒状产品的压铸原理与其他产品的压铸原理一致,但是筒状产品压铸成型后抓取产品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筒状产品在压柱周围形成,筒状产品内侧壁并不是光滑的,会与压柱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力,更有甚至筒状产品会部分粘附在压柱的外表面上,传统的压铸方式为,压铸完成后直接打开上模和下模泄压,然后直接将上模整个抬起,机械手能够抓取下模上的筒状产品,但是现实情况是,上模在抬起的过程中,筒状产品会附着于上模的压柱中,跟随上模一块被抬升起来,筒状产品不会从上模的压柱上脱离,导致需要人工对其进行分离,使得生产效率大受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筒状产品压铸模具,解决现有压铸模具在上模与下模分离过程中,无法很好的将筒状产品与上模分离,导致筒状产品依旧残留在上模中的问题。
[000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筒状产品压铸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上模包括上压板、模体、压柱、盒体和联动装置;
[0006]所述上压板下方设有所述上模的模体;
[0007]所述压柱的一端与所述上压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压柱的另一端插入所述下模中;
[0008]所述模体的两侧均设有盒体,所述盒体内设有可伸缩的锁舌;
[0009]所述锁舌的外侧设有用于控制所述锁舌进出盒体的联动装置;
[0010]所述联动装置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模的外侧壁,所述联动装置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压板的外侧壁并随所述上压板在竖直方向进行抬升运动。
[0011]优选的,所述联动装置包括基座、滑槽和T型柱;
[0012]所述基座的底部与所述下模固定连接,所述滑槽设于所述基座与所述下模相对的一侧上,所述T型柱的顶部与所述上压板固定连接,所述T型柱的底部活动插设于所述滑槽中;
[0013]所述T型柱的内侧壁与所述锁舌相抵,所述上压板向上抬升运动,带动所述T型柱向上抬升运动,所述锁舌被所述T型柱的内侧壁挤压并逐渐缩入所述盒体中。
[0014]优选的,所述T型柱的底部设有第一倾斜面和抵压面;
[0015]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锁舌相匹配,且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锁舌相抵;
[0016]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底部向下延伸设有用于抵住锁舌的抵压面。
[0017]优选的,所述锁舌包括第二倾斜面和竖直平面;
[0018]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第一倾斜面相互接触,且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大小和倾斜角度一致;
[0019]所述第二倾斜面的顶部向上延伸设有所述竖直平面;
[0020]所述T型柱向上抬升运动,所述第一倾斜面挤压所述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二倾斜面沿所述第一倾斜面的表面向所述盒体内运动,直至所述抵压面与所述竖直平面完全相抵时,所述T型柱停止抬升运动。
[0021]优选的,还包括导柱,所述导柱贯穿所述上压板和所述模体,并与所述下模固定连接,所述上压板和所述模体可沿所述导柱的长度方向运动。
[0022]优选的,所述导柱设置于所述上压板和所述模体的四角。
[0023]优选的,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于所述下模的底部。
[0024]本技术的贡献在于:本技术通过联动装置控制上模中上压板和模体之间的先后抬升顺序,上压板先进行抬升运动,使得上压板底部压柱与筒状产品相互分离,并减小压柱和筒状产品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筒状产品依旧停留在模体和下模之间,后续抬升整个上模的过程中,筒状产品能够停留在下模上,不会跟随上模一起被抬升,便于后续机械手对筒状产品的抓取,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压铸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卡压铸模具除去模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图1的侧视图;
[0028]图4是本技术上模和联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图4除去联动装置中基座后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是本技术T型柱、锁舌和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是图6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8是本技术上模与下模合模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9是本技术上模与下模分离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4]其中:上模10、上压板11、模体12、压柱13、盒体14、联动装置15、基座151、滑槽152、T型柱153、第一倾斜面1531、抵压面1532、锁舌16、第二倾斜面161、竖直平面162、下模20、导柱30、底座40。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列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技术不构成任何限制。
[0036]如图1

2所示,筒状产品压铸模具,包括上模10和下模20,所述上模10包括上压板11、模体12、压柱13、盒体14和联动装置15;
[0037]所述上压板11下方设有所述上模10的模体12;
[0038]所述压柱13的一端与所述上压板11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压柱13的另一端插入所述下模20中;
[0039]所述模体12的两侧均设有盒体14,所述盒体14内设有可伸缩的锁舌16;
[0040]所述锁舌16的外侧设有用于控制所述锁舌16进出盒体14的联动装置15;
[0041]所述联动装置15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模20的外侧壁,所述联动装置1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压板11的外侧壁并随所述上压板11在竖直方向进行抬升运动。
[0042]筒状产品压铸模具主要由上模10和下模20组成,上模10中设置有压柱13,压柱13底部插入下模20中,上模10和下模20合模后得到的筒状产品会包覆在压柱13的外周,压铸完成后抽离上模10(压柱13在上模中),就能得到筒状的产品(竖立在下模20底盘上),通过机械手将筒状产品抓取走即可。
[0043]具体的,本技术中上模10包括上压板11、模体12和压柱13,上压板11和模体12之间是可分离的,具体的,上压板11可以事先带动其底部的压柱13一同向上移动一段距离,使得压柱13与压柱13周围的产品分离,避免后续将整个上模10提升起来时,产品会依旧附着在压柱13上,而不是竖立在下模20上,导致后续抓取筒状产品不方便,更进一步的说明,压铸完成后,若直接打开上模10,筒状产品之所以会附着在压柱13上,是由于压柱13的三分之二的长度都在上模10内,金属压铸液在压柱13周围形成的筒状产品会与压柱13相互接触,两者间具有一定的摩擦力(筒状产品的内壁是粗糙的,与压柱13间会相互摩擦),若直接把整个上模10抬升,筒状产品经常出现附着在压柱13上并和上模10一起抬升的情况,导致后续机械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筒状产品压铸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包括上压板、模体、压柱、盒体和联动装置;所述上压板下方设有所述上模的模体;所述压柱的一端与所述上压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压柱的另一端插入所述下模中;所述模体的两侧均设有盒体,所述盒体内设有可伸缩的锁舌;所述锁舌的外侧设有用于控制所述锁舌进出盒体的联动装置;所述联动装置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下模的外侧壁,所述联动装置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上压板的外侧壁并随所述上压板在竖直方向进行抬升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产品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装置包括基座、滑槽和T型柱;所述基座的底部与所述下模固定连接,所述滑槽设于所述基座与所述下模相对的一侧上,所述T型柱的顶部与所述上压板固定连接,所述T型柱的底部活动插设于所述滑槽中;所述T型柱的内侧壁与所述锁舌相抵,所述上压板向上抬升运动,带动所述T型柱向上抬升运动,所述锁舌被所述T型柱的内侧壁挤压并逐渐缩入所述盒体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筒状产品压铸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T型柱的底部设有第一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绍棠黄仲贤黄国书陈树沛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同铸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