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抛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731715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02 0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抛光机领域,公开了工件抛光装置,包括平台和设于所述平台上的运输装置,还包括分别设于运输装置两侧的第一抛光组件和第二抛光组件;第一抛光轮与第二抛光轮的转动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抛光轮宽度方向的对称轴线与所述第二抛光轮宽度方向的对称轴线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一抛光轮和第二抛光轮,且第一抛光轮和第二抛光轮之间存在转速差,使得进入第一抛光组件和第二抛光组件的工件外表面能够被更充分的打磨,通过将第一抛光轮设置在与第二抛光轮中心相对的位置,且第一抛光轮宽度小于第二抛光轮,使得工件在通过第一抛光组件和第二抛光组件的过程中先后经过三次打磨抛光,使得工件的外表面打磨光滑。面打磨光滑。面打磨光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工件抛光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抛光机领域,特别涉及工件抛光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工件刚生产出来时,其表面是不平整且粗糙的,需要对其表面和两端进行打磨抛光,避免工件安装到设备上时刮花设备,工件的打磨抛光一般是利用抛光轮对其表面进行抛光处理,通过该变抛光轮的目数,达成不同程度的抛光效果,但是这种方式的打磨抛光效果并不是很好,工件在流水线的运输下,抛光装置对工件的打磨时间有限,且由于单台抛光装置打磨端的打磨方向始终不变,使得工件表面的打磨抛光效果不会很好,往往需要在流水线上设置多台抛光装置在不同方向对工件进行打磨抛光,才能符合要求,这样就增加了生产的成本,则工件的抛光品质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良品率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工件抛光装置,解决现有抛光装置对工件表面抛光效果不佳,工件品质得不到保障,良品率不高的问题。
[000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工件抛光装置,包括平台和设于所述平台上的运输装置,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运输装置两侧的第一抛光组件和第二抛光组件;
[0006]所述第一抛光组件的打磨端设有第一抛光轮,所述第一抛光轮穿过所述运输装置与工件接触;
[0007]所述第二抛光组件的打磨端设有第二抛光轮,所述第二抛光轮穿过所述运输装置与工件接触;
[0008]所述第一抛光轮与所述第二抛光轮的转动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抛光轮的转速大于所述第二抛光轮的转速;
[0009]所述第一抛光轮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抛光轮的宽度,且所述第一抛光轮宽度方向的对称轴线与所述第二抛光轮宽度方向的对称轴线重合。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抛光组件还包括基座、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一输出轴;
[0011]所述基座设于所述平台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基座远离所述运输装置的一端,所述基座的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通过第一传送带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另一端上套设有与工件外表面接触的所述第一抛光轮。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抛光组件还包括驱动组件、第二输出轴和U型支架;
[0013]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U型支架均设于所述平台内,所述U型支架内设有所述第二抛光轮,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抛光轮和所述U型支架并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
[0014]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支撑座、第二驱动装置、转盘和第二传送带;
[0015]所述支撑座的顶部设有所述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上方设有所述转盘,且所述转盘套设于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端,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二驱动装置通过所述第二传送带连接。
[0016]优选的,所述运输装置包括第三驱动装置、传送通道和第三传送带;
[0017]所述第三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平台上;
[0018]所述传送通道沿所述平台长度方向设置并贯穿所述平台;
[0019]所述第三传送带套设于所述第三驱动装置的输出端上,且所述第三传送带铺设于所述传送通道中,用于带动工件沿所述平台长度方向运动。
[0020]优选的,所述运输装置还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0021]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传送通道靠近所述第一抛光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一抛光轮穿过所述第一开口对工件表面进行打磨;
[0022]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传送通道靠近所述第二抛光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二抛光轮穿过所述第二开口对工件表面进行打磨。
[0023]优选的,还包括驱控组件,所述驱控组件设于所述平台的一侧,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抛光组件和所述第二抛光组件的转速。
[0024]优选的,所述第一抛光轮和所述第二抛光轮的数量对应。
[0025]本技术的贡献在于:本技术通过设置转动方向相反的第一抛光轮和第二抛光轮,且第一抛光轮和第二抛光轮之间存在转速差,使得进入第一抛光组件和第二抛光组件的工件外表面能够被更充分的打磨,得到表面光滑的工件,通过将第一抛光轮设置在与第二抛光轮中心相对的位置,且第一抛光轮宽度小于第二抛光轮,使得工件在通过第一抛光组件和第二抛光组件的过程中先后经过三次打磨抛光,使得工件的外表面打磨光滑,符合生产要求。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本技术抛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图1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本技术第二抛光组件一侧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4是本技术运输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本技术运输装置、第一抛光组件和第二抛光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图5的俯视图;
[0032]其中:平台10、运输装置20、第一抛光组件30、第二抛光组件40、驱控组件50、工件1a;
[0033]第三驱动装置21、传送通道22、第三传送带23、第一开口24、第二开口25、第一抛光轮31、基座32、第一驱动装置33、第一输出轴34、第一传送带35、第二抛光轮41、驱动组件42、支撑柱421、第二驱动装置422、转盘423、第二传送带424、第二输出轴43、U型支架44。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列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技术不构成任何限制。
[0035]如图1

2所示,工件抛光装置,包括平台10和设于所述平台10上的运输装置20,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运输装置20两侧的第一抛光组件30和第二抛光组件40;
[0036]所述第一抛光组件30的打磨端设有第一抛光轮31,所述第一抛光轮31穿过所述运输装置20与工件1a接触;
[0037]所述第二抛光组件40的打磨端设有第二抛光轮41,所述第二抛光轮41穿过所述运输装置20与工件1a接触;
[0038]所述第一抛光轮31与所述第二抛光轮41的转动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抛光轮31的转速大于所述第二抛光轮41的转速;
[0039]所述第一抛光轮31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抛光轮41的宽度,且所述第一抛光轮31宽度方向的对称轴线与所述第二抛光轮41宽度方向的对称轴线重合。
[0040]运输装置20用于输送工件1a,工件1a在运输装置20的运输下经过第一抛光组件30和第二抛光组件40,经过第一抛光组件30和第二抛光组件40打磨抛光过后的工件1a表面光滑,符合要求。
[0041]具体的,第一抛光组件30设置在运输装置20的一侧,第一抛光组件30的打磨端设置有第一抛光轮31,第一抛光轮31能对运输装置20上的工件1a进行打磨抛光。第二抛光组件40设置在运输装置20的另一侧,第二抛光组件40的打磨端设置有第二抛光轮41,第二抛光轮41同样也能对工件1a进行打磨抛光。
[0042]更进一步的说明,第一抛光轮31和第二抛光轮41的转动方向是相反的,如第一抛光轮31顺时针转动,则第二抛光轮41逆时针转动,第一抛光轮3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工件抛光装置,包括平台和设于所述平台上的运输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分别设于所述运输装置两侧的第一抛光组件和第二抛光组件;所述第一抛光组件的打磨端设有第一抛光轮,所述第一抛光轮穿过所述运输装置与工件接触;所述第二抛光组件的打磨端设有第二抛光轮,所述第二抛光轮穿过所述运输装置与工件接触;所述第一抛光轮与所述第二抛光轮的转动方向相反,且所述第一抛光轮的转速大于所述第二抛光轮的转速;所述第一抛光轮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抛光轮的宽度,且所述第一抛光轮宽度方向的对称轴线与所述第二抛光轮宽度方向的对称轴线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抛光组件还包括基座、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一输出轴;所述基座设于所述平台上,所述第一驱动装置设于所述基座远离所述运输装置的一端,所述基座的另一端设有所述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装置通过第一传送带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的另一端上套设有与工件外表面接触的所述第一抛光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件抛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抛光组件还包括驱动组件、第二输出轴和U型支架;所述驱动组件和所述U型支架均设于所述平台内,所述U型支架内设有所述第二抛光轮,所述第二输出轴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二抛光轮和所述U型支架并与所述驱动组件的输出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绍棠黄仲贤黄国书孔令友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同铸五金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