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驻车自动刹车机构的双轮转运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5600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带驻车自动刹车机构的双轮转运车,包括车架和两个车轮,车架前端设有牵引把杆,车轮前侧设有制动件,制动件上端铰接在车架上,后侧具有制动面;制动件前侧设有刹车杆,刹车杆包括倾斜的杆体,杆体上端铰接在车架上;杆体上端设有限位杆和顶杆,车架上固定有与限位杆挡止配合的挡板,顶杆用于随杆体转动后顶压在制动件上;双轮转运车还包括安装在制动件和车架之间的第一弹性件。使用时,当车辆需要停放或储存在某一位置时,直接下放牵引把杆,刹车杆杆体下端与地面接触,杆体发生转动,顶杆向后顶压制动件,实现刹车功能,也即放下牵引把杆即可实现驻车自动刹车,使用非常方便,不需要额外操作,也不用担心会忘记刹车而造成危险。忘记刹车而造成危险。忘记刹车而造成危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驻车自动刹车机构的双轮转运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转运车
,具体涉及一种带驻车自动刹车机构的双轮转运车。

技术介绍

[0002]双轮转运车作为简易的转运设备在各类企业和工厂中经常被使用,例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8322031U的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离心铸造过程用转运车,包括车架和安装在车架上的两个车轮,车架的前端设置有牵引把杆,方便移动转运车,同时车架的前端还设置有支腿,方便将转运车支撑在地面上。
[0003]这种转运车在使用时,当转运车停放或储存在某个地方的时候,为防止转运车意外移动,常常需要通过额外的操作来实现刹车,例如在车轮前后放置阻挡物,如砖块或垫木,或是用绳索、链条等将转运车拴住,操作比较麻烦,并且一旦操作人员忘记刹车,将很容易造成危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驻车自动刹车机构的双轮转运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需要通过额外的操作来实现刹车而导致操作麻烦、且一旦忘记刹车容易造成危险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中的带驻车自动刹车机构的双轮转运车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带驻车自动刹车机构的双轮转运车,包括车架和安装在车架上的两个车轮,车架的前端设置有牵引把杆,双轮转运车还包括设置在车轮前侧以对车轮进行制动的制动件,制动件的上端通过第一铰接轴铰接在车架上,制动件后侧具有用于与车轮压紧接触的制动面;双轮转运车还包括位于制动件前侧的刹车杆,刹车杆包括由后向前逐渐向下倾斜的杆体,杆体的上端通过第二铰接轴铰接在车架上,杆体的下端用于在牵引把杆下放时支撑在地面上;刹车杆还包括设置在杆体上端的限位杆,车架上固定有位于限位杆前侧的挡板,挡板用于在牵引把杆上抬时与转动后的限位杆挡止配合,以避免杆体的下端接触地面;刹车杆还包括设置在杆体上端的顶杆,顶杆用于随杆体转动后顶压在制动件上,以使制动件绕第一铰接轴的轴线转动并与车轮压紧接触;双轮转运车还包括安装在制动件和车架之间的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用于在制动件压紧接触车轮时受力变形,以在顶杆脱离制动件时为制动件的复位提供复位动力。
[0007]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双轮转运车包括制动件、刹车杆以及第一弹性件,制动件上端通过第一铰接轴铰接在车架上,后侧具有用于与车轮压紧接触的制动面,这样当制动件绕第一铰接轴的轴线向后转动时即可使制动面与车轮压紧接触,依靠摩擦力达到制动效果。刹车杆杆体的上端通过第二铰接轴铰接在车架上,下端用于在牵引把杆下放时支撑在地面上,这是由于牵引把杆下放时,车架的前端向下移动,因此杆体的下端最终会接触到地面。
[0008]刹车杆还包括设置在杆体上端的限位杆,同时车架上固定有位于限位杆前侧的挡板,牵引把杆在上抬时,车架的前端上移,杆体的下端离开地面,杆体可以绕第二铰接轴的轴线转动,带动限位杆向前转动,而挡板与限位杆挡止配合,可以限制限位杆的转动角度,避免杆体的下端转动过量而接触到地面,进而避免对转运车的正常行驶产生阻碍。
[0009]刹车杆还包括设置在杆体上端的顶杆,牵引把杆在下放时,车架前端下移,杆体下端接触到地面,迫使杆体绕第二铰接轴的轴线转动,从而带动顶杆向后转动,使顶杆顶压制动件,进而使制动件绕第一铰接轴的轴线转动并与车轮压紧接触,实现刹车功能。第一弹性件安装在制动件和车架之间,当制动件压紧接触车轮时,第一弹性件受力变形,可以在顶杆脱离制动件时为制动件的复位提供复位动力,方便制动件及时复位,解除刹车。
[0010]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转运车在使用时,正常上抬牵引把杆拉动转运车行驶的过程中,刹车杆不会与地面接触,制动件也不会与车轮接触;当车辆需要停放或储存在某一位置时,直接下放牵引把杆,刹车杆的杆体下端与地面接触,杆体发生转动,使得顶杆向后顶压制动件,实现刹车功能。也就是说,采用本专利技术的转运车只需要正常放下牵引把杆,即可实现驻车自动刹车的功能,使用非常方便,不需要额外的操作,也不用担心会忘记刹车而造成危险。
[0011]进一步地,杆体上端设置有套筒,顶杆与套筒螺纹连接。
[001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方便顶杆的设置、拆装以及调整。
[0013]进一步地,顶杆的前后两端均露出在套筒的外部,顶杆的后端用于顶压制动件,顶杆外部螺纹连接有用于压紧套筒前端面的压紧螺母;顶杆的前端设置有螺纹孔,所述限位杆为螺纹连接在顶杆前端的限位螺栓。
[001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压紧螺母可以限制顶杆的位置,保证顶杆的调整效果;顶杆的前端设置有螺纹孔,限位杆为螺纹连接在顶杆前端的限位螺栓,方便了限位杆的拆装和调整。
[0015]进一步地,限位螺栓外部螺纹连接有用于压紧顶杆前端面的锁紧螺母。
[0016]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锁紧螺母可以限制限位螺栓的位置,保证限位螺栓的调整效果。
[0017]进一步地,刹车杆还包括设置在杆体下端的支撑台,支撑台具有朝上的支撑面,车架上连接有用于支撑在所述支撑面上的支杆。
[0018]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支杆可以在牵引把杆下放后支撑在支撑台上,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辅助刹车杆分担车辆的重量,保证车辆稳定,提高刹车杆的使用寿命。
[0019]进一步地,支杆的下端设置有锥头,支撑面上设置有与锥头定位配合的定位孔。
[0020]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利用锥头和支撑面上的定位孔配合,可以方便支杆和支撑面之间的接触,方便支撑。
[0021]进一步地,车架上固定有固定筒,支杆包括杆部和位于杆部下端的头部,头部的外径大于杆部的外径,杆部穿过固定筒,且杆部套设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的上端顶压在固定筒上,下端顶压在头部上。
[0022]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支杆包括杆部和头部,方便第二弹性件的套设,使得第二弹性件的上端顶压在固定筒上,下端顶压在头部上,当承载较重时,可以对转运车刹车起到缓冲作用,提高了刹车时的安全性;同时杆部穿过固定筒,方便支杆的安装。
[0023]进一步地,杆部设置有外螺纹,杆部穿出固定筒的部分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母。
[0024]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外螺纹和固定螺母配合,方便支杆的安装、拆卸以及调整。
[0025]进一步地,第一弹性件为拉簧。
[0026]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拉簧方便安装,使用效果好。
[0027]进一步地,制动件包括制动板和固定在制动板上的刹车片,制动板的上端通过所述第一铰接轴铰接在车架上,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在制动板上,刹车片的表面构成所述制动面。
[0028]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制动件包括制动板和刹车片,可以方便制动件的铰接安装以及与第一弹性件的连接,同时也方便制动面的设置,保证刹车效果。
附图说明
[0029]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带驻车自动刹车机构的双轮转运车在上抬牵引把杆正常行驶时的立体图;
[0030]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带驻车自动刹车机构的双轮转运车在上抬牵引把杆正常行驶时的侧视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驻车自动刹车机构的双轮转运车,包括车架(9)和安装在车架(9)上的两个车轮(7),车架(9)的前端设置有牵引把杆(1),其特征在于:双轮转运车还包括设置在车轮(7)前侧以对车轮(7)进行制动的制动件(5),制动件(5)的上端通过第一铰接轴(93)铰接在车架(9)上,制动件(5)后侧具有用于与车轮(7)压紧接触的制动面;双轮转运车还包括位于制动件(5)前侧的刹车杆(2),刹车杆(2)包括由后向前逐渐向下倾斜的杆体(21),杆体(21)的上端通过第二铰接轴(94)铰接在车架(9)上,杆体(21)的下端用于在牵引把杆(1)下放时支撑在地面上;刹车杆(2)还包括设置在杆体(21)上端的限位杆,车架(9)上固定有位于限位杆前侧的挡板(91),挡板(91)用于在牵引把杆(1)上抬时与转动后的限位杆挡止配合,以避免杆体(21)的下端接触地面;刹车杆(2)还包括设置在杆体(21)上端的顶杆(4),顶杆(4)用于随杆体(21)转动后顶压在制动件(5)上,以使制动件(5)绕第一铰接轴(93)的轴线转动并与车轮(7)压紧接触;双轮转运车还包括安装在制动件(5)和车架(9)之间的第一弹性件,第一弹性件用于在制动件(5)压紧接触车轮(7)时受力变形,以在顶杆(4)脱离制动件(5)时为制动件(5)的复位提供复位动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驻车自动刹车机构的双轮转运车,其特征在于:杆体(21)上端设置有套筒(22),顶杆(4)与套筒(22)螺纹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驻车自动刹车机构的双轮转运车,其特征在于:顶杆(4)的前后两端均露出在套筒(22)的外部,顶杆(4)的后端用于顶压制动件(5),顶杆(4)外部螺纹连接有用于压紧套筒(22)前端面的压紧螺母(10);顶杆(4)的前端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磊戴宗妙刘琰陆银潘魁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三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