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压器上罩总成、发动机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5414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增压器上罩总成、发动机总成及汽车,增压器上罩总成包括:增压器上罩,设置在增压器上;密封结构,包括第一密封垫、第二密封垫和第三密封垫,第一密封垫、第二密封垫和第三密封垫铆接在增压器上罩的下部,第一密封垫用于与缸盖的排气法兰相接触,第三密封垫用于与增压器的进气法兰相接触,第二密封垫位于第三密封垫与增压器上罩的下部之间,增压器上罩的下部位于第二密封垫与第一密封垫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增加了缸盖的排气法兰与增压器的进气法兰之间的密封层数,提高了增压器的进气法兰与缸盖的排气法兰的密封压力,降低了漏气风险。降低了漏气风险。降低了漏气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增压器上罩总成、发动机总成及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
,具体涉及一种增压器上罩总成、发动机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0002]增压器作为一个高温热源,会向外进行高温辐射,为了减小增压器周围零件受到的热害,增压器上设置有隔热罩。增压器的进气法兰与缸盖的出气法兰之间设置有密封结构,如密封垫。
[0003]目前,为了减少安装点提高装配效率,隔热罩上集成有两个密封垫,其中一个密封垫用于与进气法兰接触,另一个密封垫用于与出气法兰接触。然而,在增压器热效率较高时,上述密封结构存在密封压力不足而导致漏气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增压器上罩总成,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密封压力不足而导致漏气风险的技术问题;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目的之三在于提供一种汽车。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增压器上罩总成,包括:
[0007]增压器上罩,设置在增压器上;
[0008]密封结构,包括第一密封垫、第二密封垫和第三密封垫,所述第一密封垫、所述第二密封垫和所述第三密封垫铆接在所述增压器上罩的下部,所述第一密封垫用于与缸盖的排气法兰相接触,所述第三密封垫用于与所述增压器的进气法兰相接触,所述第二密封垫位于所述第三密封垫与所述增压器上罩的下部之间,所述增压器上罩的下部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垫与所述第一密封垫之间。
[000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第一密封垫、第二密封垫和第三密封垫这三层密封垫的设置,增加了缸盖的排气法兰与增压器的进气法兰之间的密封层数,提高了增压器的进气法兰与缸盖的排气法兰的密封压力,降低了漏气风险;另外,由于增压器的进气法兰处采用了双层密封垫,位于第三密封垫内侧的第二密封垫不易塑性变形,能更好的抵抗密封垫塑性变形引起的密封压力衰减;此外,密封结构是和增压器上罩集成在一起的,结构紧凑,节省了空间,且减少了安装点。
[0010]进一步,所述增压器上罩包括层叠设置的外隔热层、中间隔热层和内隔热层,所述中间隔热层位于所述外隔热层与所述内隔热层之间,所述增压器上罩包括连接部,所述中间隔热层位于所述连接部的上方,所述第一密封垫、所述第二密封垫和所述第三密封垫铆接在所述连接部上。
[0011]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对增压器散发的热量具有较好的阻隔作用,能够有效减小对汽车发动机舱的热危害。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密封垫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密封凸筋,所述第一密封凸筋朝向所述缸盖凸起,所述第二密封垫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密封凸筋,所述第二密封凸筋朝向所述第三密封垫凸起,所述第三密封垫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三密封凸筋,所述第三密封凸筋朝向所述第二密封垫凸起,所述第二密封凸筋与所述第三密封凸筋相抵紧。
[001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能够保证密封结构的密封效果。
[0014]进一步,所述第一密封垫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所述第一凹陷部上开设有第一铆接过孔,所述第三密封垫上设置有第二凹陷部,所述第二凹陷部上开设有第二铆接过孔,所述第一铆接过孔和所述第二铆接过孔用于供铆钉穿过,所述第二密封垫上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第一过孔,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一凹陷部和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第二过孔。
[001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铆钉铆接后,不会凸出第一密封垫和第三密封垫,以避免铆钉与进气法兰或排气法兰接触而导致的密封不严及漏气。
[0016]进一步,所述排气法兰上设置有多个连接螺柱,所述第一密封垫、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二密封垫和所述第三密封垫上均设置有第一腰形孔和第三过孔,所述第一腰形孔和所述第三过孔均用于供所述连接螺柱穿过,所述第一密封垫、所述连接部和所述第三密封垫上均设置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密封垫上设置与所述第一定位孔相对应的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和所述第二定位孔用于供所述连接螺柱穿过,所述第二定位孔上设置有多个用于抵紧所述连接螺柱的第一凸起。
[001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能够实现排气法兰与进气法兰的连接;且连接螺柱从第二定位孔穿过后,多个第一凸起会卡在连接螺柱的螺纹中并抵紧,在排气法兰与进气法兰的连接未完成时或工位转换时,能够避免增压器上罩总成从缸盖上掉落。
[0018]进一步,所述增压器上罩上设置有第一铆螺母,所述第一铆螺母用于与增压器下罩相连,所述增压器上罩上设置有第二铆螺母,所述第二铆螺母用于与三元催化器下罩相连。
[001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增压器上罩既与增压器下罩相连,又与三元催化器下罩相连,能够使增压器上罩、增压器下罩与三元催化器下罩紧密连接,缩小布置空间,优化空间布局。
[0020]进一步,所述增压器上罩包括隔热部,所述隔热部中的所述外隔热层的边缘朝向所述内隔热层弯折延伸并包覆所述内隔热层的边缘。
[0021]根据上述技术手段,中间隔热层在高温作用下粉末化之后,粉末化后的纤维不会从边缘掉落,从而避免了中间隔热层失效。
[0022]进一步,所述增压器上罩上设置有用于避让溢气管法兰盘的避让位。
[002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能够避免增压器上罩与溢气管法兰盘的干涉。
[0024]一种发动机总成,包括增压器、缸盖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增压器上罩总成。
[0025]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增压器上罩总成。
[002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27]通过第一密封垫、第二密封垫和第三密封垫这三层密封垫的设置,增加了缸盖的排气法兰与增压器的进气法兰之间的密封层数,提高了增压器的进气法兰与缸盖的排气法兰的密封压力,降低了漏气风险;另外,由于增压器的进气法兰处采用了双层密封垫,位于
第三密封垫内侧的第二密封垫不易塑性变形,能更好的抵抗密封垫塑性变形引起的密封压力衰减;此外,密封结构是和增压器上罩集成在一起的,结构紧凑,节省了空间,且减少了安装点。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器上罩总成和与增压器上罩总成配合的增压器和缸盖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器上罩总成的爆炸示意图;
[00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器上罩总成的正视示意图;
[00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器上罩总成的侧视示意图;
[0032]图5为图3中的A

A向剖视示意图;
[0033]图6为图3中的B

B向剖视示意图;
[0034]图7为图3中的C

C向剖视示意图;
[0035]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器上罩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增压器上罩的隔热部的边缘的剖视示意图;
[0037]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11为图10中的D

D向剖视示意图;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增压器上罩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增压器上罩(11),设置在增压器(2)上;密封结构(12),包括第一密封垫(121)、第二密封垫(122)和第三密封垫(123),所述第一密封垫(121)、所述第二密封垫(122)和所述第三密封垫(123)铆接在所述增压器上罩(11)的下部,所述第一密封垫(121)用于与缸盖(3)的排气法兰(31)相接触,所述第三密封垫(123)用于与所述增压器(2)的进气法兰(21)相接触,所述第二密封垫(122)位于所述第三密封垫(123)与所述增压器上罩(11)的下部之间,所述增压器上罩(11)的下部位于所述第二密封垫(122)与所述第一密封垫(121)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上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压器上罩(11)包括层叠设置的外隔热层(111)、中间隔热层(112)和内隔热层(113),所述中间隔热层(112)位于所述外隔热层(111)与所述内隔热层(113)之间,所述增压器上罩(11)包括连接部(115),所述中间隔热层(112)位于所述连接部(115)的上方,所述第一密封垫(121)、所述第二密封垫(122)和所述第三密封垫(123)铆接在所述连接部(115)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压器上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垫(121)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密封凸筋(1211),所述第一密封凸筋(1211)朝向所述缸盖(3)凸起,所述第二密封垫(122)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二密封凸筋(1221),所述第二密封凸筋(1221)朝向所述第三密封垫(123)凸起,所述第三密封垫(123)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三密封凸筋(1231),所述第三密封凸筋(1231)朝向所述第二密封垫(122)凸起,所述第二密封凸筋(1221)与所述第三密封凸筋(1231)相抵紧。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压器上罩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垫(121)上设置有第一凹陷部(1212),所述第一凹陷部(1212)上开设有第一铆接过孔(1213),所述第三密封垫(123)上设置有第二凹陷部(1232),所述第二凹陷部(1232)上开设有第二铆接过孔(1233),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剑飏葛亮杜潇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