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51671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7 10:17
一种磁性元件,包含一第一芯体、一第二芯体、一外支架、一第一绕组、一内支架以及一第二绕组。外支架设置于第一芯体与第二芯体之间。外支架具有一中空管部、一第一底部以及一第一顶部。第一绕组缠绕于中空管部的外侧。内支架设置于中空管部中。内支架具有一第二底部以及一第二顶部。第二绕组缠绕于内支架。第二底部暴露于第一底部的底侧,使得第一底部于磁性元件的一高度方向上与第二底部重叠。第二顶部与第二底部抵接于中空管部的内侧。第二底部抵接于中空管部的内侧。第二底部抵接于中空管部的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磁性元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磁性元件,尤其涉及一种可有效降低漏感的磁性元件。

技术介绍

[0002]变压器为重要的磁性元件,用以增加或减少电压。在大多数的电路中,皆安装有变压器。目前,变压器中供大电流用的多个绕组于芯体中由上往下相互堆叠,使得多个绕组无法完全耦合,进而产生漏感过大而增加磁干扰及损耗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漏感的磁性元件,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4]根据一实施例,本专利技术的磁性元件包含一第一芯体、一第二芯体、一外支架、一第一绕组、一内支架以及一第二绕组。第一芯体具有一第一内表面。第二芯体设置于第一芯体上。第二芯体具有一第二内表面,其中第二内表面面向第一内表面。外支架设置于第一芯体与第二芯体之间。外支架具有一中空管部、一第一底部以及一第一顶部。第一底部与第一顶部位于中空管部的相对二侧。第一绕组缠绕于中空管部的外侧。内支架设置于中空管部中。内支架具有一第二底部以及一第二顶部。第二绕组缠绕于内支架。第二底部暴露于第一底部的底侧,使得第一底部于磁性元件的一高度方向上与第二底部重叠。第二顶部与第二底部抵接于中空管部的内侧。
[0005]综上所述,第一绕组缠绕于外支架的中空管部的外侧,且第二绕组缠绕于内支架。当内支架设置于外支架的中空管部中时,第二绕组与第一绕组由内往外相互堆叠,使得漏感可有效降低。此外,由于内支架的第二顶部与第二底部抵接于中空管部的内侧,第一绕组与第二绕组之间的距离可保持固定,以确保磁性元件的漏感与磁化电感。再者,由于外支架的第一底部于磁性元件的高度方向上与内支架的第二底部重叠,可有效降低磁性元件的整体高度,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磁性元件有利于小型化。
[0006]关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专利技术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磁性元件的立体图。
[0008]图2为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爆炸图。
[0009]图3为图2中的内支架与第二绕组设置于外支架的中空管部中的立体图。
[0010]图4为第一绕组缠绕于图3中的外支架的中空管部的外侧的立体图。
[0011]图5为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剖面图。
[0012]图6为图1中的磁性元件的剖面图。
[0013]图7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内支架与第二绕组设置于外支架的中空管部中的立体图。
[0014]图8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内支架与第二绕组设置于外支架的中空管部中的立体图。
[0015]图9为图8中的内支架与外支架于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0016]附图标记如下:
[0017]1:磁性元件
[0018]10:第一芯体
[0019]12:第二芯体
[0020]14:外支架
[0021]16:第一绕组
[0022]18:内支架
[0023]20:第二绕组
[0024]100:第一内表面
[0025]102:第一柱体
[0026]120:第二内表面
[0027]122:第二柱体
[0028]140:中空管部
[0029]142:第一底部
[0030]144:第一顶部
[0031]146:连接部
[0032]148:第一卡合部
[0033]150:绝缘部
[0034]152:绕线出口
[0035]180:第二底部
[0036]182:第二顶部
[0037]184:第二卡合部
[0038]186:绕线标记
[0039]1461:接脚
[0040]H1~H4:高度
[0041]HD:高度方向
[0042]A

A,B

B:剖面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43]请参阅图1至图6,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磁性元件1的立体图,图2为图1中的磁性元件1的爆炸图,图3为图2中的内支架18与第二绕组20设置于外支架14的中空管部140中的立体图,图4为第一绕组16缠绕于图3中的外支架14的中空管部140的外侧的立体图,图5为图1中的磁性元件1沿A

A线的剖面图,图6为图1中的磁性元件1沿B

B线的剖面图。
[0044]如图1与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磁性元件1包含一第一芯体10、一第二芯体12、一外支架14、一第一绕组16、一内支架18以及一第二绕组20。磁性元件1可为变压器(transformer)、共模扼流圈(common mode choke)、耦合电感(coupling inductor)或其它
磁性元件,视实际应用而定。
[0045]第一芯体10具有一第一内表面100以及一第一柱体102,其中第一柱体102自第一内表面100突出。第二芯体12具有一第二内表面120以及一第二柱体122,其中第二柱体122自第二内表面120突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芯体10与第二芯体12可为E型芯体,但不以此为限。第一芯体10与第二芯体12的类型可根据实际应用而决定。第二芯体12设置于第一芯体10上,使得第二内表面120面向第一内表面100,且第二柱体122与第一柱体102对齐。
[0046]外支架14设置于第一芯体10与第二芯体12之间。外支架14具有一中空管部140、一第一底部142、一第一顶部144、一连接部146、一第一卡合部148以及一绝缘部150。第一底部142与第一顶部144位于中空管部140的相对二侧。因此,当外支架14设置于第一芯体10与第二芯体12之间时,第一底部142靠近第一芯体10,且第一顶部144靠近第二芯体12。连接部146于水平方向上自外支架14的底部突出。在本实施例中,中空管部140具有一绕线出口152,其中绕线出口152的位置对应连接部146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绕线出口152延伸至第一底部142,且第一卡合部148设置于绕线出口152的底部,使得第一卡合部148的位置亦对应连接部146的位置。绝缘部150环绕中空管部140。
[0047]内支架18设置于外支架14的中空管部140中。内支架18具有一第二底部180、一第二顶部182以及一第二卡合部184。第二底部180与第二顶部182位于内支架18的相对二侧。因此,当内支架18设置于外支架14的中空管部140中时,第二底部180靠近第一芯体10,且第二顶部182靠近第二芯体12。第二卡合部184设置于第二底部180。
[0048]在本实施例中,外支架14的第一卡合部148可为一凹槽,且内支架18的第二卡合部184可为一凸块。然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外支架14的第一卡合部148亦可为一凸块,且内支架18的第二卡合部184亦可为一凹槽。换言之,根据实际应用,第一卡合部148与第二卡合部184的其中之一可为一凹槽,且第一卡合部148与第二卡合部184的其中另一可为一凸块。此外,第一卡合部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性元件,包含:一第一芯体,具有一第一内表面;一第二芯体,设置于该第一芯体上,该第二芯体具有一第二内表面,该第二内表面面向该第一内表面;一外支架,设置于该第一芯体与该第二芯体之间,该外支架具有一中空管部、一第一底部以及一第一顶部,该第一底部与该第一顶部位于该中空管部的相对二侧;一第一绕组,缠绕于该中空管部的外侧;一内支架,设置于该中空管部中,该内支架具有一第二底部以及一第二顶部:以及一第二绕组,缠绕于该内支架;其中,该第二底部暴露于该第一底部的底侧,使得该第一底部于该磁性元件的一高度方向上与该第二底部重叠;该第二顶部与该第二底部抵接于该中空管部的内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二绕组与该第一绕组由内往外相互堆叠。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底部的一底面与该第二底部的一底面齐平。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底部与该第二底部同时抵接于该第一内表面。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中该内支架的一高度小于或等于该外支架的一高度。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中该内支架完全设置于该中空管部内。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中该第一顶部与该第二顶部齐平,使得该第一顶部与该第二顶部同时抵接于该第二内表面。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性元件,其中该外支架具有一第一卡合部,该内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昆平薛煜霖
申请(专利权)人: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