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低货台高度的后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4764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7
一种适应低货台高度的后桥结构,其中主板簧中段与副板簧进行贴合,主板簧弧度小于副板簧,车架体侧面设有铰接座、悬吊座,主板簧一端设于铰接座上形成铰接配合,另一端设于悬吊座上形成悬吊配合,副板簧两端位于两个后支座的下方,副板簧中段设有缓冲块。通过将悬架及限位机构调整至车架体侧面,将车架下翼面空间让出给悬架做跳动行程,并通过铰接座、悬吊座及后支座对双层板簧横向延展的四个支点的适配结构,令悬架体在较小空间内获得较高的抗冲击能力,而板簧居中设置的缓冲座可形成安全的缓冲支撑机构,在符合力学强度的要求下避让出大量的下翼面空间,令货台的设计高度大为降低,提高轻卡车型车辆的通过性及装卸的便利性。提高轻卡车型车辆的通过性及装卸的便利性。提高轻卡车型车辆的通过性及装卸的便利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低货台高度的后桥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适应低货台高度的后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悬架是汽车车架与车桥之间的传力连接装置,通过弹性机构形成的缓冲保护,从而吸收陡峭路面传给车架的冲击,保障汽车车身的平稳行驶。
[0003]在现阶段的常规设计结构中,悬架位于车架下方,在车辆各工况下,悬架会在车架下方一定范围内垂向跳动,而纯电轻卡车型低货台设计会大大压缩悬架和车架之间的距离,车架下翼面无足够空间安装传统悬架限位结构,无法保证车架和悬架支架拥有足够的跳动空间。同时,针对纯电轻卡车型,越来越多的客户最求低货台设计,使车辆及整车重心更低,在行驶于地库或者限高区域时的通过性更好,更为重要的是,低货台可令货物装卸大为方便,因此,市场需要进一步压缩车架和悬架之间的间隙,而传统布置在车架下翼面的悬架限位结构,悬架和车架之间距离太小,不足以提供足够的悬架跳动行程,或者需要对后桥直径进行压缩以提供额外的悬架跳动空间,这意味着需要在较小的横向尺寸实现较大的力学强度及刚度要求,将会带来额外的制造成本及安全隐患,同时,由于悬架及限位机构在车架下翼面的可安装空间较小,导致悬架和车架下翼面之间距离不足以安装传统限位装置,使货台的设计高度无法进一步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应低货台高度的后桥结构,通过改进悬架及限位的传统结构,使车架和悬架支架拥有足够的跳动空间,同时可令货台设计高度进一步降低,以此提高轻卡车型车辆的通过性及装卸的便利性。
[0005]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施:一种适应低货台高度的后桥结构,包括车架体,其中,所述车架体下方设有车桥体,所述车桥体通过适配座与主板簧的中段进行贴合连接,所述主板簧中段与其上方的副板簧中段进行贴合连接,所述主板簧弧度小于所述副板簧,所述主板簧弧长大于所述副板簧;所述车架体的纵梁侧面并排设有铰接座、悬吊座,所述铰接座、所述悬吊座之间设有并排布置的两个后支座,两个所述后支座中部区域设有限位座;所述主板簧一端设置于所述铰接座的铰接轴上形成铰接转动配合,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悬吊座的悬吊臂上形成悬吊配合,所述副板簧两端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后支座的正下方,所述副板簧中段顶面固定设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位于所述限位座的正下方。
[0006]进一步的,所述主板簧一端端部位于所述悬吊座下方,并借助所述悬吊臂悬挂连接形成连杆机构,所述悬吊臂一端与所述悬吊座套合形成铰接装配,所述悬吊臂另一端与所述主板簧端部的卷曲板体套合形成铰接装配;所述主板簧另一端端部的卷曲板体与所述铰接座的铰接轴套合形成铰接装配。
[0007]进一步的,所述主板簧、所述副板簧借由多层板簧体叠加组成,所述主板簧的板簧体叠加数量大于所述副板簧。
[0008]进一步的,所述主板簧。所述副板簧各自的多层板簧体由两端套合设置的扣合件进行固定限位。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主板簧弧度为0.09rad~0.27rad,所述副板簧弧度为0.35rad~0.7rad。
[0010]进一步的,所述适配座通过其适配面的焊接方式与所述车桥体的外壳进行无缝固定对接,所述适配座固定于所述主板簧中段的正下方。
[0011]进一步的,所述缓冲块材质为橡胶。
[0012]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结构通过将悬架及限位机构调整至车架体侧面,将车架下翼面空间让出给悬架做跳动行程,并通过双层板簧的重叠设计,使车架和悬架支架拥有足够的跳动空间,通过铰接座、悬吊座及后支座对双层板簧横向延展的四个支点的适配结构,令悬架体在较小空间内获得较高的抗冲击能力,而板簧居中部位设置的缓冲座可与板簧配合形成安全的缓冲支撑机构,有效替代传统的下翼面悬架限位结构,在符合力学强度的要求下避让出大量的下翼面空间,令货台的设计高度大为降低,提高轻卡车型车辆的通过性及装卸的便利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轴测图;
[001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正视图;
[001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局部结构轴测图。
[0016]图中:10

车架体,11

铰接座,11a

铰接轴,12

悬吊座,12a

悬吊臂,13

后支座,14

限位座,20

车桥体,21

适配座,30

主板簧,31

卷曲板体,40

副板簧,41

缓冲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针对说明书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18]如图1

3所示,一种适应低货台高度的后桥结构,包括车架体,其中,车架体下方设有车桥体20,车桥体20通过适配座21与主板簧30的中段进行贴合连接,主板簧30中段与其上方的副板簧40中段进行贴合连接,主板簧30弧度小于副板簧40,主板簧30弧长大于副板簧40;车架体的纵梁侧面并排设有铰接座11、悬吊座12,铰接座11、悬吊座12之间设有并排布置的两个后支座13,两个后支座13中部区域设有限位座14;主板簧30一端设置于铰接座11的铰接轴11a上形成铰接转动配合,另一端设置于悬吊座12的悬吊臂12a上形成悬吊配合,以此为主板簧30受力时的前后方向提供窜动空间;副板簧40两端分别位于两个后支座13的正下方,通过双层板簧的重叠设计,使车架和悬架支架拥有足够的跳动空间;通过铰接座11、悬吊座12及后支座13对双层板簧横向延展的四个支点的适配结构,令悬架体在较小空间内获得较高的抗冲击能力;副板簧中段顶面固定设有缓冲块41,缓冲块41位于限位座14的正下方,形成安全的缓冲支撑机构,有效替代传统的下翼面悬架限位结构,在符合力学强度的要求下避让出大量的下翼面空间,令货台的设计高度大为降低。
[0019]在本实施例中,主板簧30一端端部位于悬吊座12下方,并借助悬吊臂12a悬挂连接形成连杆机构,悬吊臂12a一端与悬吊座12套合形成铰接装配,悬吊臂12a另一端与主板簧30端部的卷曲板体31套合形成铰接装配;主板簧30另一端端部的卷曲板体31与铰接座11的
铰接轴11a套合形成铰接装配(卷曲板31可提供较好的连接强度),因此,当主板簧30承受压力发生变形时,其左端铰接座11为主板簧30提供转动方向上的调整,右端悬吊臂12a组成的连杆机构可令主板簧30拥有横向方向的窜动空间,令主板簧30受压由的右端头可在连杆机构连接下向右延展(方向依图2),进一步形成安全的缓冲支撑机构。
[0020]在本实施例中,主板簧30、副板簧40借由多层板簧体叠加组成,主板簧30的板簧体叠加数量大于副板簧40,以此多层板簧结构进一步确保悬架体在较小空间内获得较高的抗冲击能力。
[0021]在本实施例中,主板簧30。副板簧40各自的多层板簧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低货台高度的后桥结构,包括车架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体下方设有车桥体,所述车桥体通过适配座与主板簧的中段进行贴合连接,所述主板簧中段与其上方的副板簧中段进行贴合连接,所述主板簧弧度小于所述副板簧,所述主板簧弧长大于所述副板簧;所述车架体的纵梁侧面并排设有铰接座、悬吊座,所述铰接座、所述悬吊座之间设有并排布置的两个后支座,两个所述后支座中部区域设有限位座;所述主板簧一端设置于所述铰接座的铰接轴上形成铰接转动配合,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悬吊座的悬吊臂上形成悬吊配合,所述副板簧两端分别位于两个所述后支座的正下方,所述副板簧中段顶面固定设有缓冲块,所述缓冲块位于所述限位座的正下方。2.如权利要去1所述的适应低货台高度的后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板簧一端端部位于所述悬吊座下方,并借助所述悬吊臂悬挂连接形成连杆机构,所述悬吊臂一端与所述悬吊座套合形成铰接装配,所述悬吊臂另一端与所述主板簧端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昌华熊伟黄晖段龙杨余显忠辛建伟陈为欢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