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援专利>正文

螺旋叶片压缩机液态相变制冷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4571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为螺旋叶片压缩机液态相变制冷装置,解决已有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制冷效率低,耗能高,占面积大,工作不稳定的问题。螺旋叶片压缩机(1)的出气管(2)与冷凝器(3)连接,冷凝器的集液管(4)经第一毛细管(6)与容器(7)内的第一蒸发器(8)连接,第一蒸发器(8)的出液管(25)与绝热容器(7)内的制冷剂(9)连接,制冷剂(9)经管道(10)上的第一节流阀(11)和第二毛细管(12)与第二蒸发器(13)的一端连接,第二蒸发器的另一端经吸气管(14)与螺旋叶片压缩机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与制冷装置有关。技术背景-己有的液态相变制冷装置,有两个压縮机、四个蒸发器和两个容器,结构复杂,成本高。冷凝器的热交换管的横截面为u形,在平面上布置,占地面积大,冷凝器的通液直径小,制冷效率低。冷凝器的出液端无节 流阀控制液体的流量,第一蒸发器的工作不稳定。耗能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小,制冷效率高, 工作稳定,耗能少,成本低的螺旋叶片压缩机液态相变制冷装置。 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不专利技术螺旋叶片压縮机液态相变制冷装置,螺旋叶片压缩机1的出气管2与冷凝器3连接,冷凝器的集液管4经第一毛细管6与容器 7内的第一蒸发器8连接,第一蒸发器8的出液管25与绝热容器7内的 制冷剂9连接,制冷剂9经管道10上的第一节流阀11和第二毛细管12 与第二蒸发器13的一端连接,第二蒸发器的另一端经吸气管14与螺旋 叶片压縮机连接。冷凝器3由若干并联或串联的有内,外翅片的热交换管15组成管 束,管束位于冷凝器外壳16内。所述的管束由并联的热交换管15组成,外翅片17为外壳16内水 平重叠均布的若干圆环,热交换管15穿过圆环上的孔,上端与分配器 18连接,下端与环状集液管4连接,环状集液管4的出液孔20与第二 节流阀5连接,分配器18与出气管2连接,热交换管15的芯管21上 均布有内翅片22,芯管21通过内翅片支承于热交换管的内壁。集液管4经第二节流阀5与第一毛细管6连接。热交换管15的截面积大于出气管2的截面积。本发吸结构简单,制造和安装容易,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制冷效率高。工作稳定,耗能少,制冷量比传统制冷装置多l倍。 附图说明-图l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 .图2为冷凝器结构图。图3为外翅片结构图。图4为图3的A—A剖视图。图5为集液管结构图。.图6为图5的府视图。图7为串联的热交换器结构图。图8为热交换管结构图之一。 图9为图8的左视图。 图IO为热交换管结构图之二。 图11为图10的右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芯管21与热交换管15之间有内翅片22,热交换管上有处翅片17, 外翅片17为有间隔分布的圆环,圆环位于冷凝器3的外壳16内,外壳 16下部有环状集液管4与热交换管15的一端连接,热交换管15的另一 端与分配器.18连接,分配器18与螺旋叶片压縮机1的出气管2连接, 集液管4经节流阀5、毛细管6与蒸发器8连接。蒸发器8位于容器7上部,容器7下部的制冷剂9经管道10、节流 阀11和毛细管12与蒸发器13的一端连接,蒸发器13的另一端与螺旋 叶片压縮机的吸气管14连接。压縮机吸气管14将蒸发器13中的制冷工质蒸气吸出,经压縮后, 蒸气经出气管2,分配器18与冷凝器3的热交换管15换热后经节流阀 5,毛细管6进入蒸发器8成为液体后经节流阀和毛细管道入蒸发器13。 本专利技术的工作原理如下一、 由于螺旋叶片压缩机1启动时螺旋叶片压縮机它的吸气功能较 强,在蒸发器13的管道内产生一个付压区,由于付压的形成,容器7 内的制冷剂9就自动的向付压区流动,至此经过节流阀ll、毛细管12、 自动节流膨胀完成第一次节流膨胀制冷过程。二、 由于螺旋叶片压縮机l、在初级启动时冷凝器3内的热交换管 15内无液体存在,所以无阻力和磨擦产生的压力降,压縮机l启动时是轻载过程,所以节能。三、 由于第一次节流膨胀制冷后制冷气体在循环流动到冷凝器3, 经过热交换管15后,由于热交换管有内、外翅片,且过流量大,增加 了换热面积和传热面积,气体经过更多的壁面吸附冷凝和过冷在集液管4形成液态。在压縮机的推动下制冷剂液体经环状集液管4的出液孔20 流经第二节流阀5与第一毛细管6后产生第二次膨胀制冷,液体变为蒸 汽进入制冷剂9内,制冷剂9的过冷量大大的增加。四、 制冷剂在第二次节流膨胀后经蒸发器8充分的热交换,再经出 液管25到达到容器7内与制冷剂9进行吸附相变。权利要求1、螺旋叶片压缩机液态相变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螺旋叶片压缩机(1)的出气管(2)与冷凝器(3)连接,冷凝器的集液管(4)经第一毛细管(6)与容器(7)内的第一蒸发器(8)连接,第一蒸发器(8)的出液管(25)与绝热容器(7)内的制冷剂(9)连接,制冷剂(9)经管道(10)上的第一节流阀(11)和第二毛细管(12)与第二蒸发器(13)的一端连接,第二蒸发器的另一端经吸气管(14)与螺旋叶片压缩机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冷凝器(3)由若干并 联或串联的有内,外翅片的热交换管(15)组成管束,管束位于冷凝器 外壳(16)内。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管束由并联的 热交换管(15)组成,外翅片(17)为外壳(16)内水平重叠均布的若 干圆环,热交换管(15)穿过圆环上的孔,上端与分配器(18)连接, 下端与环状集液管(4)连接,环状集液管(4)的出液孔(20)与第二 节流阀(5)连接,分配器(18)与出气管(2)连接,热交换管(15) 的芯管(21)上均布有内翅片(22),芯管(21)通过内翅片支承于热 交换管的内壁。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集液管(4)经第二节 流阀(5)与第一毛细管(6)连接。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热交换管"5)的截 面积大于出气管(2)的截面积。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为螺旋叶片压缩机液态相变制冷装置,解决已有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制冷效率低,耗能高,占面积大,工作不稳定的问题。螺旋叶片压缩机(1)的出气管(2)与冷凝器(3)连接,冷凝器的集液管(4)经第一毛细管(6)与容器(7)内的第一蒸发器(8)连接,第一蒸发器(8)的出液管(25)与绝热容器(7)内的制冷剂(9)连接,制冷剂(9)经管道(10)上的第一节流阀(11)和第二毛细管(12)与第二蒸发器(13)的一端连接,第二蒸发器的另一端经吸气管(14)与螺旋叶片压缩机连接。文档编号F25B39/04GK101561195SQ200910059319公开日2009年10月21日 申请日期2009年5月19日 优先权日2009年5月19日专利技术者援 吴, 栾殿喜 申请人:吴 援;栾殿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螺旋叶片压缩机液态相变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螺旋叶片压缩机(1)的出气管(2)与冷凝器(3)连接,冷凝器的集液管(4)经第一毛细管(6)与容器(7)内的第一蒸发器(8)连接,第一蒸发器(8)的出液管(25)与绝热容器(7)内的制冷剂(9)连接,制冷剂(9)经管道(10)上的第一节流阀(11)和第二毛细管(12)与第二蒸发器(13)的一端连接,第二蒸发器的另一端经吸气管(14)与螺旋叶片压缩机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援栾殿喜
申请(专利权)人:吴援栾殿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0[中国|成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