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系统及电池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24429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8:05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及电池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冷却板,冷却板包括相对且密封设置的第一可塑绝缘结构和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第一可塑绝缘结构和第二可塑绝缘结构均具有柔性;第一可塑绝缘结构上具有与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凸起结构;第一凸起结构沿背离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方向相对本体凸起;第一凸起结构的内侧与第二可塑绝缘结构表面围成的空间为冷却通道;所述冷却板上具有与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水孔,以及,与冷却通道连通的出水孔。通道连通的出水孔。通道连通的出水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冷却系统及电池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散热
,特别涉及一种冷却系统及电池系统。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电池模组作为新能源行业中的主要能量元件,是新能源产品的关键部件,直接影响到新能源产品的主要性能。在不同工况中,电池模组会以不同的倍率放电,以不同的产热速率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安全着想,需要对电池模组进行散热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提供一种冷却系统及电池系统。
[0004]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冷却板,所述冷却板包括相对且密封设置的第一可塑绝缘结构和第二可塑绝缘结构;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和第二可塑绝缘结构均具有柔性;
[0005]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方向相对所述本体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表面围成的空间为冷却通道;所述冷却板上具有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水孔,以及,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出水孔。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和/或第二可塑绝缘结构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是通过对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本体进行冲压形成的。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孔是通过对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或者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进行冲孔形成的;所述出水孔是通过对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或者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进行冲孔形成的。r/>[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朝向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表面为平面,所述冷却通道是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朝向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表面围成的空间;或者,
[0010]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对称设置的第二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本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本体上对应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部分沿背离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方向凸起,形成所述第二凸起结构;所述冷却通道是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内侧围成的空间。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凸起结构是通过对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本体进行冲压形成的。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进水孔连接有第一水冷接头,所述第一水冷接头通过热压
工艺与所述进水孔进行连接;所述出水孔连接有第二水冷接头,所述第二水冷接头通过热压工艺与所述出水孔进行连接。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和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通过热压工艺进行密封设置。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却板的进水孔均与进水管道进行连通,所述进水管道具有总进水口;
[0015]多个所述冷却板的出水孔均与出水管道进行连通,所述出水管道具有总出水口。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冷却板的进水孔通过三通接头与所述进水管道进行连通;
[0017]每个所述冷却板的出水孔通过三通接头与所述出水管道进行连通。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冷却水箱,所述总进水口与所述冷却水箱连接。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总出水口还与所述冷却水箱连接。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水泵,所述总进水口通过所述水泵与所述冷却水箱连接。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压力调节器;
[0022]所述总进水口通过所述压力调节器与所述水泵连接,其中所述压力调节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总进水口连接,所述压力调节器的第二端与所述水泵的一端连接,所述压力调节器的第三端与所述冷却水箱连接,所述水泵的另一端连接所述冷却水箱。
[00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泄压阀;
[0024]所述压力调节器通过所述泄压阀与所述水泵连接;其中所述泄压阀的第一端与所述水泵的一端连接,所述泄压阀的第二端与所述压力调节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泄压阀的第三端与所述冷却水箱连接。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冷却板呈阵列排布设置;其中,在行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或者,在列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冷却板相对且间隔设置。
[0026]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系统,该电池系统包括电池模组和上述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用于对所述电池模组进行散热。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所述冷却系统中每个所述冷却板对应设于每相邻两个所述电芯之间,且所述冷却板中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上的第一凸起结构背向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表面与所述相邻两个电芯中一个电芯的表面贴附,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背向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表面与所述相邻两个电芯中另一个电芯的表面贴附。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模组还包括侧板,所述侧板围绕形成容纳所述多个电芯的空间;所述冷却系统中,所述冷却板还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中的电芯与电池模组的侧板内侧之间,和/或,所述冷却板还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侧板外侧;
[0029]其中当所述冷却板还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中的电芯与电池模组的侧板内侧之间时,所述冷却板中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上的第一凸起结构背向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表面与所述电池模组中的电芯贴附,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背向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表面
与所述电池模组的侧板内侧表面贴附;
[0030]当所述冷却板还设置于所述电池模组的侧板外侧时,所述冷却板中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上的第一凸起结构背向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表面与所述电池模组的侧板外侧表面贴附;或者,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背向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表面与所述电池模组的侧板外侧表面贴附。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系统包括电池包,所述电池模组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电池包由多个所述电池模组组成。
[003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系统中,所述冷却板还设置于所述电池包中相邻两个电池模组之间;
[0033]其中,在所述相邻两个电池模组之间,所述冷却板中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上的第一凸起结构背向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表面与所述相邻两个电池模组中一个电池模组的侧板外侧表面贴附,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背向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表面与另一个电池模组的侧板外侧表面贴附。
[0034]本申请所提供的冷却系统及电池系统的技术方案,一方面,冷却系统中冷却板由可塑绝缘结构制成,可塑绝缘结构的质量较轻,有利于减轻电池模组的质量,有利于降低冷却板的制作成本,以及有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系统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可塑绝缘结构具有电绝缘特性,无需进行绝缘处理,有利于降低电池模组的漏电风险及制作成本,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此外,可塑绝缘结构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可以和电池模组及电池模组的电芯紧密贴合,有利于吸收电池模组的装配公差,无需使用填缝剂或导热胶等材料;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冷却板,所述冷却板包括相对且密封设置的第一可塑绝缘结构和第二可塑绝缘结构;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和第二可塑绝缘结构均具有柔性;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本体一体成型的第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沿背离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方向相对所述本体凸起;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表面围成的空间为冷却通道;所述冷却板上具有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进水孔,以及,与所述冷却通道连通的出水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和/或第二可塑绝缘结构采用柔性材料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是通过对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本体进行冲压形成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孔是通过对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或者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进行冲孔形成的;所述出水孔是通过对所述第一凸起结构或者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进行冲孔形成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朝向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表面为平面,所述冷却通道是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朝向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表面围成的空间;或者,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上具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结构对称设置的第二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凸起结构与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本体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本体上对应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部分沿背离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的方向凸起,形成所述第二凸起结构;所述冷却通道是所述第一凸起结构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的内侧围成的空间。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起结构是通过对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的本体进行冲压形成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孔连接有第一水冷接头,所述第一水冷接头通过热压工艺与所述进水孔进行连接;所述出水孔连接有第二水冷接头,所述第二水冷接头通过热压工艺与所述出水孔进行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可塑绝缘结构和所述第二可塑绝缘结构通过热压工艺进行密封设置。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板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冷却板的进水孔均与进水管道进行连通,所述进水管道具有总进水口;多个所述冷却板的出水孔均与出水管道进行连通,所述出水管道具有总出水口。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冷却板的进水孔通过三通接头与所述进水管道进行连通;每个所述冷却板的出水孔通过三通接头与所述出水管道进行连通。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冷却水箱,所述总进水口与所述冷却水箱连接。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出水口还与所述冷却水箱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水泵,所述总进水口通过所述水泵与所述冷却水箱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剑伟郭元李水源李明会李文亮薛彤
申请(专利权)人:孚能科技赣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