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承重装置和电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219946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7: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梯承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梯承重装置和电梯,包括承重组件、曳引机和减震组件,所述承重组件包括支承梁、托件、导轨和导轨支撑板,所述托件分别设于支承梁的两端且与支承梁固定连接,所述导轨支撑板固定安装于支承梁侧壁且与导轨固定连接;所述曳引机、减震组件和支承梁依次固定连接;所述减震组件包括调节板、调节件和减震垫,所述减震垫设于调节板和支承梁之间,所述调节件设于调节板上且能与支承梁活动连接,以调节调节板和支承梁之间的距离。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受力稳固,且有效地防止曳引机倾斜。曳引机倾斜。曳引机倾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承重装置和电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承重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梯承重装置和电梯。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电梯承重装置的承重梁普遍采用型钢,其结构是在井道墙壁上预留承重梁孔,将型钢安装在承重梁孔内并使型钢贯穿井道。该电梯承重装置存在以下缺点:
[0003]1、需要提高预留承重梁孔,对土建要求高。
[0004]2、因承重钢梁需贯穿井道,其需要的材料较多,不利于节省成本。
[0005]3、因承重钢梁需贯穿井道,容易造成电梯门机与承重钢梁在垂直投影下重合,为了避免干涉,使得电梯设计时所需顶层高度较高。
[0006]4、因承重钢梁需贯穿井道,对重端绳头需要悬臂支撑安装,容易造成承重组件晃动。
[0007]5、现有电梯承重装置中减震胶因受力不一致,导致前后变形不一致,造成曳引机倾斜。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梯承重装置,受力稳固,且有效地防止曳引机倾斜。
[0009]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设有该电梯承重装置的电梯。
[001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梯承重装置,包括承重组件、曳引机和减震组件,所述承重组件包括支承梁、托件、导轨和导轨支撑板,所述托件分别设于支承梁的两端且与支承梁固定连接,所述导轨支撑板固定安装于支承梁侧壁且与导轨固定连接;
[0011]所述曳引机、减震组件和支承梁依次固定连接;所述减震组件包括调节板、调节件和减震垫,所述减震垫设于调节板和支承梁之间,所述调节件设于调节板上且能与支承梁活动连接,以调节调节板和支承梁之间的距离。
[0012]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支承梁为中空结构且一侧面开口,所述支承梁包括上承板和下承板,所述导轨支撑板设于开口内且分别与上承板和下承板固定连接。
[0013]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对重绳头组,所述对重绳头组固定安装且悬设于支承梁上,且所述对重绳头组的中心线和支承梁的轴线相互垂直连接。
[0014]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与对重绳头组相对应设置的对重支撑板,所述对重支撑板设于开口内且分别与上承板和下承板固定连接。
[0015]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承托组件,所述承托组件包括对重绳头板和对重支撑板,所述对重绳头板通过对重支撑板架设于支承梁上方,所述上承板和下承板均设有与对重绳头板相对应设置的缺口;
[0016]所述对重绳头组固定安装于对重绳头板上且穿设于缺口上。
[001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承托组件还包括设于对重支撑板上的加固筋。
[001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还包括防倾组件,所述防倾组件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分别与导轨和曳引机顶部固定连接。
[001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防倾组件还包括设于固定板上的阻尼垫,所述阻尼垫、固定板和曳引机固定连接。
[002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曳引机、减震组件和导轨支撑板自上而下依次排布。
[0021]相应地,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梯,所述电梯设有上述的电梯承重装置。
[0022]实施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本专利技术电梯承重装置的支承梁通过两端的托件固定在井道的墙壁上,再加上侧壁的导轨支撑板和导轨共同作用,使支承梁整体形成一个三点受力支撑平面,与传统承重梁贯穿井道的两点支撑受力相比,本专利技术支承梁在受力后不倾斜、不晃动,受力稳固。同时,无需在井道墙壁上预留承重梁孔,降低了对土建的要求,也减少了钢材的使用量,节省成本。还避免了支承梁与轿厢门机垂直投影重合干涉的问题,使得同样井道宽可以设计更加大的开门宽度。
[0024]此外,本专利技术可通过调节板和支承梁活动连接,来调节调节板和支承梁之间的距离即实现调节板的收紧或放松,从而使调节板和支承梁之间的减震垫整体变形一致,防止曳引机因减震垫整体变形不一致而倾斜。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电梯承重装置的主视图;
[0026]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27]图3是图1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专利技术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专利技术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限定。
[0029]参见图1

3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承重装置,包括承重组件、曳引机5和减震组件,所述承重组件包括支承梁1、托件2、导轨3和导轨支撑板4,所述托件2分别设于支承梁1的两端且与支承梁1固定连接,所述导轨支撑板4固定安装于支承梁1侧壁且与导轨3固定连接。
[0030]所述曳引机5、减震组件和支承梁1依次固定连接;所述减震组件包括调节板6、调节件7和减震垫8,所述减震垫8设于调节板6和支承梁1之间,所述调节件7设于调节板6上且能与支承梁1活动连接,以调节调节板6和支承梁1之间的距离。
[0031]本专利技术电梯承重装置的支承梁通过两端的托件固定在井道的墙壁上,再加上侧壁的导轨支撑板和导轨共同作用,使支承梁整体形成一个三点受力支撑平面,与传统承重梁贯穿井道的两点支撑受力相比,本专利技术支承梁在受力后不倾斜、不晃动,受力稳固。同时,无需在井道墙壁上预留承重梁孔,降低了对土建的要求,也减少了钢材的使用量,节省成本。还避免了支承梁与轿厢门机垂直投影重合干涉的问题,使得同样井道宽可以设计更加大的
开门宽度。
[0032]此外,本专利技术可通过调节板和支承梁活动连接,来调节调节板和支承梁之间的距离即实现调节板的收紧或放松,从而使调节板和支承梁之间的减震垫整体变形一致,防止曳引机因减震垫整体变形不一致而倾斜。
[0033]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调节件7为螺栓,调节件7与支承梁1螺纹连接。所述调节件7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设于调节件7的两侧。可通过两侧调节件的调节来使减震垫左右两侧变形一致,达到左右两侧水平一致,从而使曳引机不倾斜。
[0034]其中,所述托件2呈L型。所述托件2上还设有支撑筋21。托件通过紧固组件固定在井道墙壁上,托件和支承梁通过紧固组件固定连接。
[0035]具体的,如图1、3所示,所述支承梁1为中空结构且一侧面开口,所述支承梁1包括上承板1a和下承板1b,所述导轨支撑板4设于开口内且分别与上承板1a和下承板1b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导轨支撑板4分别与上承板1a和下承板1b焊接。导轨支撑板除了起到与导轨连接的作用外,还起到加强支承梁的作用,使得支承梁结构牢固、受力稳固。
[0036]进一步,如图1

3所示,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对重绳头组9,所述对重绳头组9固定安装且悬设于支承梁1上,且所述对重绳头组9的中心线和支承梁1的轴线相互垂直连接。对重绳头组直接安装在支承梁上,钢丝绳不会去支承梁发生干涉,而且对重绳头组的中心线和支承梁的轴线相互垂直连接,即对重绳头组设置在支承梁的中心位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承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组件、曳引机和减震组件,所述承重组件包括支承梁、托件、导轨和导轨支撑板,所述托件分别设于支承梁的两端且与支承梁固定连接,所述导轨支撑板固定安装于支承梁侧壁且与导轨固定连接;所述曳引机、减震组件和支承梁依次固定连接;所述减震组件包括调节板、调节件和减震垫,所述减震垫设于调节板和支承梁之间,所述调节件设于调节板上且能与支承梁活动连接,以调节调节板和支承梁之间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承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梁为中空结构且一侧面开口,所述支承梁包括上承板和下承板,所述导轨支撑板设于开口内且分别与上承板和下承板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承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对重绳头组,所述对重绳头组固定安装且悬设于支承梁上,且所述对重绳头组的中心线和支承梁的轴线相互垂直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承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对重绳头组相对应设置的对重支撑板,所述对重支撑板设于开口内且分别与上承板和下承板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洪爵张家能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富士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