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21914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5 11:3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正板栅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形成合金材料,将合成成分配置成合金材料,获取含有石墨烯成分的合金材料,通过以下步骤配置合金材料,S1:熔铅;S2:打渣处理;S3:加入石墨烯;S4:加钙混合;S5:加锡混合;S6:铸锭;步骤二:制作极板;步骤三:制作电池;步骤四:性能测试。由含有石墨烯材料制成的正极板在电池的运用中具有增加电池耐腐蚀性与抗蠕变性的效果,从而从根源上解决电池使用寿命的问题,采用增加石墨烯的方式来改变板栅合金组分,为铅酸蓄电池增强循环性能提高蓄电池使用寿命提供了一种方法,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正板栅
,具体为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而言,铅酸蓄电池行业的市场需求非常强劲,预计未来几年,整个行业每年将会有10%左右的增长,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需要增强电池的使用寿命,从而减少企业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同时可以减少能源的浪费以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在铅酸蓄电池中,正极板栅在长时间使用过程中易形成导电性差的化合物,影响正极板栅界面的导电性能。
[0003]很多铅酸蓄电池在长时间的循环使用过程中,由于周围环境的因素与正板栅本身抗腐蚀性较低的因素,导致板栅的腐蚀与增长降低电池的使用寿命,其中最重要的根本原因是就因为制造正板栅的铅钙合金的耐腐蚀性与抗蠕变性不能达到要求。鉴于此,提出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解决了
技术介绍
中所提出的问题。
[0006]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步骤一:形成合金材料,将合成成分配置成合金材料,获取含有石墨烯成分的合金材料,通过以下步骤配置合金材料,
[0009]S1:熔铅,将所配合金总量的铅加入容器中,预留剩余铅锭得到降温材料,之后加热容器进行熔铅,获取初始材料一;
[0010]S2:打渣处理,将容器中的初始材料一在高温下加入配置的硝酸钠和氢氧化钠并进行搅拌,搅拌混合后获取混合材料一,将混合材料一内的铅渣进行打捞,获取初始材料二;
[0011]S3:加入石墨烯,对初始材料二升温并持续搅拌,加入石墨烯得到混合材料二,继续搅拌混合材料二,获取初始材料三;
[0012]S4:加钙混合,控制初始材料三温度,对初始材料三持续搅拌,加入钙铝合金得到混合材料三,搅拌混合材料三,获得初始材料四;
[0013]S5:加锡混合,将初始材料四中加入预留的铅锭,控制容器降温后加入锡锭,得到混合材料四,搅拌混合材料四,获取初始材料五;
[0014]S6:铸锭,对初始材料五进行取样检测,确认材料合格后,控制温度,放铅铸模成
锭,形成合金材料;
[0015]步骤二:制作极板,将制成的合金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获取正极板;
[0016]步骤三:制作电池,将正极板制作成电池,之后验证电池循环性能;
[0017]步骤四:性能测试,将石墨烯正极板制成的电池放电,并与普通电池循环对比测试,获取测试结果。
[0018]优选的,所述S1中容器选用溶铅炉,所述S1中所配合金总量的铅量百分比在85%

95%,所述降温材料百分比在5%

15%。
[0019]优选的,所述S2中高温为600℃

650℃,所述硝酸钠和氢氧化钠的重量分别在1

4Kg和4

6Kg,所述S2中搅拌时间为30min。
[0020]优选的,所述S3中升温至675℃,所述S3中搅拌时间总和为30

60min。
[0021]优选的,所述S4中控制温度为620℃

650℃,所述S4中搅拌时间总和为15min。
[0022]优选的,所述S5中容器降温后的温度为550℃,所述S5搅拌时间为20min,所述S6中温度控制在500℃

550℃。
[0023]优选的,通过以下步骤对合金材料进行极板制作,
[0024]A1:熔合金,将合金材料放置在溶铅炉中进行加热,将炉温加热至500℃

550℃,获得合金铅液,对合金铅液进行化验;
[0025]A2:铸带,将合金铅液倒入铸带机上并运行铸带机,在铅液跟随铸带机内滚轮运行期间对合金铅液进行冷却、碾压,获取初始铝带;对初始铅带进行要求调厚,调厚后切割修剪铅带得到最终铝带,之后收卷最终铝带;
[0026]A3:冲压,将最终铝带放置在所需模具的冲压设备内完成冲压工作,得到合格板栅;
[0027]A4:涂板、组装,将合格板栅上安装涂板纸,将安装后的板栅穿过涂板机,开启抽风系统及干燥窑,设置干燥窑温度后对板栅涂板,涂板结束后获得极板,收取极板并进行检查,选择符合要求的极板送到固化室进行固化干燥,设置工艺参数,将固话干燥后的极板组装在电池上,获得新极板组装电池。
[0028]优选的,通过以下步骤对电池进行性能测试,
[0029]B1:选取新极板组装电池和普通电池进行放电循环对比测试;
[0030]B2:将选取新极板组装电池和普通电池分别进行循环测试;
[0031]B3:获取循环测试结果。
[0032]优选的,所述循环测试步骤为,
[0033]b1:将测试电池放置在25℃的环境温度下,控制电池以恒流35A放电至终止电压9.6V,记录放电时间;
[0034]b2:放电后将电池以恒压13.8V,限流1.0A充电12h;
[0035]b3:充电后静置电池1h;
[0036]b4:b1

b3命令为一个循环。
[0037]有益效果
[003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39]由含有石墨烯材料制成的正极板在电池的运用中具有增加电池耐腐蚀性与抗蠕
变性的效果,从而从根源上解决电池使用寿命的问题,采用增加石墨烯的方式来改变板栅合金组分,为铅酸蓄电池增强循环性能提高蓄电池使用寿命提供了一种方法,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004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心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所需要实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
[0041]图1为本专利技术添加石墨烯的冲网正板栅结构示意图;
[0042]图2为本专利技术中板栅尺寸表示意图;
[0043]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单层石墨烯示意图;
[0044]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石墨烯与金属晶体间牢固结合后示意图;
[0045]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电池循环测试对比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7]请参阅图1

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
[0048]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形成合金材料,将合成成分配置成合金材料,获取含有石墨烯成分的合金材料,通过以下步骤配置合金材料,S1:熔铅,将所配合金总量的铅加入容器中,预留剩余铅锭得到降温材料,之后加热容器进行熔铅,获取初始材料一;S2:打渣处理,将容器中的初始材料一在高温下加入配置的硝酸钠和氢氧化钠并进行搅拌,搅拌混合后获取混合材料一,将混合材料一内的铅渣进行打捞,获取初始材料二;S3:加入石墨烯,对初始材料二升温并持续搅拌,加入石墨烯得到混合材料二,继续搅拌混合材料二,获取初始材料三;S4:加钙混合,控制初始材料三温度,对初始材料三持续搅拌,加入钙铝合金得到混合材料三,搅拌混合材料三,获得初始材料四;S5:加锡混合,将初始材料四中加入预留的铅锭,控制容器降温后加入锡锭,得到混合材料四,搅拌混合材料四,获取初始材料五;S6:铸锭,对初始材料五进行取样检测,确认材料合格后,控制温度,放铅铸模成锭,形成合金材料;步骤二:制作极板,将制成的合金材料进行加工处理,获取正极板;步骤三:制作电池,将正极板制作成电池,之后验证电池循环性能;步骤四:性能测试,将石墨烯正极板制成的电池放电,并与普通电池循环对比测试,获取测试结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容器选用溶铅炉,所述S1中所配合金总量的铅量百分比在85%

95%,所述降温材料百分比在5%

1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高温为600℃

650℃,所述硝酸钠和氢氧化钠的重量分别在1

4Kg和4

6Kg,所述S2中搅拌时间为30min。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铅酸蓄电池的添加石墨烯循环性冲网正板栅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3中升温至675℃,所述S3中搅拌时间总和为30

60min。5.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呈龙刘莉莉陈刚魏绍强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理士电源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