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及管桩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20853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1 16: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及管桩生产工艺,所述混凝土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份:碎石1320~1450份、砂650~780份、水泥360~480份、微珠粉60~100份、水30~100份、减水剂10~16份。管桩在离心脱水成型后吊到蒸养池进行第一次常压蒸养,第一次常压蒸养后进行脱模,脱模后再吊到蒸养池进行第二次常压蒸养。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掺入微珠粉和减水剂,同时结合混凝土优化设计改善二次常压蒸养工艺,能够免除常规工艺脱模后的高压养护,降低能源的消耗,降低设备成本,而且,还能减少生产时的安全事故的发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及管桩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管桩
,特别涉及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及管桩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管桩是一种建筑施工常用的基础材料,在城乡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管桩的生产工艺包括钢筋笼成型、钢模组装、成孔芯管布设、管节混凝土布料成型、蒸汽养护、管节拆模、拔管、蒸压养护、成品管节的吊运等生产过程。
[0003]然而,目前国内管桩生产的厂家普遍采用两次蒸汽养护,其中,第一次蒸汽养护是在80℃~95℃的温度下常压蒸汽养护,第二次蒸汽养护是在170℃~180℃、0.9mpa~1.0mpa的条件下高压蒸汽养护,高压蒸汽养护需要使用高压釜设备,高压蒸养的设备投入大,能源消耗大,成本较高,而且,高压釜属于压力容器,在高压蒸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及管桩生产工艺,能够实现二次常压蒸养,免除常规工艺脱模后的高压养护,降低能源的消耗,降低设备成本,而且,还能减少生产时的安全事故的发生。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份:碎石1320~1450份、砂650~780份、水泥360~480份、微珠粉60~100份、水30~100份、减水剂10~16份。
[0006]优选地,所述碎石的最大直径不大于25mm,所述碎石的针片状含量不大于8%,含泥量不大于0.5%,泥块含量不大于0.2%。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同样重量的碎石,针片状的碎石的表面积大于扁圆、方圆形的碎石,针片状的碎石表面积大,吸水量也大,造成游离水相对少而使流动性不好,同时,针片状的碎石表面积大,需要更多的砂浆去包裹,在浆体量一定的情况下,当针片状的碎石含量过多时,导致没有足够量的砂浆去包裹碎石,导致混凝土粘聚性不好而出现泌水离析现象,导致混凝土的保水性能、粘聚性能和流动性能变差,使混凝土难以搅拌均匀,运输过程中易分层离析,浇筑后易产生缺陷,如不密实、蜂窝麻面、与钢筋粘接不好等极大的影响混凝土结构安全性和使用的耐久性,因此,控制碎石的针片状含量不大于8%,能够便于混凝土的输送,而且,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另一方面,碎石中的含泥量以包裹型和松散型状态存在,随着含泥量的增加,混凝土的收缩率会增大,混凝土的收缩而引起的应力,使结构产生变形,使混凝土内部产生微裂缝,破坏混凝土的微观结构,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能,而且,含泥量的增加,会影响混凝土的粘结,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因此,控制碎石的含泥量不大于0.5%,泥块含量不大于0.5%,能够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抗压强度。
[0008]优选地,所述碎石的级配如下:直径为5~10mm的碎石:30%,直径为10~25mm的碎石:70%。
[000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直径为5~10mm的碎石在一定掺量内对混凝土和易性有益,10~25mm的碎石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0010]优选地,所述砂的细度模数为2.6~3.2,含泥量不大于0.5%,泥块含量不大于0.3%。
[001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砂的细度模数变动会使骨料的空隙率和骨料的表面积显著改变,因而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产生显著影响。砂的细度模数过大,骨料的总表面积及空隙率都会增大,在水泥浆含量不变的情况下,水泥浆相对减少,减弱了水泥浆的润滑作用,使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减少。如砂的细度模数过小,又不能保证在粗骨料之间有足够的砂浆层,也会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而且会严重影响其粘聚性和保水性,容易造成离析、流浆等现象。因此,砂的细度模数要有一个合理值,当砂的细度模数为2.6~3.2时,在用水量及水泥用量一定的情况下,能使混凝土拌合物获得最大的流动性,且保持良好的粘聚性和保水性。
[0012]优选地,所述微珠粉的平均粒径为1.5μm~3μm。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使微珠粉的平均粒径为1.5μm~3μm,超细的微珠粉对混凝土具有填充效应、降粘效应、减水效应、增强效应及耐久性效应,与其他的超细掺合料相比,微珠在兼顾填充与增强的同时,为低水胶比混凝土带来极好的降粘、减水作用,提高混凝土的和易性、操作性。
[0014]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制备的管桩生产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5]步骤1:将以下质量份的原料:碎石1320~1450份、砂650~780份、水泥360~480份、微珠粉60~100份、水30~100份、减水剂10~16份,用混凝土搅拌机搅拌均匀形成砼料。
[0016]步骤2:将步骤1制成的砼料输送到混凝土布料机中,混凝土布料机将砼料输送到管桩下半钢模的内腔进行布料。
[0017]步骤3:将管桩上半钢模吊到管桩下半钢模上方,用连接件将管桩上半钢模与管桩下半钢模锁紧。
[0018]步骤4:将锁紧后的管桩钢模吊到离心机上,离心机带动管桩钢模旋转,对管桩钢模进行离心脱水成型。
[0019]步骤5:将步骤4离心完成后的管桩钢模吊到蒸养池进行第一次常压蒸养。
[0020]步骤6:将第一次常压蒸养后的管桩进行脱模。
[0021]步骤7:将脱模后的管桩吊入蒸养池进行第二次常压蒸养。
[0022]优选地,所述步骤5中的第一次常压蒸养包括静停、升温、保温、降温的过程。
[0023]优选地,所述第一次常压蒸养的静停时间为1~2小时,升温时间为1.5~2小时,保温时间为2~3小时,降温时间为1~1.5小时,保温的温度为75℃~85℃。
[0024]优选地,所述步骤6中第二次常压蒸养包括升温、保温、降温的过程。
[0025]优选地,所述第二次常压蒸养的升温时间为1~1.5小时,保温时间为6~8小时,降温时间为1~1.5小时,保温的温度为55℃~65℃。
[002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7]1、本专利技术利用微珠粉的降粘和减水的特性,微珠粉与减水剂配合使用,解决了低水胶比条件下混凝土粘度大、硬度高的难题,降低工人的操作施工难度,满足在较低水胶比下的正常生产。
[0028]2、微珠粉作为一种微米级高活性材料,其在管桩生产过程中的搅拌阶段与布料阶段的反应相对较低,此阶段为微珠粉活性的缓释阶段,其活性在管桩蒸养阶段才得到充分释放,因此微珠粉活性的缓释阶段避免了混凝土塌落度损失过快造成的经济损失,同时又不影响混凝土后续强度的增长与提高;微珠粉有很好的微填充效应,能够增加混凝土密实度、减少有害毛细孔,降低管桩桩身脆性,提高管桩的耐打性和耐久性能。
[0029]3、通过掺入微珠粉与减水剂,同时结合混凝土优化设计改善二次常压蒸养工艺,得到了出池强度在80Mpa以上的高性能混凝土管桩。
[0030]4、通过改善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制备的管桩生产工艺,该生产工艺不需要使用高压釜设备,免除常规工艺脱模后的高压养护,降低能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包括以下质量份的组份:碎石1320~1450份、砂650~780份、水泥360~480份、微珠粉60~100份、水30~100份、减水剂10~16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的最大直径不大于25mm,所述碎石的针片状含量不大于8%,含泥量不大于0.5%,泥块含量不大于0.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碎石的级配如下:直径为5~10mm的碎石:30%,直径为10~25mm的碎石:7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砂的细度模数为2.6~3.2,含泥量不大于0.5%,泥块含量不大于0.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珠粉的平均粒径为1.5μm~3μm。6.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至5所述的任一种二次常压蒸养管桩混凝土制备的管桩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将以下质量份的原料:碎石1320~1450份、砂650~780份、水泥360~480份、微珠粉60~100份、水30~100份、减水剂10~16份,用混凝土搅拌机搅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学贤叶永盛
申请(专利权)人:南珠建材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