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9266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20 01: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包括气浮柱筒体、气浮上内筒、沉降下筒、第一级旋流装置、第二级旋流装置、第三级旋流装置和排渣装置;气浮上内筒贯通设置在气浮柱上筒底板一的上表面;沉降下筒的上端贯通设置在气浮柱上筒底板一的底部,下端贯通设置在气浮柱下筒底板二的上表面;第一级旋流装置包括两根污水进水管,以切线方向相对设置在气浮柱下筒上端的两侧,形成第一级旋流场;第二级旋流装置设置在气浮柱下筒与沉降下筒之间的环形槽中,形成第二级旋流场;第三级旋流装置设置在所述气浮上内筒与沉降下筒衔接处的中心,形成第三级旋流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分离效率和气泡利用率。气泡利用率。气泡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


[0001]本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是为使污水达到排入某一水体或再次使用的水质要求对其进行净化的过程,污水处理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农业、交通、能源、石化、环保、城市景观、医疗、餐饮等各领域,污水处理气浮设备是一类在水中通入或产生大量的微细气泡,使空气以高度分散的微小气泡形式附着在悬浮物颗粒上,造成密度小于水的状态,利用浮力原理使其浮在水面,从而实现固

液分离的水处理设备。
[0003]常规气浮设备处理污水占地面积大,设备较长;悬浮物和污水的分离依靠气浮池沉降,效率较低;而且污水和悬浮物会同时与加气水混合再进入气浮池沉降区域,不能形成泥水分流,处理量变相增大,气泡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将多相混合、反应、分离等过程集成在一台设备中完成,比如加药絮凝反应、泥水固液分离、气液混合浮选和气液分离,提高了分离效率和气泡利用率。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包括:
[0007]气浮柱筒体,包括气浮柱上筒和气浮柱下筒,所述气浮柱上筒的顶部设置有上盖,所述气浮柱上筒的底部设置有底板一,所述气浮柱下筒固定在气浮柱上筒底板一的下方,所述气浮柱下筒的底部设置有底板二;/>[0008]气浮上内筒,为上下开口的圆柱筒体,贯通设置在气浮柱上筒底板一的上表面;
[0009]沉降下筒,为上下开口的圆柱筒体,上端贯通设置在气浮柱上筒底板一的底部,下端贯通设置在气浮柱下筒底板二的上表面,且所述沉降下筒与气浮上内筒相通;
[0010]第一级旋流装置,包括两根污水进水管,以切线方向相对设置在气浮柱下筒上端的两侧,形成第一级旋流场;
[0011]第二级旋流装置,设置在所述气浮柱下筒与沉降下筒之间的环形槽中,形成第二级旋流场;
[0012]第三级旋流装置,设置在所述气浮上内筒与沉降下筒衔接处的中心,形成第三级旋流场;以及
[0013]排渣装置,设置在所述气浮上内筒的内上部,用于排出浮渣。
[0014]根据本技术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优选地,所述气浮柱下筒底板二的下方连接设置有污泥锥形收集罐,所述污泥锥形收集罐与沉降下筒相通,所述污泥锥形收集罐的底端设置有底泥排放管。
[0015]根据本技术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优选地,所述气浮柱下筒的下部侧壁贯通设置有排污管。
[0016]根据本技术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优选地,所述第二级旋流装置包括导流板和诱导板,所述沉降下筒的下部相对开设有两个导流口,在每个导流口处设置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固定在气浮柱下筒与沉降下筒之间;所述沉降下筒的内壁位于导流口的上下方固定有诱导板。
[0017]根据本技术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优选地,所述第三级旋流装置包括溶气水旋流诱导器和加气水进水管,所述加气水进水管贯穿气浮柱上筒、气浮上内筒与溶气水旋流诱导器连通固定。
[0018]根据本技术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优选地,所述溶气水旋流诱导器包括旋流锥形管、连接板和锥形挡板,所述加气水进水管以切线方向安装在旋流锥形管的上端,所述旋流锥形管的下端通过连接板与锥形挡板固定连接,所述旋流锥形管与锥形挡板相通。
[0019]根据本技术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优选地,所述气浮柱上筒的下部侧壁贯通设置有处理水排水管。
[0020]根据本技术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优选地,所述排渣装置包括浮渣锥形收集罐和浮渣排放管,所述浮渣锥形收集罐固定在气浮上内筒的内上部,且伸出气浮上内筒;所述浮渣排放管贯穿气浮柱上筒、气浮上内筒与浮渣锥形收集罐的底端排渣口连通固定。
[0021]根据本技术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优选地,所述浮渣锥形收集罐包括锥形罐和沿圆周倾斜布置在锥形罐外部的多个支撑板,所述锥形罐通过多个支撑板固定在气浮上内筒的内壁。
[0022]根据本技术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优选地,所述气浮柱上筒的上盖设置有人孔、气体排出管和液位测量管。
[002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0024]本技术的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通过水力形成多个旋流场,第一级旋流场实现污水与药剂的混合,并在旋流的混合、搅拌作用下迅速产生絮凝物完成反应过程。污水在导流板的作用下形成第二级旋流场,絮凝物在此水力旋流作用下向沉降下筒中心汇聚,最终靠重力沉降进入污泥锥形收集罐。泥水分离后的污水向上进入第三级旋流场,第三级旋流场完成溶气水和已预处理的污水的混合,浮渣随着气泡的上升完成气浮工作,清水进入气浮柱上筒与气浮上内筒之间的环形槽中,浮渣进入浮渣锥形收集罐并从下方排渣口排出。经过加药絮凝、旋流沉降预处理的污水可以有效降低污水浓度,预处理的污水再进行气浮处理会大大降低其处理难度,提高了气泡利用率,水质更易达标。再者,设备结构充分利用气浮柱筒体筒内轴向空间,形成多级旋流提高分离效率。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文中将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进行简单介绍。其中,附图仅仅用于展示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将本技术的全部实施例限制于此。
[00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的侧向透视图;
[002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的俯视透视图;
[0029]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浮柱上筒和气浮上内筒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浮柱下筒、沉降下筒和污泥锥形收集罐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浮柱下筒、沉降下筒和污泥锥形收集罐的侧向透视图;
[0032]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气浮柱下筒、沉降下筒和污泥锥形收集罐的俯视透视图;
[0033]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级旋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级旋流装置的侧视图;
[0035]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三级旋流装置的俯视图;
[0036]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浮渣锥形收集罐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浮渣锥形收集罐的侧视图;
[0038]图13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浮渣锥形收集罐的俯视图。
[0039]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含义为: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浮柱筒体,包括气浮柱上筒和气浮柱下筒,所述气浮柱上筒的顶部设置有上盖,所述气浮柱上筒的底部设置有底板一,所述气浮柱下筒固定在气浮柱上筒底板一的下方,所述气浮柱下筒的底部设置有底板二;气浮上内筒,为上下开口的圆柱筒体,贯通设置在气浮柱上筒底板一的上表面;沉降下筒,为上下开口的圆柱筒体,上端贯通设置在气浮柱上筒底板一的底部,下端贯通设置在气浮柱下筒底板二的上表面,且所述沉降下筒与气浮上内筒相通;第一级旋流装置,包括两根污水进水管,以切线方向相对设置在气浮柱下筒上端的两侧,形成第一级旋流场;第二级旋流装置,设置在所述气浮柱下筒与沉降下筒之间的环形槽中,形成第二级旋流场;第三级旋流装置,设置在所述气浮上内筒与沉降下筒衔接处的中心,形成第三级旋流场;以及排渣装置,设置在所述气浮上内筒的内上部,用于排出浮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浮柱下筒底板二的下方连接设置有污泥锥形收集罐,所述污泥锥形收集罐与沉降下筒相通,所述污泥锥形收集罐的底端设置有底泥排放管。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浮柱下筒的下部侧壁贯通设置有排污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预处理除悬浮物诱导旋流气浮反应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级旋流装置包括导流板和诱导板,所述沉降下筒的下部相对开设有两个导流口,在每个导流口处设置有导流板,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姬生伟孙素彬谢帅史建港宋康张峰宋健
申请(专利权)人:濮阳天地人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