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6716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6 10: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包括内梁和内模,内模的模板按断面方向共分五块,分别为顶模、两个侧模和两个底模,顶模位于内梁的上方并与内梁固定连接,侧模位于内梁的左右两侧,且侧模与内梁通过横向油缸连接;底模分别与对应侧模的下端铰接连接,且底模与侧模通过竖向油缸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公开的自动化液压内模,操作灵活方便,简单可靠,提高了施工效率;结构紧凑、占用施工场地较小,进一步节约了施工成本;且自动化程度高,保证了施工的可靠性。了施工的可靠性。了施工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桥梁施工
,尤其是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内模系统的拆解是桥梁施工过程中花费工时较多和影响工期的重要因素之一。
[0003]桥梁施工中,常见的内模系统为人工搭建而成的钢模板框架或木模板框架,其具有灵活性强、重量轻等特点,其不足也很明显,比较突出的是内模过于零散、费时费工。为提高施工效率,液压内模应需而生。常规的液压内模在预制梁场较为常见,其需要配备梁场,因此总体投入并不低。
[0004]如公开号CN113417219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桥梁悬浇挂篮箱室液压内模异步走行系统及走行方法,其内模系统采用的仍是内模框架的形式,并且模板分段设计不合理,这就导致模板折叠动作较多,模板拼装、模板支撑及脱模的效率低;同时不利于过孔。
[0005]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可以适用于内模系统的重复施工,以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为了克服现有内模系统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解决了现有内模系统施工效率低等问题,并具有机动灵活、安全高效、操作简单、综合利用率高等优点。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包括内梁和内模,内模的模板按断面方向共分五块,分别为顶模、两个侧模和两个底模,顶模位于内梁的上方并与内梁固定连接,侧模位于内梁的左右两侧,且侧模与内梁通过横向油缸连接;底模分别与对应侧模的下端铰接连接,且底模与侧模通过竖向油缸连接。
[0009]进一步的,所述侧模的上端与顶模的左/右端的对接面为斜面,侧模的上端与顶模的左/右端分别通过连杆连接,连杆为折弯形状,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侧模和顶模铰接连接。
[0010]进一步的,还包括内撑杆,在浇筑工序中模板拼装到位后,内模与内梁之间加装内撑杆。
[0011]进一步的,还包括位于内模上方的外梁,外梁上设有吊挂系统;
[0012]在浇筑工序和脱模工序中,内梁和外梁通过外撑杆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内梁的下侧排布设有支撑点,轮箱安装在支撑点处;内梁的上侧排布设有起吊点。
[0014]进一步的,所述内梁的下侧按前、中、后排布设有三组支撑点,并对应三组轮箱;
[0015]内梁的上侧排布设有两组起吊点,分别为位于内梁前侧的前起吊点和位于内梁中间的中起吊点;中起吊点的位置位于中支撑点的靠前位置,前起吊点的位置位于前支撑点的靠前位置;
[0016]吊挂系统包括与两组起吊点对应的两组电动葫芦。
[0017]进一步的,所述轮箱与内梁之间通过销轴进行连接。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9]本技术将模板分段减少,模板断面方向共分五块,由两根竖向油缸完成两侧底模翻转动作,由两根横向油缸完成两侧侧模折叠动作,操作简单,效率高,减少模板折叠动作。
[0020]本技术中模板直接与内梁连接,不再单独制作内模框架,减少模板重量。
[0021]本技术中轮箱与内梁之间通过销轴进行连接,过孔时,在电动葫芦起吊内梁时,内梁上下会有一些摆动,可以提高轮箱的适应性,可适应电动葫芦起升产生的一些竖向摆动量,从而保证顺利过孔。
[0022]本技术能够减少未浇筑段轨道铺设难度,过孔时施工前方采用电动葫芦起吊,与后方轮箱配合过孔,过孔效率高。
[0023]本技术所公开的自动化液压内模,操作灵活方便,简单可靠,提高了施工效率;结构紧凑、占用施工场地较小,进一步节约了施工成本;且自动化程度高,保证了施工的可靠性。
[0024]本技术可解决模板过孔、模板拼装、模板支撑等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安装问题,与现有桥梁内模系统和施工方法相比,施工效率、安全性可极大提高,为桥梁施工提供了自动化施工设备支持和安装方案,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的主视图;
[0026]图2是本技术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的俯视图;
[0027]图3是图1中内梁的主视图;
[0028]图4是本技术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的浇筑状态左视图;
[0029]图5是本技术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的开模状态左视图;
[0030]图6是本技术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的过孔主视图;
[0031]图7是本技术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的过孔左视图;
[0032]图8是本技术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的轮箱主视图。
[0033]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35]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包括内梁1、内模和轮箱3。
[0036]为了减少模板折叠动作,内模的模板按断面方向共分五块,分别为顶模18、两个侧模17和两个底模16,顶模18位于内梁1的上方并与内梁1固定连接,侧模17位于内梁的左右
两侧,且侧模17与内梁1通过横向油缸9连接;底模16分别与对应侧模17的下端铰接连接,且底模16与侧模17通过竖向油缸8连接。
[0037]侧模17与顶模18的具体连接方式如下:侧模17的上端与顶模18的左/右端的对接面为45度斜面,侧模17的上端与顶模18的左/右端分别通过连杆连接,连杆为折弯形状,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侧模17和顶模18铰接连接。
[0038]内模拼装时,侧模17先通过横向油缸9横移到位,底模16再通过竖向油缸8翻转展开。内模折叠时,底模16先通过竖向油缸8翻转收起,侧模17通过横向油缸9收缩到位。
[0039]本技术将模板分段减少,模板断面方向共分五块,由两根竖向油缸8完成两侧底模翻转动作,由两根横向油缸9完成两侧侧模17折叠动作,操作简单,效率高,减少模板折叠动作。
[0040]内梁1为单梁桁架结构。为了减少模板重量,模板直接与内梁1连接,不再单独制作内模框架。
[0041]还包括内撑杆,在浇筑工序中模板拼装到位后,内模与内梁之间加装内撑杆10、11、12、13。
[0042]还包括位于内模上方的外梁19,外梁19上设有吊挂系统;在浇筑工序和脱模工序中,内梁1和外梁19通过外撑杆(斜撑杆)5连接,实现与外梁19同时升降。
[0043]为了减少内梁的变形,内梁1的下侧按前、中、后排布设有三组支撑点,并对应三组轮箱。内梁1通过轮箱3行走。
[0044]如图8所示,轮箱3与内梁1之间通过销轴进行连接,过孔时,在电动葫芦14起吊内梁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内梁和内模,内模的模板按断面方向共分五块,分别为顶模、两个侧模和两个底模,顶模位于内梁的上方并与内梁固定连接,侧模位于内梁的左右两侧,且侧模与内梁通过横向油缸连接;底模分别与对应侧模的下端铰接连接,且底模与侧模通过竖向油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模的上端与顶模的左/右端的对接面为斜面,侧模的上端与顶模的左/右端分别通过连杆连接,连杆为折弯形状,连杆的两端分别与侧模和顶模铰接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内撑杆,在浇筑工序中模板拼装到位后,内模与内梁之间加装内撑杆。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桥梁施工的内模系统,其特征在于: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志华白康曹长兴陈德利张艳丽祁磊代宇任建明王琪卫森田凤学李军超曲长立刘舒馨张俊艳宋飞程波崔瑞玲付晓帆牛青林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