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补偿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6566 阅读:2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压力补偿阀,包括阀体、阀芯和梭阀,阀体上设置有进油孔、出油孔、回油孔、和控制孔,进油孔的底部入口与出油孔的底部入口非同轴设置,且进油孔的底部入口位于出油孔的底部入口的右方。梭阀固定安装在阀体的左端,阀体的两负载腔分别与梭阀的两进油口连通,阀体的主阀孔与梭阀的出油口连通。阀芯安装在阀体内,阀芯通过弹簧与梭阀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发明专利技术选用两种不同的阀芯可实现两种不同的功能,通用性较强,利于生产节约成本。2、本发明专利技术增设梭阀,该梭阀的两进油口分别与两负载腔连接,确保信号油取自负载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元件,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压力补偿阀,该压力补偿阀为叠加 式结构,主要与比例控制的换向阀配套使用。
技术介绍
当一个液压泵排出的压力流体供给到执行元件时,需要用换向阀来进行流体的流 动方向控制,而要调节执行元件的运动速度,需要用到调节流量的节流阀或调速阀。节流阀是用手动调节的方法,调节通过流体的开口大小,起到调节流体流量的作 用。但是,当执行元件的负载变化时,会引起节流阀两端的压差变化,从而造成流体流量变 化,最终使执行元件的运动速度发生偏离预定值的变化。所以节流阀只能用于对流量调节 精度不高的场合,而且是手动调节的。调速阀的结构是在节流阀的基础上增加了控制压差恒定的结构,即无论负载怎么 变化,在节流口大小调定不变的情况下,由于两端压差恒定不变,因而,可以保持流量不变, 从而使执行元件的运动速度不受负载波动的影响。所以调速阀可以用于对流量调节精度要 求较高的场合,但是是手动调节的。比例换向阀不但具有普通换向阀的换向功能,而且通过电气控制的办法自动调节 阀芯的开口大小,起到类似节流阀的调节流体流量大小的作用。适用于要求自动化程度较 高的场合,但是,在一定的阀芯开口下,流体速度仍然受到负载变动引起的压差变化的影 响。除非使用高响应的比例换向阀,通过执行元件速度检测反馈来快速调节阀芯开口大小, 使执行元件速度保持恒定。但这样做的结构很复杂,成本很高,不经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通用性强、可自动调节阀芯的 开口大小且流量调节精度高、压力损失小、成本低的压力补偿阀,该压力补偿阀叠加安装在 比例换向阀的下面。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压力补偿阀,包括阀体和阀芯,阀体内有用于放置阀芯的主阀孔,所述阀体上设置 有进油孔(P2)、出油孔(Pl)、回油孔(T)、油孔(A)、油孔(B)和控制孔(X),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油孔(P2)的底部入口与出油孔(Pl)的底部入口非同轴设置,且进油孔 (P2)的底部入口位于出油孔(Pl)的底部入口的右方;所述压力补偿阀还包括一梭阀,该梭阀固定安装在阀体的左端,所述阀体的油孔 (A)通过第一油路与梭阀的第一进油口连通,阀体的油孔(B)通过第二油路与梭阀的第二 进油口连通,所述梭阀的出油口与阀体的主阀孔连通;所述阀芯呈阶梯轴状,其两端的圆周外壁与主阀孔的内壁相配合;阀芯的左端与 弹簧连接,阀芯的中间段开有径向孔,阀芯的右端面开有盲孔,该盲孔与径向孔连通。进一步,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进油孔(P2)与控制口⑴之间有一连接通道,该连接通3道内设置有可拆卸的螺塞。进一步,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进油孔(P2)的底部入口处设置有沉割槽。进一步,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盲孔内设置有第一阻尼器。进一步,在本专利技术中,在梭阀的出油口和阀体的主阀孔连接处装有第二阻尼器。进一步,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阀芯的右端台肩与进油孔(P2)的底部入口相对应。所 述阀芯的右端台肩处设置有带有刃口的薄壁口。进一步,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阀芯的左端台肩与回油孔⑴相对应。所述阀芯的左端 台肩处设置有带有刃口的薄壁口。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选用两种不同的阀芯可实现两种不同的功能,通用性较强,利于生产节 约成本。2、本专利技术增设梭阀,该梭阀的两进油口分别与两负载腔连接,确保信号油取自负 载腔。3、阀芯上的采用薄壁孔口结构,可起到节流作用且压力损失小。本专利技术主要与比例控制的换向阀配套使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压力补偿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减压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减压阀芯的薄壁口的示意图;图5为控制油口(X)与进油口(P2)的连通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中的压力补偿阀与比例换向阀配合使用的原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的压力补偿阀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俯视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中限压阀芯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中的压力补偿阀与比例换向阀配合使用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 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 参见图1和2,压力补偿阀由阀体1、阀芯和梭阀三部分组成。阀体1内有主阀孔,用于放置阀芯。阀体1上加工出回油孔⑴、控制孔⑴和控 制孔(Y)。阀体1内还有负载腔(图中未标示),以及与负载腔连通的油孔(A)、油孔(B)。 在阀体1的上表面加工出出油孔(Pl),下表面加工出进油孔(P2),且在进油孔(P2)的底部 入口 5处设置有沉割槽6。需要指出的是,进油孔(P2)的底部入口 5与出油孔(Pl)的底部入口 3非同轴设置,且进油孔(P2)的底部入口 5位于出油孔(Pl)的底部入口 3的右方,如图1所示,进油 孔(P2)和出油孔(Pl)均为斜孔。采用这种结构的目的在于使阀芯在移动的过程中,只减 小进油孔(P2)的沉割槽6的开度,而不影响出油孔(P1),压力损失小。梭阀固定安装在阀体1的左端,梭阀包括盖体8、位于盖体8内的钢球10和两个梭 阀座9,盖体8上机加工出第一进油口 11、第二进油口 12和出油口 13,钢球10位于第一进 油口 11、第二进油口 12和出油口 13三者的连接处,两个梭阀座9分别放置在第一进油口 11和第二进油口 12内。另外,阀体1上还机加工有第一油路14和第二油路15,第一油路14与梭阀的第一 进油口 11连通,第二油路15和第二进油口 12连通,梭阀的出油口 13与阀体1的主阀孔连 通,在梭阀的出油口 13和阀体1的主阀孔连接处装有第二阻尼器16。主阀孔内有阀芯,在此实施例中,该阀芯为减压阀芯2。参见图3,减压阀芯2呈阶 梯轴状,从左至右分为第一级阶梯轴21、第二级阶梯轴22和第三级阶梯轴23,第一级阶梯 轴21、第三级阶梯轴23的圆周外壁与主阀孔的内壁相配合,第二级阶梯轴22的尺寸较小。 在第一级阶梯轴21与第三级阶梯轴23的圆柱面上对称制出平衡槽24,使阀芯移动平稳,不 易被卡死。减压阀芯2的左端面机加工出一容腔28,该容腔28用于放置弹簧7,减压阀芯 2的中部制出径向孔25,减压阀芯2的右端面制出盲孔27,盲孔27内装有第一阻尼器26, 该盲孔27与径向孔25连通。在减压阀芯2的第二级阶梯轴22和第三级阶梯轴23的台肩 处制出带有刃口 291的薄壁口 29(如图3、4所示)。参见图5,在进油孔(P2)与控制口(X)之间加工出一连接通道17,该连接通道17 内设置有可拆卸的螺塞18。当螺塞18不堵时,为控制油内部供给;当螺塞18堵上时,为控 制油外部供给。此时压力补偿阀的控制油孔(X)仅作为外部控制油的通道使用。压力补偿阀的组装在主阀孔的右端用一螺塞4堵住,将减压阀芯2从主阀孔左端 装入,将弹簧7放置在阀芯的左端容腔28内,最后用螺栓将梭阀固定在阀体1的左端。此 时在弹簧7的弹力作用下,阀芯的右端面顶在螺塞上,且阀芯的薄壁口 29与进油孔(P2)的 沉割槽6相对应。该压力补偿阀与比例换向阀配套使用时的工作原理参见图1 6,油液从进油孔(P2)、沉割槽6进入,部分油液通过阀芯上的径向孔 25、盲孔27、第一阻尼器26作用在螺塞的端面上;其余的油液顺着出油孔(Pl)流出,经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压力补偿阀,包括阀体和阀芯,阀体内有用于放置阀芯的主阀孔,所述阀体上设置有进油孔(P2)、出油孔(P1)、回油孔(T)、油孔(A)、油孔(B)和控制孔(X),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油孔(P2)的底部入口与出油孔(P1)的底部入口非同轴设置,且进油孔(P2)的底部入口位于出油孔(P1)的底部入口的右方;  所述压力补偿阀还包括一梭阀,该梭阀固定安装在阀体的左端,所述阀体的油孔(A)通过第一油路与梭阀的第一进油口连通,阀体的油孔(B)通过第二油路与梭阀的第二进油口连通,所述梭阀的出油口与阀体的主阀孔连通;  所述阀芯呈阶梯轴状,其两端的圆周外壁与主阀孔的内壁相配合;阀芯的左端与弹簧连接,阀芯的中间段开有径向孔,阀芯的右端面开有盲孔,该盲孔与径向孔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才富何俊朱剑根谷文平米根祥沈至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立新液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