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以及碟形弹簧技术

技术编号:3815455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21
该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是如下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碟形弹簧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弹簧主体(1e),弹簧主体(1e)具有:外周面(1a),其朝向径向的外侧;内周面(1b),其朝向径向的内侧;外周缘(1c),其是径向的外侧的端面;以及内周缘(1d),其是径向的内侧的端面,在使用支撑内周面(1b)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的支撑体(11)对弹簧主体施加了沿着弹簧主体的中心轴线的轴向的压缩力的状态下,通过使支撑体以及弹簧主体相互滑动接触的同时围绕中心轴线相对旋转,从而对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施加压缩残余应力。应力。应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以及碟形弹簧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以及碟形弹簧。
[0002]本申请要求基于2020年10月14日在日本申请的特愿2020

173168号专利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技术介绍

[0003]以往,作为如下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例如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的方法,该碟形弹簧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弹簧主体,该弹簧主体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的外周面、朝向径向的内侧的内周面、作为径向的外侧的端面的外周缘、以及作为径向内侧的端面的内周缘。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方法中,通过使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支撑的球在对弹簧主体的内周面按压的状态下旋转并移动,从而对弹簧主体施加压缩残余应力。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0990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8]在以往的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中,施加于弹簧主体的压缩残余应力在内周面与外周面之间的预定的深度位置处最大,在使用时产生最高拉伸应力的内周面处不是最大,可能难以提高碟形弹簧的耐久性。
[0009]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以及碟形弹簧,能够得到如下碟形弹簧:在弹簧主体的径向的外端部的周向的全长范围内,以在内周面处最大并随着朝向外周面侧而降低的方式施加有压缩残余应力。
[0010]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1]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是如下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所述碟形弹簧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弹簧主体,所述弹簧主体具有:外周面,其朝向径向的外侧;内周面,其朝向径向的内侧;外周缘,其是径向的外侧的端面;以及内周缘,其是径向的内侧的端面,在使用支撑所述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的支撑体对所述弹簧主体施加了沿着所述弹簧主体的中心轴线的轴向的压缩力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支撑体以及所述弹簧主体相互滑动接触的同时围绕所述中心轴线相对旋转,从而对所述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施加压缩残余应力。
[0012]根据上述方面,在使用支撑弹簧主体的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的支撑体对弹簧主体施加了所述轴向的压缩力的状态下,通过使支撑体以及弹簧主体相互滑动接触的同时围绕所述中心轴线相对旋转,从而对弹簧主体的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施加压缩残余应力。
[0013]因此,能够可靠地得到如下碟形弹簧:在弹簧主体的径向的外端部的沿着围绕所
述中心轴线的周向的全长范围内,以在使用碟形弹簧时产生最高拉伸应力的内周面处最大,并随着朝向外周面侧而降低的方式施加有压缩残余应力。
[0014]还可以在使用所述支撑体对所述弹簧主体施加所述轴向的压缩力时,使所述弹簧主体沿所述轴向弹性变形。
[0015]在该情况下,在使用支撑体对弹簧主体施加所述轴向的压缩力时,使所述弹簧主体沿所述轴向弹性变形,从而拉伸弹簧主体的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由此,能够可靠地对弹簧主体的内周面中径向的外端部施加高的压缩残余应力。
[0016]还可以所述支撑体具备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按压突起,所述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支撑于多个所述按压突起。
[0017]在该情况下,弹簧主体的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支撑于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按压突起。由此,能够提高从支撑体施加于弹簧主体的内周面的接触压力,并且能够可靠地对弹簧主体的内周面中径向的外端部施加高的压缩残余应力。
[0018]还可以在沿着所述轴向并且通过所述中心轴线的纵向剖视图中,在所述轴向上相互对置的所述内周面、以及所述按压突起的按压面分别相对于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水平面向相同的方向倾斜。
[0019]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纵向剖视图中,在所述轴向上相互对置的弹簧主体的内周面、以及按压突起的按压面分别相对于水平面向相同的方向倾斜。由此,在对弹簧主体的内周面施加压缩残余应力时,能够抑制从弹簧主体中连接内周面与外周缘的角部分对按压面施加过大的负荷的情况的同时,使弹簧主体的内周面具有径向的宽度而容易地施加压缩残余应力。
[0020]在所述内周面中位于比径向的外端部更靠近径向的内侧的部分与所述按压面之间设置有所述轴向的间隙的状态下,对所述弹簧主体施加所述轴向的压缩力。
[0021]在该情况下,在弹簧主体的内周面中位于比径向的外端部更靠近径向的内侧的部分与按压面之间设置有轴向的间隙的状态下,对弹簧主体施加所述轴向的压缩力。由此,在使支撑体和弹簧主体相互滑动接触的同时围绕所述中心轴线相对旋转时,能够抑制在按压面与弹簧主体的内周面之间产生的滑动阻力,并且能够将压缩残余应力局部地施加于例如弹簧主体的内周面的径向的外端部。另外,在使弹簧主体沿所述轴向弹性变形的情况下,能够调整弹簧主体的所述轴向的压缩变形量,能够容易地调整施加于弹簧主体的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的压缩残余应力。
[0022]还可以所述按压突起中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内周面对置的按压面从径向观察呈在所述轴向上突出的曲线状。
[0023]在该情况下,按压面从径向观察呈在所述轴向上突出的曲线状。由此,在对弹簧主体的内周面施加压缩残余应力时,能够抑制施加于按压面以及弹簧主体的内周面的负荷的同时,可靠地提高从按压面施加于弹簧主体的内周面的接触压力。
[0024]还可以在将多个所述碟形弹簧沿所述轴向串联设置的状态下,对多个所述碟形弹簧同时施加所述压缩残余应力。
[0025]在该情况下,对多个碟形弹簧同时施加所述压缩残余应力。由此,能够高效地得到在弹簧主体的径向的外端部的周向的全长范围内,如上所述那样施加有压缩残余应力的多个碟形弹簧。
[0026]还可以在将多个所述碟形弹簧朝向与所述轴向相同的方向并在同一平面上排列多个的状态下,对多个所述碟形弹簧同时施加所述压缩残余应力。
[0027]在该情况下,对多个碟形弹簧同时施加所述压缩残余应力。由此,能够高效地得到在弹簧主体的径向的外端部的周向的全长范围内,如上所述那样施加有压缩残余应力的多个碟形弹簧。
[0028]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的碟形弹簧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弹簧主体,所述弹簧主体具有:外周面,其朝向径向的外侧;内周面,其朝向径向的内侧;外周缘,其是径向的外侧的端面;以及内周缘,其是径向的内侧的端面,在所述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在沿着围绕所述弹簧主体的中心轴线的周向的全长范围内施加有压缩残余应力,所述压缩残余应力在所述内周面处最大,并随着朝向所述外周面侧而降低,所述内周面中施加有所述压缩残余应力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小于位于比其更靠近径向的内侧的部分的表面粗糙度。
[0029]根据上述方面,在弹簧主体的径向的外端部的周向的全长范围内,以在使用碟形弹簧时产生最高拉伸应力的内周面处最大,并随着朝向外周面侧而降低的方式施加有压缩残余应力,因此能够提高碟形弹簧的耐久性。
[0030]在弹簧主体的内周面中,在使用碟形弹簧时产生最高拉伸应力的径向的外端部的表面粗糙度小于位于比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碟形弹簧具有形成为环状的弹簧主体,所述弹簧主体具有:外周面,其朝向径向的外侧;内周面,其朝向径向的内侧;外周缘,其是径向的外侧的端面;以及内周缘,其是径向的内侧的端面,在使用支撑所述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的支撑体对所述弹簧主体施加了沿着所述弹簧主体的中心轴线的轴向的压缩力的状态下,通过使所述支撑体以及所述弹簧主体相互滑动接触的同时围绕所述中心轴线相对旋转,从而对所述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施加压缩残余应力。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使用所述支撑体对所述弹簧主体施加所述轴向的压缩力时,使所述弹簧主体沿所述轴向弹性变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支撑体具备在周向上隔开间隔设置的多个按压突起,所述内周面中至少径向的外端部支撑于多个所述按压突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沿着所述轴向并且通过所述中心轴线的纵向剖视图中,在所述轴向上相互对置的所述内周面、以及所述按压突起的按压面分别相对于与所述中心轴线正交的水平面向相同的方向倾斜。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内周面中位于比径向的外端部更靠近径向的内侧的部分与所述按压面之间设置有所述轴向的间隙的状态下,对所述弹簧主体施加所述轴向的压缩力。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按压突起中在所述轴向上与所述内周面对置的按压面从径向观察呈在所述轴向上突出的曲线状。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碟形弹簧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佳男酒井秀彰高桥秀志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