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弧炉水冷循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4914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13 09: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弧炉水冷循环结构,包括炉盖和冷却水箱,所述炉盖内部设置有三级冷却管组,所述三级冷却管组通过连接管与所述冷却水箱相连通,所述冷却水箱内部设置有向所述三级冷却管组供水的循环泵组;所述三级冷却管组由呈涡状线盘绕的主循环管、第一副循环管和第二副循环管组成,所述第一副循环管与所述第二副循环管的直径一致,且小于所述主循环管的直径。有益效果在于:在实际使用场景下可减少炉盖底面的温度差,从而避免局部崩坏,保证炉盖的使用寿命;采用三级冷却管组,可通过循环泵组分别供水,通过主循环管、第一副循环管和第二副循环管的组合供水,调节炉盖的温度和降温效率,方便炉盖的温度调节操作。方便炉盖的温度调节操作。方便炉盖的温度调节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弧炉水冷循环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弧炉炉盖降温
,具体涉及一种电弧炉水冷循环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电弧炉炉盖作为电极的承载结构,其需要长时间工作在高温环境下。常见的水冷炉盖中,水冷管道遍布炉盖全身,为了保证炉盖的冷却效果,冷却管的直径通常较大。冷却管组搭建后,再通过浇筑耐火材料,完成炉盖的加工。此类炉盖在实际使用时,由于冷却管之间缝隙较大,在缝隙中填充耐火材料后,会造成炉盖的内壁存在一定的厚度差,在该厚度差下,冷却过程中温度传递至炉盖内表面时会形成一定的温度差。在长期使用时,由于温度差的存在,会导致炉盖内壁温度传递较慢的位置(耐火材料较厚的位置)降温的效率较低,崩坏风险大于温度传递较快的其他位置(耐火材料较薄的位置),进而导致炉盖耐火材料的整体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电弧炉水冷循环结构,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三级冷却管组的表面平整性好,在浇筑耐火材料后,耐火材料的厚度更加均匀,从而避免炉盖局部损坏的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电弧炉水冷循环结构,包括炉盖和冷却水箱,所述炉盖内部设置有三级冷却管组,所述三级冷却管组通过连接管与所述冷却水箱相连通,所述冷却水箱内部设置有向所述三级冷却管组供水的循环泵组;
[0006]所述三级冷却管组由呈涡状线盘绕的主循环管、第一副循环管和第二副循环管组成,所述第一副循环管与所述第二副循环管的直径一致,且小于所述主循环管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副循环管与所述第二副循环管分别设置在所述主循环管的盘绕的缝隙内,且所述第一副循环管和所述第二副循环管分别与所述主循环管焊接配合。
[0007]作为优选,所述主循环管由并排设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组成,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在所述主循环管盘绕的内端,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的端部通过主管弯头部连通。
[0008]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副循环管位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之间的缝隙中,所述第二副循环管位于所述主循环管内层与相邻外层之间的夹缝中。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副循环管由第一副进水管和第一副出水管组成,所述第一副进水管与所述第一副出水管分别位于所述主循环管的正反两面,且所述第一副进水管与所述第一副出水管的内端通过第一副弯头部连通,所述第一副弯头部贯穿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之间的缝隙。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副循环管由第二副进水管与第二副出水管组成,所述第二副
进水管与所述第二副出水管分别设置于所述主循环管的正反两面,且两者盘绕的内端通过第二副弯头部连通,所述第二副循环管的长度大于所述主循环管的长度。
[0011]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副循环管包括接口部、外环流部和内环流部,所述内环流部和所述接口部分别设置于所述外环流部的两端,所述外环流部与所述内环流部的外沿贴合,且与所述内环流部的盘绕方向一致。
[0012]作为优选,所述内环流部呈涡状线盘绕至少两周。
[0013]综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在主循环管的缝隙中布设直径较小的第一副循环管和第二副循环管,形成三级冷却管组,其表面相对于单一的主循环管更加平整,在浇筑耐火材料时,可使耐火材料的厚度更加均匀,在实际使用场景下可减少炉盖底面的温度差,从而避免局部崩坏,保证炉盖的使用寿命;
[0014]2、采用三级冷却管组,可通过循环泵组分别供水,通过主循环管、第一副循环管和第二副循环管的组合供水,调节炉盖的温度和降温效率,方便炉盖的温度调节操作。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是本技术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三级冷却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三级冷却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是本技术第二副循环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1]1、冷却水箱;2、循环泵组;3、连接管;4、三级冷却管组;41、主循环管;42、第一副循环管;43、第二副循环管;43a、接口部;43b、外环流部;43c、内环流部;5、炉盖。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
[0023]参见图1

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弧炉水冷循环结构,包括炉盖5和冷却水箱1,所述炉盖5内部设置有三级冷却管组4,所述三级冷却管组4通过连接管3与所述冷却水箱1相连通,所述冷却水箱1内部设置有向所述三级冷却管组4供水的循环泵组2,三级冷却管组4的出水管与连通冷却水箱1的冷却塔连接,循环泵组2抽取冷却水箱1内的水后,送入三级冷却管组4中,在完成冷却循环后,输出至冷却塔中,并在冷却后返回冷却水箱1,冷却塔和冷却水箱1的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在此不做赘述;
[0024]所述三级冷却管组4由呈涡状线盘绕的主循环管41、第一副循环管42和第二副循环管43组成,循环泵组2包括分别连接主循环管41、第一副循环管42和第二副循环管43的三
个循环水泵,所述第一副循环管42与所述第二副循环管43的直径一致,且小于所述主循环管41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副循环管42与所述第二副循环管43分别设置在所述主循环管41的盘绕的缝隙内,且所述第一副循环管42和所述第二副循环管43分别与所述主循环管41焊接配合。通过采用直径较大的主循环管41与直径较小的第一副循环管42和第二副循环管43配合,可填补主循环管41在盘绕过程中的缝隙,使三级冷却管组4的正反两侧表面更加平整,进而在浇筑耐火材料时,使得厚度更加均匀,从而避免耐火材料受热局部崩裂的现象。
[0025]所述主循环管41由并排设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组成,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在所述主循环管41盘绕的内端,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的端部通过主管弯头部连通;如图3所示,进水管的进水口与出水管的出水口相接,如此,可使主循环管41的进水端和出水端均导出至炉盖5的外侧,避免在炉盖5内部连接管3道,方便施工;
[0026]所述第一副循环管42位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之间的缝隙中,所述第二副循环管43位于所述主循环管41内层与相邻外层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弧炉水冷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炉盖(5)和冷却水箱(1),所述炉盖(5)内部设置有三级冷却管组(4),所述三级冷却管组(4)通过连接管(3)与所述冷却水箱(1)相连通,所述冷却水箱(1)内部设置有向所述三级冷却管组(4)供水的循环泵组(2);所述三级冷却管组(4)由呈涡状线盘绕的主循环管(41)、第一副循环管(42)和第二副循环管(43)组成,所述第一副循环管(42)与所述第二副循环管(43)的直径一致,且小于所述主循环管(41)的直径,且所述第一副循环管(42)与所述第二副循环管(43)分别设置在所述主循环管(41)的盘绕的缝隙内,且所述第一副循环管(42)和所述第二副循环管(43)分别与所述主循环管(41)焊接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电弧炉水冷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循环管(41)由并排设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组成,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位于同一水平面,且在所述主循环管(41)盘绕的内端,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的端部通过主管弯头部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电弧炉水冷循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副循环管(42)位于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之间的缝隙中,所述第二副循环管(43)位于所述主循环管(41)内层与相邻外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红伟郭智川马淑哲罗慧萍
申请(专利权)人:洛阳红峰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