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控速的电动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36081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8 09:4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两轮电动车技术领域,解决上、下坡及转弯骑行过程中易发生事故,且前叉避震器的阻尼不能随路面坡度变化进调节的技术不足,解决方案:主控模块与控制器连接以控制车辆运行,IMU惯性检测模组检测车身姿态和速度,电磁阻尼器作为阻尼可调的前叉避震器,电动车上、下坡行驶时,主控模块相应地自动调节电磁阻尼器的阻尼;上坡过程中,调速转把的调速控制信号达到峰值时,主控模块控制驱动电机降速至其最大扭矩输出的速度区间运行;转弯和/或下坡过程中,主控模块限制驱动电机以半速或者半速以下减速运行。本发明专利技术前叉避震器的阻尼可调,上、下坡及转弯过程中可实现智能调速控制,避免了因误操作调速转把而引起的事故,安全性更高。更高。更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控速的电动车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车、特别是两轮电动车
,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智能控速的电动车。

技术介绍

[0002]电动车、特别是两轮电动车(电动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电动助力自行车)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短距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用户基数特别巨大,随之而来的是因驾驶不当、车辆控制系统设计问题而导致的电动车交通事故频发,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0003]大多数人认为,电动车上坡行驶过程中,只要将调速转把旋拧至极限位置,使电动车的驱动电机以最大转速运行,就会实现电机的最大扭矩输出,从而提高车辆爬坡效率。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电动车驱动电机的输出扭矩大小并不与电机转速成正比,其最大扭矩输出的速度区间往往在低速段的8~12km/h左右,随着速度的增加,电机输出扭矩反而会逐渐降低。因此,骑电动车爬坡时将调速转把拧到底不但不能提高爬坡效率,反而会因电机输出扭矩下降导致爬坡无力,甚至会出现车辆退坡、下滑等异常,进而引发意外事故,安全隐患极大。而且,爬坡过程中受骑行姿态的影响,驾驶员也会不自觉地将调速转把旋拧到底,使驱动电机长时间以最大转速运行,极易导致电机过载,甚至烧毁电动车的控制器。
[0004]同时,现有电动车下坡骑行过程中,其驱动电机的转速仍然只受调速转把的直接控制,而下坡时骑行姿势过于前倾且车速过快,驾驶员极易过度地旋拧调速转把而引发飞车事故。而且,电动车转弯骑行过程中,特别是急转弯时,驾驶员的握把姿势及转把角度受限,也极易过度地旋拧调速转把而引发飞车事故,安全隐患极大。
[0005]另外,现有两轮电动车在上坡或者下坡骑行过程中,其前叉避震器不能随路面坡度变化进行阻尼的自适应调节,导致上、下坡骑行过程中车身姿态控制不稳,易出现翻车、摔车等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6]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两轮电动车上、下坡及转弯骑行过程中,极易因驾驶员错误地操作调速转把而导致事故的发生,且电动车的前叉避震器不能随路面坡度变化进行阻尼的自适应调节,导致上、下坡骑行过程中车身姿态控制不稳,易翻车、摔车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适应不同路面坡度骑行、安全性更高的智能控速的电动车。
[0007]为解决本专利技术所提出的技术不足,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智能控速的电动车,包括有控制器、驱动电机和调控所述驱动电机转速的调速转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主控模块,与控制器进行双向数据通讯连接以控制电动车的运行;IMU惯性检测模组,与所述主控模块的信号接收端电性连接,用于检测车身姿态变化和行驶速度变化;电磁阻尼器,与主控模块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对应设于电动车的前叉上,作为阻尼可调的前叉避震器;
所述的IMU惯性检测模组检测到电动车上坡行驶时,主控模块自动增加所述电磁阻尼器的阻尼;上坡过程中,所述调速转把的调速控制信号达到峰值时,主控模块通过控制器自动控制驱动电机降速至其最大扭矩输出的速度区间运行;电动车下坡行驶时,主控模块自动减小电磁阻尼器的阻尼;转弯和/或下坡过程中,主控模块根据接收到的调速控制信号,自动限制控制器输出给驱动电机的驱动信号,使驱动电机以半速或者半速以下减速运行。
[0008]进一步的,所述的智能控速系统还包括有:显示仪表,设于电动车的车把中部,与所述的控制器电性连接,用于显示电动车的运行状态参数及电量。
[0009]进一步的,所述的主控模块和IMU惯性检测模组设于所述的显示仪表内。
[0010]进一步的,所述的IMU惯性检测模组包括有:加速度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速度变化量;陀螺仪,用于检测车辆角度变化量。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电动车的有益效果在于:1、主控模块与控制器进行双向数据交互并控制车辆运行,IMU惯性检测模组与主控模块的信号接收端电性连接,使得主控模块可通过IMU惯性检测模组报送的数据信息,实时分析出骑行过程中电动车的车身姿态变化及行驶速度变化情况,以便在车辆上坡时自动控制电磁阻尼器增加阻尼、调硬前叉避震器,防止上坡过程中电动车前轮起伏幅度过大而导致翻车、摔车,在车辆下坡时自动控制电磁阻尼器减小阻尼、调软前叉避震器,防止下坡过程中电动车的前轮不能有效缓冲、减震而导致的翻车、摔车,显著提高了电动车上坡行驶的安全性。
[0012]2、上坡过程中调速转把被驾驶员旋拧至极限位置处、输出的调速控制信号达到峰值时,主控模块自动介入驱动电机的调速控制,限制控制器的驱动模块中功率变换单元向驱动电机输出的驱动信号的大小,其对电机转速限制的程度以电机最大输出扭矩的速度区间为准,防止上坡骑行时驾驶员旋拧调速转把至极限位置时,因电机输出扭矩减小导致的车辆爬坡无力、退坡、下滑等异常,有效避免了上坡骑行时因驾驶员误操作导致的事故,安全性更高。而且主控模块介入控速驱动是自动化的,只要满足上述触发条件(即车辆处于爬坡过程、调速转把的调速控制信号达到峰值)即可,自动化程度高,同时保证了电动车可以自动以最大输出扭矩爬坡,提高了爬坡效率,防止电机过载,也避免了控制器因过载被烧毁。
[0013]3、车辆转弯和/或下坡过程中,主控模块自动介入对驱动电机的调速控制,限制控制器的驱动模块中功率变换单元向驱动电机输出的驱动信号的大小,其对电极转速的限制程度以调速转把正常调速大小的一半及以下为准,使得车辆转弯及下坡过程中电动车的驱动电机能够以正常调速的半速至半速以下的速度运行,避免了转弯及下坡过程中因驾驶员错误地过度旋拧调速转把而引发的飞车事故,安全性更高。而且主控模块介入控速驱动是自动化的,只要满足上述触发条件(即车辆处于转弯或者下坡过程、调速转把有调速控制信号输出)即可,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专利技术电动车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动车的电路原理框图。
[0015]图中:1.车架,11.后轮,12.车把,2.控制器,3.驱动电机,4.调速转把,5.显示仪表,6.主控模块,7. IMU惯性检测模组,71.加速度传感器,72.陀螺仪,8.电磁阻尼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说明,且以下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具体实施方式仅只是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中的一部分优选的实施方式,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17]参照图1至图所示,本专利技术一种智能控速的电动车,包括有车架1、设于车架1内的控制器2、分别与该控制器2电性连接的驱动电机3、调速转把4和显示仪表5,驱动电机3优选的为轮毂电机,设于电动车的后轮11上,其驱动信号输入端与控制器2的驱动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用于在控制器2的驱动下驱使车辆行进。调速转把4设于车架1的车把12上,优选的为霍尔调速转把,其霍尔元件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2的调速控制信号输入端连接,用于向控制器2发送调速控制信号以手动控制电动车的行驶速度。显示仪表5设于电动车的车把12中部,与控制器2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用于显示车辆的运行状态参数(如行驶速度、行驶里程)及电量等信息。
[0018]具体的,在显示仪表5内还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控速的电动车,包括有控制器、驱动电机和调控所述驱动电机转速的调速转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主控模块,与控制器进行双向数据通讯连接以控制电动车的运行;IMU惯性检测模组,与所述主控模块的信号接收端电性连接,用于检测车身姿态变化和行驶速度变化;电磁阻尼器,与主控模块的信号输出端电性连接,对应设于电动车的前叉上,作为阻尼可调的前叉避震器;所述的IMU惯性检测模组检测到电动车上坡行驶时,主控模块自动增加所述电磁阻尼器的阻尼;上坡过程中,所述调速转把的调速控制信号达到峰值时,主控模块通过控制器自动控制驱动电机降速至其最大扭矩输出的速度区间运行;电动车下坡行驶时,主控模块自动减小电磁阻尼器的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胜利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风马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