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角式侧浇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12330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3: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转角式侧浇口,包括:后模板,后模板上设置有主进胶口、分流道、型腔以及用于连接分流道和型腔的侧浇口流道,分流道向后模板内部延伸,侧浇口流道为转角式,分为上下两段,即:上流道和下流道,下流道的一端与分流道连接,其另一端向上延伸并通过转角与上流道的一端连接,上流道的另一端向上延伸至与型腔连通;采用侧浇口流道转角错位的方式,在保证进胶流速的前提下,利用转角错位处将浇口下流道释放的热量切断,侧浇口流道上大量热量无法传递到产品处,有效控制热量的传递,解决产品缩水问题,侧浇口的尺寸设计不再受到缩水问题的限制,并且后期需要调整浇口时只需修改转角处尺寸就能以最小的改动来实现。只需修改转角处尺寸就能以最小的改动来实现。只需修改转角处尺寸就能以最小的改动来实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转角式侧浇口


[0001]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角式侧浇口。

技术介绍

[0002]注塑浇口是熔融塑料通过浇注系统进入型腔的最后一道“门”,是连接分流道和型腔的进料通道。目前,浇口类型多样化,浇口类型的选择取决于制品尺寸和形状以及所使用的塑料原料种类等因素。汽车饰件对外观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某些注塑材料特性和产品的结构所限,经过注塑机浇注后,产品外观面经常出现缩痕缺陷,很难达到客户要求;例如:PP/PE塑料,经常选用侧浇口。
[0003]传统的一体直线贯通式浇口流道,如图1所示,连接产品表面位置的浇口纵向封闭距离小,但是整体浇口流道短、尺寸大,距离产品表面较近,熔料冷却时,浇口流道中的热量很容易传递到产品上,对产品和浇口的连接处产生强烈的热辐射冲击,产品外表面出现缩痕;如果在图1形式的基础上,加长连接产品表面位置的浇口纵向封闭距离,如图2中虚线箭头处位置所示,熔料冷却过程中浇口流道中释放的热量依然会很容易传递到产品上,使得产品外表面缩痕明显,因此延长浇口封闭距离并不能解决产品缩痕问题;目前还有另外一种优化方式,即:在侧浇口流道中增加隔断,如图3中虚线圈出位置所示,此种方式可有效减少冷却时浇口流道内的熔料在热量释放过程中对产品和浇口的连接处产生的热辐射冲击,有效避免了产品外表面出现缩痕,但是浇口流道中的熔料从隔断两侧分流后再次汇合流入型腔中,非常容易在产品表面产生熔接痕,产品外观质量仍无法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角式侧浇口。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转角式侧浇口,包括:后模板,后模板上设置有主进胶口、分流道、型腔以及用于连接分流道和型腔的侧浇口流道,所述分流道向后模板内部延伸,所述侧浇口流道的一端连接分流道,其另一端在后模板内部延伸至与型腔连通,所述侧浇口流道为转角式,分为上下两段,即:上流道和下流道,所述下流道的一端与分流道连接,其另一端向上延伸并通过转角与上流道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流道的另一端向上延伸至与型腔连通。
[0006]在后模板内设置斜顶,所述侧浇口流道由右侧壁面和左侧壁面拼合而成,所述右侧壁面位于斜顶上,所述左侧壁面位于后模板上。
[0007]在右侧壁面上横向设置一个凸块,所述凸块位于转角下方,所述凸块用于成型侧浇口下半部的倒扣。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侧浇口流道转角错位的方式,在保证进胶流速的前提下,利用转角错位处将浇口下流道释放的热量切断,侧浇口流道上大量热量无法传递到产品处,有效控制热量的传递,解决产品缩水问题,侧浇口的尺寸设计不再受到缩水问题的限制,并且后期需要调整浇口时只需修改转角处尺寸就能以最小的改动
来实现。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传统的侧浇口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传统的侧浇口加长浇口纵向封闭距离后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3为传统的侧浇口流道内设置隔断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4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3]图5为本技术侧浇口流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6为本技术的后模外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7为本技术侧浇口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中:1

后模板;11

主进胶口;12

分流道;13

型腔;14

侧浇口流道;141

上流道;142

下流道;143

转角;15

左侧壁面;2

斜顶;21

右侧壁面;22

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8]如图4至图7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转角式侧浇口,包括:后模板1,后模板上设置有主进胶口11、分流道12、型腔13以及用于连接分流道12和型腔13的侧浇口流道14,所述分流道12向后模板1内部延伸,所述侧浇口流道14的一端连接分流道12,其另一端在后模板1内部延伸至与型腔13连通,所述侧浇口流道14为转角式,分为上下两段,即:上流道141和下流道142,所述下流道142的一端与分流道12连接,其另一端向上延伸并通过转角143与上流道141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流道141的另一端向上延伸至与型腔13连通。
[0019]本实施例中,在后模板1内设置斜顶2,所述侧浇口流道14由右侧壁面21和左侧壁面15拼合而成,所述右侧壁面21位于斜顶2上,所述左侧壁面15位于后模板1上。
[0020]本实施例中,在右侧壁面21上横向设置一个凸块22,所述凸块22位于转角143下方,所述凸块22用于成型侧浇口下半部的倒扣,注塑完成,熔料冷却固化过程中,产品熔料收缩,浇口熔料会在侧浇口流道中收缩,因此,浇口冷却收缩过程中会对与其连接的产品处产生与产品收缩方向相反的拉力,凸块22的设置目的在于,通过浇口倒扣将侧浇口固定位置,尽可能减少浇口整体收缩时对产品的拉力,避免产品拉伤。
[0021]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角式侧浇口,包括:后模板(1),后模板上设置有主进胶口(11)、分流道(12)、型腔(13)以及用于连接分流道(12)和型腔(13)的侧浇口流道(14),所述分流道(12)向后模板(1)内部延伸,所述侧浇口流道(14)的一端连接分流道(12),其另一端在后模板(1)内部延伸至与型腔(13)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浇口流道(14)为转角式,分为上下两段,即:上流道(141)和下流道(142),所述下流道(142)的一端与分流道(12)连接,其另一端向上延伸并通过转角(143)与上流道(1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峰张斌潘江华李洪友吕卓奇
申请(专利权)人:常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