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复旦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高效混光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2140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光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混光装置。包括光源,反射器和混光器,反射器由两个内表面和一个后表面连接组成,呈“ㄈ”字型结构,或者反射器为一个呈“(”型的凹面,混光器的两端分别连接反射器两端,构成密闭的框架结构,光源位于反射器的后表面或凹面。光源的出光口对准混光器。本发明专利技术既能达到将出射光混合均匀的目的,又能减少光损耗,实现较高的出光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光学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混光装置
技术介绍
在光学设计领域,有时需要将光源发出的光进行混合,从而得到比较均匀柔和的漫射 出光。比如在设计以发光二极管(LED)为光源的灯具时,由于LED自身发光面积小,如 果不加以控制,往往会形成较强的眩光,让人产生不舒适的感觉,这也是LED在照明领域 应用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解决的方法一般是用在LED前面放置混光元件进行混光,从而 产生一个发光面积相对较大的面光源,有效减少眩光效应。混光元件一般由毛玻璃或乳白玻璃或亚克力制作而成,其反射损失一般较大,透射率 较低(在70%以下),直接使用混光元件混光往往会大大降低系统的出光效率,因此实现 均匀混光与得到高出光效率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在对灯具效率和眩光控制要求都较高 的LED灯具设计领域,这个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混光方法出光效率低的难题,提供一种高效混光装置,在 实现均匀混光的同时得到较高的出光效率。本专利技术提出的高效混光装置,包括光源1,反射器2和混光器3,反射器2呈"匸" 字型结构或者呈"("字型结构中任一种,"匸"字型结构的反射器2由两个内表面和一 个后表面连接组成,"("型结构的反射器为一凹面,混光器3的两端分别连接反射器2两 端,构成密闭的框架结构,光源1位于反射器2的后表面或凹面;光源l的出光口对准混 光器3,其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通过混光器3射出, 一部分经反射器2反射后通过混光器 3射出,其余部分经反射器2和混光器3之间多次反射后通过混光器3射出。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反射器2的内表面镀有银膜、铝膜或介质高反膜中任一种。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混光器3的材料为毛玻璃、乳白玻璃或亚克力中任一种。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光源1为一个或多个发光二极管。本专利技术使用了一个具有高集光效率的反射器2,将光源1发出的光和混光器3的反射 光重新收集,并再次通过混光器3,因此可大大减少混光器3的反射损失。系统的出光效率为/7 = ar(l + ra + r2a2+r"""+"〕=~^—,其中a为反射器的集光效率,r为混光器1 —m的透射率,r为混光器的反射率,而没有使用反射器的系统的出光效率为?7'="'r,其中"'为没有使用反射器的系统集光效率,"'<",且因0々<1,0< <1,所以77'<7。对本专利技术的 一具体实施例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出光效率达到了 89% (没有使用反射器的系统出光 效率只有47%),且光线柔和均匀,眩光得到了良好控制。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构思新颖,既能达到将出射光混合均匀的目的,又能实现较高的出 光效率,解决了现有混光方法出光效率低的难题。本专利技术也可应用于使用其他光源的场所。 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图示。 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图示。 图中标号l为光源,2为反射器,3为混光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如图1所示,反射器2由两个内表面和一个后表面连接组成,呈"匚"字 型结构,混光器3的两端分别连接反射器2两端,光源1安装在一个由反射器2和混光器 3形成的密闭空间内,反射器2的内表面镀了银膜,混光器3由毛玻璃制成,光源l由若 干个LED组成,反射器2的内表面形为矩形腔体,光源l安装在其后表面,其发出的光最 终经由混光器3出射,从而得到混合均匀的出射光。经测试,系统出光效率达到了 89%, 且光线柔和均匀,眩光得到了良好控制。实施例2:如图2所示,反射器2为"("型结构的一个凹面;混光器3的两端分别连 接反射器2两端,光源1安装在一个由反射器2和混光器3形成的密闭空间内,反射器2 的内表面镀了银膜,混光器3由亚克力制成,光源1由若干个LED组成,光源1安装在反 射器2的凹面,其发出的光最终经由混光器3出射,从而得到混合均匀的出射光。经测试, 系统出光效率达到了91%,且光线柔和均匀,眩光得到了良好控制。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混光装置,包括光源(1),反射器(2)和混光器(3),其特征在于反射器(2)呈“ㄈ”字型结构或者呈“(”字型结构中任一种,“ㄈ”字型结构的反射器(2)由两个内表面和一个后表面连接组成,“(”型结构的反射器为一凹面,混光器(3)的两端分别连接反射器(2)两端,构成密闭的框架结构,光源(1)位于反射器(2)的后表面或凹面;光源(1)的出光口对准混光器(3),其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通过混光器(3)射出,一部分经反射器(2)反射后通过混光器(3)射出,其余部分经反射器(2)和混光器(3)之间多次反射后通过混光器(3)射出。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混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器(2)的内表面镀有银 膜、铝膜或介质高反膜中任一种。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混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器(3)的材料为毛玻璃、 乳白玻璃或亚克力中任一种。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混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l)为一个或多个发光 二极管。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属于光学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混光装置。包括光源,反射器和混光器,反射器由两个内表面和一个后表面连接组成,呈“ㄈ”字型结构,或者反射器为一个呈“(”型的凹面,混光器的两端分别连接反射器两端,构成密闭的框架结构,光源位于反射器的后表面或凹面。光源的出光口对准混光器。本专利技术既能达到将出射光混合均匀的目的,又能减少光损耗,实现较高的出光效率。文档编号F21V7/00GK101520162SQ20091004826公开日2009年9月2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6日专利技术者刘木清, 周小丽, 沈海平, 陈郁阳 申请人:复旦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高效混光装置,包括光源(1),反射器(2)和混光器(3),其特征在于反射器(2)呈“ㄈ”字型结构或者呈“(”字型结构中任一种,“ㄈ”字型结构的反射器(2)由两个内表面和一个后表面连接组成,“(”型结构的反射器为一凹面,混光器(3)的两端分别连接反射器(2)两端,构成密闭的框架结构,光源(1)位于反射器(2)的后表面或凹面;光源(1)的出光口对准混光器(3),其发出的光一部分直接通过混光器(3)射出,一部分经反射器(2)反射后通过混光器(3)射出,其余部分经反射器(2)和混光器(3)之间多次反射后通过混光器(3)射出。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木清沈海平周小丽陈郁阳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