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对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18267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架、第一对重块,对重架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立梁和右立梁,左立梁和右立梁均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第三立板,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第三立板依次连接呈直U形;第一对重块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向靠近对方凹进的卡槽,第一对重块两端的卡槽分别与左立梁和右立梁卡合:左立梁和右立梁的第二立板位于卡槽内,左立梁和右立梁的第一立板至少部分、第三立板至少部分位于卡槽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电装置,在多个第一对重块在上下方向依次堆叠之后的同一总高度下,可充分利用两个导轨之间的空间,第一对重块的体积、重量可增加,可使用低密度材料来制成第一对重块,大大节约成本。成本。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对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梯对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梯对重装置是电梯曳引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设于电梯井道内并通过曳引绳经曳引轮与轿厢连接,对轿厢重量起平衡作用。电梯对重装置包括电梯对重架以及装设于其内的电梯对重块,电梯对重装置对轿厢的平衡和整体的节约能耗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0003]现有对重装置参见图8,对重块8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向外凸出形成卡接部81,位于对重块两端的立梁7的开口均朝向卡接部81,卡接部与立梁卡接,但是两个导轨之间的空间会浪费,在同一高度下,对重块需要选用密度大的材料制成,这样整体成本较高;另外,对重块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排除卡接部的部分为空,故升降的过程中对重块与立梁之间容易产生晃动,从而影响电梯运行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电梯对重装置,可降低成本。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电梯对重装置,其包括:
[0007]对重架,所述的对重架包括上横梁、位于所述的上横梁下方的下横梁以及连接所述的上横梁与所述的下横梁的左立梁和右立梁,所述的上横梁、左立梁、下横梁、右立梁之间具有容纳空间,所述的左立梁和右立梁均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第三立板,所述的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第三立板依次连接呈直U形;
[0008]第一对重块,所述的第一对重块设置在所述的容纳空间内,所述的第一对重块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向靠近对方凹进的卡槽,所述的第一对重块两端的卡槽分别与所述的左立梁和右立梁卡合:所述的左立梁和右立梁的第二立板位于所述的卡槽内,所述的左立梁和右立梁的第一立板至少部分、第三立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的卡槽内。
[0009]优选地,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第二对重块,所述的第二对重块设置在所述的容纳空间的上部并位于所述的第一对重块的上方,所述的第二对重块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向远离对方凸出的延伸部,所述的第二对重块的两个延伸部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所述的左立梁、右立梁的第二立板之间的间距。
[0010]优选地,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定位所述的第二对重块的挡板组件,所述的装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的挡板组件,所述的挡板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左立梁、右立梁、延伸部的前后两侧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上均开设有向远离对方方向凹进的凹槽,位于所述的左立梁前侧的第一挡板的凹槽与位于所述的右立梁前侧的第一挡板的凹槽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所述的第二对重块的两个延伸部之间的间距,位于所述的左立梁后侧的第二挡板的凹槽与位于所述的右立梁后侧的第二挡板的凹槽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所述的第二对重块的两个延伸部之间的间距。
[0011]优选地,所述的第二对重块的延伸部呈方体形。
[0012]优选地,所述的凹槽呈直U形。
[0013]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挡板与所述的左立梁、右立梁分别通过紧固件连接;所述的第二挡板与所述的左立梁、右立梁分别通过紧固件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的卡槽呈直U形。
[0015]优选地,所述的卡槽具有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和第三侧壁,所述的第二侧壁连接所述的第一侧壁与第三侧壁,当所述的第一对重块设置在所述的容纳空间内,所述的卡槽的第一侧壁与所述的第一立板相对,所述的第二侧壁与所述的第二立板相对,所述的第三侧壁与所述的第三立板相对。
[0016]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对重块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卡槽分别位于各自端的中部。
[0017]优选地,所述的第二对重块的长度方向的两端的延伸部分别位于各自端的中部。
[0018]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0019]本技术提供的电梯对重装置,左立梁、右立梁的开口位于远离对方的一侧,第一对重块长度方向的两端可向远离对方的方向延伸至伸出左立梁、右立梁,可充分利用两个导轨之间的空间,且第一对重块与左立梁、右立梁卡接更牢固,电梯运行更稳定;在多个第一对重块在上下方向依次堆叠之后的同一总高度下,第一对重块的体积、重量可增加,可使用低密度材料来制成第一对重块,大大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0020]附图1为实施例1的电梯对重装置的结构图;
[0021]附图2为实施例2的电梯对重装置的结构图;
[0022]附图3为图2在C

C下的结构图;
[0023]附图4为第一对重块的俯视图;
[0024]附图5为图2在D

D下的结构图;
[0025]附图6为第二对重块的俯视图;
[0026]附图7为图2中挡板组件的侧视图;
[0027]附图8为现有对重块和立梁的结构图。
[0028]以上附图中:
[0029]1‑
对重架,11

左立梁、右立梁,111

第一立板,112

第二立板,113

第三立板,12

上横梁,13

下横梁;
[0030]2‑
第一对重块,21

卡槽,211

第一侧壁,212

第二侧壁,213

第三侧壁;
[0031]3‑
第二对重块,31

本体,32

延伸部;
[0032]4‑
第一挡板,41

凹槽;5

第二挡板;
[0033]6‑
导轨。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
新型保护的范围。
[003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36]参见图1至图7所示的电梯对重装置,包括对重架1、第一对重块2和第二对重块3,具体地:
[0037]对重架1包括上横梁12、位于上横梁12下方的下横梁13以及连接上横梁12与下横梁13的左立梁和右立梁11,上横梁12、左立梁、下横梁13、右立梁围合连接,且上横梁12、左立梁、下横梁13、右立梁之间具有用于放置对重块的容纳空间,上横梁12与下横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对重架,所述的对重架包括上横梁、位于所述的上横梁下方的下横梁以及连接所述的上横梁与所述的下横梁的左立梁和右立梁,所述的上横梁、左立梁、下横梁、右立梁之间具有容纳空间,所述的左立梁和右立梁均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第三立板,所述的第一立板、第二立板、第三立板依次连接呈直U形;第一对重块,所述的第一对重块设置在所述的容纳空间内,所述的第一对重块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向靠近对方凹进的卡槽,所述的第一对重块两端的卡槽分别与所述的左立梁和右立梁卡合:所述的左立梁和右立梁的第二立板位于所述的卡槽内,所述的左立梁和右立梁的第一立板至少部分、第三立板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的卡槽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第二对重块,所述的第二对重块设置在所述的容纳空间内并位于所述的第一对重块的上方,所述的第二对重块包括本体,所述的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开设有向远离对方凸出的延伸部,所述的第二对重块的两个延伸部之间的间距小于等于所述的左立梁、右立梁的第二立板之间的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对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还包括用于定位所述的第二对重块的挡板组件,所述的装置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的挡板组件,所述的挡板组件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的左立梁、右立梁、延伸部的前后两侧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上均开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洪武刘彦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江南嘉捷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