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桥移动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11462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7 22: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桥移动支撑装置,属于移动支撑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底支撑板,所述底支撑板的底端四角固接有四个万向轮,所述底支撑板的顶端一侧固接有推拉架,所述推拉架的顶端固接有控制器,所述底支撑板的上方另一侧放置有层支撑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底支撑板和层支撑板,底支撑板和层支撑板上设置多组车桥限位机构,能够同时对多个车桥进行移动支撑限位转运,提高车桥转运效率,同时车桥限位机构由车桥支撑架进行初步支撑,由固定抵接板和活动抵接板抵紧进行二次限位,多组活动抵接板由驱动机构同步驱动,即一人即可完成多组车桥的限位,省时省力的同时杜绝人力资源的浪费。省时省力的同时杜绝人力资源的浪费。省时省力的同时杜绝人力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桥移动支撑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移动支撑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车桥移动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车桥是通过悬架和车架相连,两端安装车轮的桥式结构,主要起到承受车辆载荷,维持车辆在道路上正常行驶的作用。
[0003]图1分别为现有技术的车桥移动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现有装置在使用时,将车桥10放置在两个支撑座4上,转动闭合两个夹持体51,使两个夹持体51上的锁块52进入支撑座4的两个锁槽42内,松开两个把手451,两个锁杆44在两个弹簧47的复位作用力下插接于两个锁块52的锁孔521内实现车桥的限位,能够避免车桥掉落的问题发生。
[0004]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装置一次仅能够移动支撑转运一个车桥,转运效率差,且固定车桥时,单人无法同时操作两个支撑座4上的夹持体51的夹持,即需要两次才能完成车桥的限位,费时费力,而两人同时完成又较为耗费人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桥移动支撑装置,具有担任即可完成全部车桥的限位,省时省力的同时杜绝人力资源浪费的特点。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桥移动支撑装置,包括:底支撑板,所述底支撑板的底端四角固接有四个万向轮,所述底支撑板的顶端一侧固接有推拉架,所述推拉架的顶端固接有控制器,所述底支撑板的上方另一侧放置有层支撑板,所述层支撑板靠近推拉架的一侧底端对称固接有两个驱动杆,层支撑板通过两个驱动杆与底支撑板连接,所述底支撑板的顶端另一侧以及层支撑板的顶端等间距装配有多组车桥限位机构;
[0007]底支撑板上所述车桥限位机构包括按照顺序依次放置在底支撑板顶端的固定抵接板、车桥支撑架和活动抵接板,固定抵接板和车桥支撑架固接在底支撑板的顶端,活动抵接板活动连接在底支撑板的顶端,多组的活动抵接板与底支撑板间装配有使多组的活动抵接板同步在底支撑板上活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控制器间导线连接;
[0008]层支撑板上所述车桥限位机构与底支撑板上所述车桥限位机构结构相同。
[0009]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开设在底支撑板上位于活动抵接板下方的第一活动槽、开设在底支撑板上位于第一活动槽一侧的电机槽和第一驱动槽以及固接在活动抵接板的底端延伸至第一活动槽内的驱动块,所述第一活动槽的内部放置有第一驱动螺杆,第一驱动螺杆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底支撑板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螺杆的另一端贯穿底支撑板延伸至第一驱动槽内并固定套接有第一驱动蜗轮,第一驱动螺杆通过轴承与底支撑板的贯穿段连接,所述电机槽的内部固接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槽的内部位于第一驱动蜗轮的下方放置有第一驱动轴,第一驱动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一驱动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底支撑板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轴上固定套接
有多个与多组的第一驱动蜗轮啮合连接的第一驱动蜗杆,第一驱动电机与控制器间导线连接;
[0010]层支撑板上所述驱动机构与底支撑板上所述驱动机构结构相同。
[0011]优选的,所述底支撑板的底端中间固接有蓄电池,控制器和第一驱动电机与蓄电池间导线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底支撑板靠近推拉架的侧壁固接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底支撑板的顶端靠近推拉架的一侧开设有第二驱动槽,所述第二驱动槽的内部下方放置有第二驱动轴,第二驱动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第二驱动轴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底支撑板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轴上固定套接有两个第二驱动蜗杆,所述底支撑板的顶端远离第二驱动槽的一侧且与第二驱动槽成垂直位置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活动槽,所述第二活动槽的内部放置有第二驱动螺杆,第二驱动螺杆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底支撑板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螺杆的另一端贯穿底支撑板延伸至第二驱动槽内并固定套接有位于第二驱动蜗杆上方且与第二驱动蜗杆啮合连接的第二驱动蜗轮,第二驱动螺杆通过轴承与底支撑板的贯穿段连接,驱动杆的底端延伸至第二活动槽内并通过传动螺母传动连接与第二驱动螺杆上,第二驱动电机与控制器和蓄电池间导线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层支撑板远离驱动杆的一侧底端对称固接有两个抵接在底支撑板上的辅助支撑杆。
[0014]优选的,所述推拉架的内部对称固接有两个带有钩孔的连接杆。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设置底支撑板和层支撑板,底支撑板和层支撑板上设置多组车桥限位机构,能够同时对多个车桥进行移动支撑限位转运,提高车桥转运效率,同时车桥限位机构由车桥支撑架进行初步支撑,由固定抵接板和活动抵接板抵紧进行二次限位,多组活动抵接板由驱动机构同步驱动,即一人即可完成多组车桥的限位,省时省力的同时杜绝人力资源的浪费。
[0017]2、本技术层支撑板通过驱动机构与底支撑板间连接,底支撑板上的车桥限位机构进行车桥支撑限位时,层支撑板通过驱动机构移动至底支撑板一侧,避免遮挡底支撑板上车桥作业,提高装置的实用性能。
[0018]3、本技术可以根据实际车桥转运情况选择手推或车拉,提高装置使用人性化性能。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堆叠状态立体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错位状态立体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0023]图5为本技术局部结构的示意图;
[0024]图中:1、底支撑板;2、第一活动槽;3、电机槽;4、万向轮;5、第一驱动电机;6、第一驱动槽;7、第一驱动蜗轮;8、第一驱动螺杆;9、第二驱动电机;10、驱动块;11、活动抵接板;12、控制器;13、推拉架;14、车桥支撑架;15、固定抵接板;16、层支撑板;17、辅助支撑杆;18、
驱动杆;19、蓄电池;20、第二活动槽;21、第二驱动螺杆;22、第二驱动槽;23、带有钩孔的连接杆;24、第一驱动轴;25、第一驱动蜗杆;26、第二驱动蜗轮;27、第二驱动轴;28、第二驱动蜗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实施例1
[0027]请参阅图2

5,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车桥移动支撑装置,包括:底支撑板1,底支撑板1的底端四角固接有四个万向轮4,底支撑板1的顶端一侧固接有推拉架13,推拉架13的顶端固接有型号为S3C2440的控制器12,底支撑板1的上方另一侧放置有层支撑板16,层支撑板16靠近推拉架13的一侧底端对称固接有两个驱动杆18,层支撑板16通过两个驱动杆18与底支撑板1连接,底支撑板1的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桥移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支撑板(1),所述底支撑板(1)的底端四角固接有四个万向轮(4),所述底支撑板(1)的顶端一侧固接有推拉架(13),所述推拉架(13)的顶端固接有控制器(12),所述底支撑板(1)的上方另一侧放置有层支撑板(16),所述层支撑板(16)靠近推拉架(13)的一侧底端对称固接有两个驱动杆(18),层支撑板(16)通过两个驱动杆(18)与底支撑板(1)连接,所述底支撑板(1)的顶端另一侧以及层支撑板(16)的顶端等间距装配有多组车桥限位机构;底支撑板(1)上所述车桥限位机构包括按照顺序依次放置在底支撑板(1)顶端的固定抵接板(15)、车桥支撑架(14)和活动抵接板(11),固定抵接板(15)和车桥支撑架(14)固接在底支撑板(1)的顶端,活动抵接板(11)活动连接在底支撑板(1)的顶端,多组的活动抵接板(11)与底支撑板(1)间装配有使多组的活动抵接板(11)同步在底支撑板(1)上活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与控制器(12)间导线连接;层支撑板(16)上所述车桥限位机构与底支撑板(1)上所述车桥限位机构结构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桥移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开设在底支撑板(1)上位于活动抵接板(11)下方的第一活动槽(2)、开设在底支撑板(1)上位于第一活动槽(2)一侧的电机槽(3)和第一驱动槽(6)以及固接在活动抵接板(11)的底端延伸至第一活动槽(2)内的驱动块(10),所述第一活动槽(2)的内部放置有第一驱动螺杆(8),第一驱动螺杆(8)的一端通过轴承与底支撑板(1)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螺杆(8)的另一端贯穿底支撑板(1)延伸至第一驱动槽(6)内并固定套接有第一驱动蜗轮(7),第一驱动螺杆(8)通过轴承与底支撑板(1)的贯穿段连接,所述电机槽(3)的内部固接有第一驱动电机(5),所述第一驱动槽(6)的内部位于第一驱动蜗轮(7)的下方放置有第一驱动轴(24),第一驱动轴(24)的一端通过联轴器与第一驱动电机(5)的输出轴连接,第一驱动轴(24)的另一端通过轴承与底支撑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涛卿鹏万红萍刘芬芬熊倩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博源通新能源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