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极片烘干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10707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9:29
本申请涉及一种电池极片烘干系统包括初步烘干单元和深度烘干单元,其中初步烘干单元包括多个沿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余热回收烘箱,余热回收烘箱具有用于供待烘干膜片穿过的第一烘干室。深度烘干单元包括多个沿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深度干燥烘箱,深度干燥烘箱具有用于供待烘干膜片穿过的第二烘干室在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上初步烘干单元位于深度烘干单元的上游。结合余热回收烘箱和深度干燥烘箱这两种类型的烘箱,从而能够利用较少数量的烘箱即可完成烘干需求,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减小占地面积。减小占地面积。减小占地面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极片烘干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涂布印刷设备
,特别是涉及电池极片烘干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烘箱是电池极片烘干系统中的主要单元,多个烘箱依次排列,待烘干的膜片穿行在各个烘箱中。比如在电池极片制造加工过程中就需要利用整线烘干系统对极片实施烘干步骤。系统所包含的烘箱越多,则需要提供的热风越多。一般整线烘干系统为了达到烘干目的需要布置大量烘箱,存在制造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整线烘干系统制造成本高,占地面积大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池极片烘干系统,结合余热回收烘箱和深度干燥烘箱这两种类型的烘箱,从而能够利用较少数量的烘箱即可完成烘干需求,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减小占地面积。
[0004]一种电池极片烘干系统,包括:初步烘干单元,所述初步烘干单元包括多个沿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余热回收烘箱,所述余热回收烘箱具有用于供待烘干膜片穿过的第一烘干室,所述余热回收烘箱还具有余热回收模块,所述余热回收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烘干室中烘烤待烘干膜片后的热风的热量交换给进入所述第一烘干室中的新风;深度烘干单元,所述深度烘干单元包括多个沿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深度干燥烘箱,所述深度干燥烘箱具有用于供待烘干膜片穿过的第二烘干室,所述深度干燥烘箱还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二烘干室中的烘干引导单元,所述烘干引导单元用于引导所述第二烘干室内的待烘干膜片按照蜿蜒路径前行,在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上所述初步烘干单元位于所述深度烘干单元的上游。
[000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余热回收模块包括第一新风管路、排风管路和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新风管路的新风进口与所述余热回收烘箱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新风管路的新风出口连通到所述第一烘干室,所述排风管路的排风进口连通到所述第一烘干室,所述排风管路的排风出口与所述余热回收烘箱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新风管路和所述排风管路均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使得所述排风管路中的热风的热量能够交换给所述第一新风管路中的新风;所述余热回收烘箱还包括第一排风风机,所述第一排风风机用于驱动所述排风管路中气流从所述排风进口流向所述排风出口;所述余热回收烘箱还包括第一循环风机,所述第一循环风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新风管路中气流从所述新风进口流向所述新风出口。
[000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余热回收烘箱还包括回风管路,所述余热回收烘箱中具有混合腔室,所述回风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一烘干室与所述混合腔室之间,所述第一新风管路的新风出口连通到所述混合腔室,所述第一循环风机还用于驱动所述回风管路中气流
从所述第一烘干室流向所述混合腔室,所述混合腔室具有混风出口,所述混风出口与所述第一烘干室连通;连通在所述混风出口与所述第一烘干室之间的管路为加热管路,所述加热管路上设有加热组件。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烘干室中设有多个上风刀和多个下风刀,每一所述上风刀上均设有与其内部空间连通的上船体A,每一所述下风刀上均设有与其内部空间连通的下船体A,所述上船体A和所述下船体A均与所述混风出口连通,多个上风刀沿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多个下风刀沿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所有所述上风刀均用于引导热风吹向所述待烘干膜片的一侧面,所有所述下风刀均用于引导热风吹向所述待烘干膜片的另一侧面。
[000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烘干引导单元包括均位于所述第二烘干室内的多个气浮辊和多个主驱动辊,多个所述主驱动辊彼此平行且间隔布置,多个所述主驱动辊的间隔的布置路径为第一路径,两个所述主驱动辊对应一所述气浮辊,所述气浮辊与对应的所述主驱动辊平行,所有所述气浮辊均位于所述第一路径的同一侧,待烘干膜片能够依次绕过所述主驱动辊和所述气浮辊按照蜿蜒路径前行,所有所述气浮辊上均设有排气孔,所有所述排气孔的出气方向均朝向绕过该气浮辊的待烘干膜片。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路径为直线路径,各个所述气浮辊与所述第一路径之间的间距相等,每一所述气浮辊均错位布置在两个对应的所述主驱动辊之间。
[00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两个相邻的主驱动辊、与该两个主驱动辊对应的气浮辊和位于该两个主驱动辊之间的待烘干膜片一起界定出一烘干区,每一所述烘干区均设有风刀机构,所述深度干燥烘箱还具有上船体B,所有所述风刀机构均与所述上船体B内空间连通。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深度干燥烘箱还包括循环风管路,所述深度干燥烘箱内还具有与所述第二烘干室连通的出风室,所述循环风管路连通在所述出风室与所述上船体B之间,所述循环风管路上设有第二循环风机,所述第二循环风机用于驱动所述循环风管路中的气流从靠近所述出风室的位置流向靠近所述上船体B的位置,所述循环风管路上还设有新风入口,所述深度干燥烘箱还包括第二新风管路,所述第二新风管路的新风进口与所述深度干燥烘箱的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二新风管路的新风出口与所述循环风管路上的新风入口连通;所述深度干燥烘箱还包括热回收管路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热回收管路一端与所述出风室连通,所述热回收管路另一端与所述深度干燥烘箱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热回收管路上设有第二排风风机,所述第二排风风机用于驱动所述热回收管路中的气流从靠近所述出风室的位置流向深度干燥烘箱外部空间,所述热回收管路和所述第二新风管路均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器。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循环风管路上还设有第一加热器和第一过滤器,在所述循环风管路中气流流通方向上所述第一加热器位于所述循环风管路上的所述新风入口下游,所述第一过滤器位于所述第一加热器下游;和/或,所述深度干燥烘箱还包括总回流管和多个分支回流管,所述总回流管与所述热回收管路连通,每一所述分支回流管均与所述总回流管连通,且一所述分支回流管对
应与一所述气浮辊连通,每一所述气浮辊均对应有气浮辊风机,用于将对应分支回流管中气流吸入所述气浮辊中,所述总回流管上设有第二加热器和第二过滤器,且在所述总回流管中气流流通方向上所述第二加热器位于所述第二过滤器上游,所述总回流管上还设有冷却水排液管,用于将所述总回流管内的冷却水引流出总回流管外。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初步烘干单元包括四个所述余热回收烘箱,所述深度烘干单元包括四个所述深度干燥烘箱,最靠近所述深度干燥烘箱的这一所述余热回收烘箱具有用于供待烘干膜片伸出的膜片出口,最靠近所述余热回收烘箱的这一所述深度干燥烘箱具有膜片入口,所述膜片入口与所述膜片出口高度一致,在所述膜片入口处设有转向导辊,所述深度干燥烘箱中蜿蜒路径的起始点高度与所述膜片入口的高度不同。
[0014]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电池极片烘干系统,在烘干过程中待烘干膜片先依次经过各个余热回收烘箱,然后依次经过各个深度干燥烘箱,待烘干膜片在余热回收烘箱中完成初步烘干过程,然后在深度干燥烘箱中进行深度干燥,两种类型的烘箱结合从而能够利用较少数量的烘箱即可完成烘干需求,降低设备制造成本,减小占地面积。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施例所述电池极片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极片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初步烘干单元,所述初步烘干单元包括多个沿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余热回收烘箱,所述余热回收烘箱具有用于供待烘干膜片穿过的第一烘干室,所述余热回收烘箱还具有余热回收模块,所述余热回收模块用于将所述第一烘干室中烘烤待烘干膜片的热风的热量交换给进入所述第一烘干室中的新风;深度烘干单元,所述深度烘干单元包括多个沿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的深度干燥烘箱,所述深度干燥烘箱具有用于供待烘干膜片穿过的第二烘干室,所述深度干燥烘箱还具有设置在所述第二烘干室中的烘干引导单元,所述烘干引导单元用于引导所述第二烘干室内的待烘干膜片按照蜿蜒路径前行,在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上所述初步烘干单元位于所述深度烘干单元的上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模块包括第一新风管路、排风管路和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新风管路的新风进口与所述余热回收烘箱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新风管路的新风出口连通到所述第一烘干室,所述排风管路的排风进口连通到所述第一烘干室,所述排风管路的排风出口与所述余热回收烘箱外部空间连通,所述第一新风管路和所述排风管路均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器,使得所述排风管路中的热风的热量能够交换给所述第一新风管路中的新风;所述余热回收烘箱还包括第一排风风机,所述第一排风风机用于驱动所述排风管路中气流从所述排风进口流向所述排风出口;所述余热回收烘箱还包括第一循环风机,所述第一循环风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新风管路中气流从所述新风进口流向所述新风出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极片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烘箱还包括回风管路,所述余热回收烘箱中具有混合腔室,所述回风管路连通在所述第一烘干室与所述混合腔室之间,所述第一新风管路的新风出口连通到所述混合腔室,所述第一循环风机还用于驱动所述回风管路中气流从所述第一烘干室流向所述混合腔室,所述混合腔室具有混风出口,所述混风出口与所述第一烘干室连通;连通在所述混风出口与所述第一烘干室之间的管路为加热管路,所述加热管路上设有加热组件。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极片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烘干室中设有多个上风刀和多个下风刀,每一所述上风刀上均设有与其内部空间连通的上船体A,每一所述下风刀上均设有与其内部空间连通的下船体A,所述上船体A和所述下船体A均与所述混风出口连通,多个上风刀沿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多个下风刀沿待烘干膜片的走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所有所述上风刀均用于引导热风吹向所述待烘干膜片的一侧面,所有所述下风刀均用于引导热风吹向所述待烘干膜片的另一侧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烘干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干引导单元包括均位于所述第二烘干室内的多个气浮辊和多个主驱动辊,多个所述主驱动辊彼此平行且间隔布置,多个所述主驱动辊的间隔的布置路径为第一路径,两个所述主驱动辊对应一所述气浮辊,所述气浮辊与对应的所述主驱动辊平行,所有所述气浮辊均位于所述第一路径的同一侧,待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海天王德才徐亚兵丁桐桐刘宗明顾鑫付强周德鹏
申请(专利权)人: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