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狼牙棒式胀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09835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9: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狼牙棒式胀接装置,包括基座和设在基座上的多组液压单元,基座设有沿其轴线延伸并通过轴线的中心油孔,每组液压单元中的多个液压单元以中心油孔为中心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每个液压单元的活塞腔的一端均通过连通孔与中心油孔连通,多组液压单元中活塞杆同步运动且运动方向相同的液压单元构成一排液压单元,对应于每一排液压单元,基座设有两个平行于中心油孔的边缘油孔,且两个边缘油孔分别位于该排液压单元的活塞腔的轴线的两侧,且该排液压单元中每个液压单元的活塞腔远离连通孔的一端均与为该排液压单元而设的两个边缘油孔相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狼牙棒式胀接装置可以克服现有的胀接装置胀接幅度小,且胀接形成的轴向承载力低的缺点。成的轴向承载力低的缺点。成的轴向承载力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狼牙棒式胀接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管道制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狼牙棒式胀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无缝钢管广泛应用于油气开采。常用油管包括管体和接头,各管体之间通过接头两端的锥扣连接并实现密封。多段管道串接在一起伸入井下,通常井下复杂工况和抽油杆往复运动,容易造成油管磨损、腐蚀、管壁结垢及锥管丝扣损坏等现象。金属油管损坏必将导致频繁修井,降低了油气生产效率并导致油气开采成本增加。
[0003]油管易磨损、腐蚀及管壁结垢目前多采用在其内壁进行涂层处理,由于管体内壁的除锈工作很难做到干净、彻底,造成内壁涂层附着力低,尤其在使用过程中附着力低的涂层会逐渐剥落、脱离,而脱落下来的涂料杂质甚至还可能造成卡泵事故,因此油管内涂层技术应用受到限制。
[0004]目前解决油管各类问题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是在管道内壁加装聚乙烯内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油管本体磨损、腐蚀及管壁结垢等问题。但是由于内衬材质及加装工艺等原因,目前内衬与管体贴合性不好,造成内衬层剥离、松脱,使用寿命不稳定等问题。另一方面,加装内衬需要对管体内表面处理干净且处理的要求高,安装时内衬需要缩径、穿管、加热、翻边等繁琐工艺,造成内衬的制造成本高,难以推广应用。
[0005]专利CN107351344A公开了一种油气田使用的非金属油管制备方法,包括管体和接箍,管体和接箍均包含有耐热层管、中间加强层管和防腐层管,耐热层管是分子量在150~320万的聚乙烯或是丁二烯在刚性催化剂催化下聚合而成的耐热高分子聚合物,中间加强层管由耐中高压的玻璃纤维、增强型聚醋纤维、芳纶、聚乙烯纤维及网状高强度钢丝共同组成,防腐层管是分子量在250~420万的聚乙烯。
[0006]该方案采用复合管内外层直接制作锥扣的方式进行连接:“每个所述内圆锥凸台内径通过丝扣模压成型制备有通体内锥管螺纹,内锥管蝶、纹的公称内径等于外锥管螺纹的公称外径,通过接箍的通体内锥管螺纹联接相邻两根管体的外锥管螺纹并以此类推。”[0007]本专利技术人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直接采用丝扣模压成型制成油管接头,其连接强度十分有限,主要在于复合管道中间核心的加强层难以连续传递轴向力,接头部位轴向力由内衬层或者外保护层的高分子聚合物承担。尤其是在井下高温环境中,聚合物材料一定程度软化,力学性能进一步降低。因此专利技术人提出了全新的井下管柱胀接工艺,该技术是一种全新的锥扣接头连接方法。但是目前没有现有技术能够用于金属接头与复合管道的连接,主要在于井下管柱存在较大的轴向力,常规金属接头与复合管道连接较为困难。因此,专利技术能够用于金属接头与复合管道连接的辅助工具和方法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前景。
[0008]现有胀接工艺和技术主要体现在薄壁管束的固定和密封,如换热器、空调内薄壁金属管线;以及在岩石开采中用膨胀的方式将岩石劈裂的相关技术和设备相关现有技术整理如下。
[0009]专利CN201310146272公开了一种换热管与管板及防冲套管胀接方法。第一步:换
热管与管板的胀接,带防冲套管的换热管区域不胀接,胀接长度L3=换热管长度L1

防冲套管长度L2;第二步:换热管与防冲套管胀接,胀接长度为L2。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换热管与管板及防冲套管胀接方法,防冲套管区域不再重复胀接,保护了防冲套管区域内的换热管使用寿命,并彻底解决高压加热器产品中防冲套管及换热管贴合不紧、易脱落的问题;解决了换热管与管板胀接时胀杆断裂的问题。该方案核心技术为对换热管中间区段靠近折流板位置进行分级胀接,保证了换热管与折流板的连接效果。该方案只试用与小管径换热管的胀接安装,不适合井下管柱高强度连接问题。
[0010]专利CN201511026581公开了一种燃料组件骨架整体胀接装置。包括胀接组件、升降组件、支架、定位组件,其中支架位于最下端,支撑整个胀接装置,在支架上设置升降组件,升降组件能够升降,并带动胀接组件和定位组件共同升降,在升降组件最前端设置定位组件,定位组件用于对要胀接的位置定位,在升降组件上还设置胀接组件,胀接组件包括若干胀接管,每根胀接管都可以独立的完成一次胀接。本专利技术的显著效果是:运用骨架导向管与套管整体胀接新工艺进行了700余组整体胀接,胀接试样尺寸及拉伸检查全部合格,骨架产品套管端平面度检查全部合格(要求≤0.15mm),胀接拉伸力值(要求:﹥4500N)。该工艺核心技术为胀杆、套管、导向管和胀套配合,胀套通过胀杆的锥面顶出。该方案中胀套张开角度有限,只适合小幅度的胀接,不适应井下管柱的连接。

技术实现思路

[001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狼牙棒式胀接装置,可以克服现有的胀接装置胀接幅度小,且胀接形成的轴向承载力低的缺点。
[0012]本专利技术的狼牙棒式胀接装置,包括:基座和设在所述基座上的多组液压单元,所述基座呈具有轴线的柱状,所述基座设有沿其轴线延伸并通过轴线的中心油孔,每组液压单元中的多个液压单元以中心油孔为中心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每个液压单元包括开设在基座上的活塞腔、位于所述活塞腔内的活塞本体和与所述活塞本体固定的活塞杆,每个液压单元的活塞腔的一端均通过连通孔与所述中心油孔连通,多组液压单元中活塞杆同时运动方向相同的液压单元构成一排液压单元,对应于每一排液压单元,所述基座设有两个平行于所述中心油孔的边缘油孔,且两个边缘油孔分别位于所述该排液压单元的活塞腔的轴线的两侧,且该排液压单元中每个所述液压单元的活塞腔远离连通孔的一端均与为该排液压单元而设的两个边缘油孔相通。
[0013]作为优选,所述液压单元还包括与活塞腔的开口配合的缸盖,所述缸盖设有允许所述活塞杆伸出的通孔,所述活塞腔内设有限定所述活塞本体向缸盖运动行程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中心油孔的距离为L1,所述边缘油孔靠近所述中心油孔的边缘与所述中心油孔之间的距离为L2,L1≤L2。
[0014]作为优选,所述缸盖包括可与所述基座固定的缸盖本体和自所述缸盖本体向所述活塞腔内凸出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具有平行于基座轴线的第一壁和垂直于所述第一壁并与所述第一壁连接的第二壁,所述第二壁为筒形,所述第一壁构成所述限位装置,所述第一壁靠近所述中心油孔的一侧距离所述中心油孔的距离为所述L1,所述第二壁的外径小于所述活塞腔的直径,在第二壁的外壁与活塞腔的内壁之间形成允许液压油通过的空间。所述第一凸台的第二壁的内壁设有环绕周向延伸的密封槽,所述密封槽设有设有密封圈。
[0015]作为优选,所述缸盖还包括自所述缸盖本体向所述活塞腔外凸出的第二凸台,所述第二凸台具有平行于基座轴线的第一壁和垂直于所述第一壁并与第一壁连接的第二壁,所述第二壁为筒形,所述第二壁的内壁设有环绕轴向延伸的密封槽,密封槽内设有密封圈,所述第一凸台的第一壁和第二凸台的第一壁均具有通孔,所述第一凸台的通孔与所述第二凸台的通孔相对构成所述缸盖的所述通孔。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缸盖本体、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一体成形。
[0016]作为优选,所述基座设有环绕所述活塞腔的开口形成的下沉台阶,所述缸盖本体固定安装在所述下沉台阶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狼牙棒式胀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座和设在所述基座上的多组液压单元,所述基座呈具有轴线的柱状,所述基座设有沿其轴线延伸并通过轴线的中心油孔,每组液压单元中的多个液压单元以中心油孔为中心呈放射状均匀分布,每个液压单元包括开设在基座上的活塞腔、位于所述活塞腔内的活塞本体和与所述活塞本体固定的活塞杆,每个液压单元的活塞腔的一端均通过连通孔与所述中心油孔连通,多组液压单元中活塞杆同步运动且运动方向相同的液压单元构成一排液压单元,对应于每一排液压单元,所述基座设有两个平行于所述中心油孔的边缘油孔,且两个边缘油孔分别位于所述该排液压单元的活塞腔的轴线的两侧,且该排液压单元中每个所述液压单元的活塞腔远离连通孔的一端均与为该排液压单元而设的两个边缘油孔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狼牙棒式胀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单元还包括与活塞腔的开口配合的缸盖,所述缸盖设有允许所述活塞杆伸出的通孔,所述活塞腔内设有限定所述活塞本体向缸盖运动行程的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与所述中心油孔的距离为L1,所述边缘油孔靠近所述中心油孔的边缘与所述中心油孔之间的距离为L2,L1≤L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狼牙棒式胀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包括可与所述基座固定的缸盖本体和自所述缸盖本体向所述活塞腔内凸出的第一凸台,所述第一凸台具有平行于基座轴线的第一壁和垂直于所述第一壁并与所述第一壁连接的第二壁,所述第二壁为筒形,所述第一壁构成所述限位装置,所述第一壁靠近所述中心油孔的一侧距离所述中心油孔的距离为所述L1,所述第二壁的外径小于所述活塞腔的直径,在第二壁的外壁与活塞腔的内壁之间形成允许液压油通过的空间。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强高秋英孙海礁陈苗郭玉洁潘阳秋吴鹏举王敏健石锐李芳魏晓静彭明旺杜黎明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