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鲫与黄尾密鲴亚科间远缘杂交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08504 阅读:3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红鲫与黄尾密鲴亚科间远缘杂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选取性腺成熟、体征良好的红鲫、黄尾密鲴分别作为杂交的母本亲鱼和父本亲鱼,在繁殖季节对所述的父、母本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再选择催产效果良好的父、母本亲鱼进行人工干法授精,授精完成后进行流水自动孵化,待鱼苗孵化完成后进行饲养,再对饲养后的鱼苗进行检测、筛分,获得红鲫与黄尾密鲴杂交三倍体鱼、红鲫与黄尾密鲴杂交四倍体鱼和天然雌核发育红鲫。本发明专利技术培育出的杂交后代不仅性状改善,显著提高了远缘杂交的受精率和孵化率,而且是一种产生四倍体鱼和天然雌核发育鱼的新途径,在生物进化和鱼类遗传育种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鱼类杂交方法,尤其涉及鲤科鱼类中亚科间的远缘杂交方法。
技术介绍
杂交技术是改良鱼类性状常用的方法,而亲缘关系在种间或种间以上的杂交一般称为远 缘杂交。通过远缘杂交后,杂交后代可以整合亲本的优良性状,使其可能在繁殖力、生长速 度、抗病力、体形、肉质等方面表现出杂交品种的优势,进而使鱼类的性状得到改良。如红 鲫与湘江野鲤的属间远缘杂交形成的杂交后代具有生长速度快、肉质鲜嫩、抗病力强、存活 率高等优点;红鲫与团头鲂的亚科间远缘杂交形成的杂交后代除具有鲫鲤杂交鱼以上优点外, 体背还明显增高,外形优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应。然而,远缘杂交也存在杂交后代不可存 活或存活率较低等问题。CN1108469A号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以红鲫鱼为父本、以红鲤等鲤鱼为母本的杂交 和驯养方法,CN1135834A号中国专利文献则公开了一种以红鲫鱼为父本、以锦鲤为母本的 杂交和驯养方法,这两篇文献公开的杂交方法中都是用相同亚科(鲤亚科)内的不同品种鱼 作为父母本鱼,且红鲫均是作为父本鱼进行杂交,杂交方法简单,后代中性状改良程度不显著。如何在现有的鱼品种中挑选更加合适的父、母本亲鱼进行远缘杂交,如何改进远缘杂交 的方法和步骤,以获得性状更为优良、品种更加丰富、对遗传研究和育种更具意义的新型杂 交鱼,就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长期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受精率高、孵化率高、操作 方便、能有效改善杂交后代性状的,该方法在今后的 生物进化研究和遗传育种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选取性腺成熟、体征 良好的红鲫、黄尾密鲴分别作为杂交的母本亲鱼和父本亲鱼,在繁殖季节对所述的父、母本 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再选择催产效果良好的父、母本亲鱼进行人工干法授精,授精完成后进 行流水自动孵化,待鱼苗孵化完成后进行饲养,再对饲养后的鱼苗进行检测、筛分,获得红 鲫与黄尾密鲴杂交三倍体鱼、红鲫与黄尾密鲴杂交四倍体鱼和天然雌核发育红鲫。具体来说,上述方法可按下述操作进行1) 亲鱼的挑选和培育在繁殖期前2 3个月挑选性成熟特征明显、体征良好的雌性红鲫 和雄性黄尾密鲴作为远缘杂交的亲鱼进行专池培育,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成熟;体征良好的亲 鱼一般表现为体型好、体色鲜艳、体质健壮、无病无伤;2) 人工催产在繁殖季节使水温稳定在2(TC以上,然后先向母本亲鱼注射绒毛膜促性 腺激素(HCG)与地欧酮(DOM)的混合催产剂进行催产,所述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用量为 800 I000IU/kg,所述地欧酮的用量为3 6mg/kg;母本亲鱼注射后4 5h开始向父本亲鱼注 射所述混合催产剂,父本亲鱼的注射剂量减半;注射后按l : (1.5 2)的数量比将母、父本 亲鱼放入同一产卵池中直至其开始顺利产卵和产精;注射时优选采用胸鳍基部无鳞处腹腔一 次性注射的方法,以提高亲鱼(特别是黄尾密鲴)的存活率;3) 授精孵化挑选产卵量大的母本和产精量大的父本进行人工干法授精,并将受精卵置 于水温为22'C 25'C的孵化池中进行流水自动孵化;4) 饲养鱼苗全部孵出后,先于网箱中培育3 4天,待鱼苗出现腰点、开始平游、能够 主动开口摄食后转入池塘饲养,鱼苗长成后进行检测、筛分即可得到红鲫与黄尾密鲴杂交三 倍体鱼、红鲫与黄尾密鲴杂交四倍体鱼和天然雌核发育红鲫。红鲫(Carassius auratus red var.)属于鲤科、鲤亚科中的二倍体鱼(2n=100),黄尾密鲴 (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属于鲤科、鲴亚科中的二倍体鱼(2n=48),黄尾密鲴具有内脏 少、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强、易捕捞等特点,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甜,含肉率高,营养 丰富,深受人们的青睐,但该鱼的性情急躁,人工繁殖难度较大。我们通过反复实验最终选 择红鲫为母本,黄尾密鲴为父本,通过远缘杂交方法获得了性状优良的红鲫与黄尾密鲴杂交 鱼和天然雌核发育红鲫;相比同类杂交试验,本专利技术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都得到了显著提高, 获得的杂交后代兼有亲本的优良特征,相比于其他种类父母本亲鱼得到的远缘杂交后代,优 势更加明显。此外,红鲫与黄尾密鲴杂交鱼的父母本隶属于不同的亚科,在遗传、分类和体 形等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他们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之间差异很大(红鲫 的染色体数目为100,而黄尾密鲴的染色体数目为48),而且不成倍性关系,因此远缘杂交的 困难程度也比其他种类的杂交更大。在迄今国内外尚未出现红鲫与黄尾密鲴亚科间远缘杂交 成功的报道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利用远缘杂交和天然雌核发育方法成功获得了红鲫与黄尾密鲴 杂交三倍体鱼、红鲫与黄尾密鲴杂交四倍体鱼和天然雌核发育红鲫,这些新型杂交鱼品种的 成功培育,在今后的生物进化研究和遗传育种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图1为红鲫(?) x黄尾密鲴(^)后代中四倍体鱼的外形照片;图2为红鲫($) x黄尾密鲴(61)后代中四倍体鱼的染色体图(4n=148);图3为红鲫($) x黄尾密鲴(3)后代中三倍体鱼的外形照片;图4为红鲫($) x黄尾密鲴(3)后代中三倍体鱼的染色体图(3n=124); 图5为红鲫(?) x黄尾密鲴(c )后代中天然雌核发育鱼的外形照片; 图6为红鲫($) x黄尾密鲴(d)后代中天然雌核发育鱼的染色体图(2n=100)。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本专利技术的,包括以下步骤1) 亲鱼的挑选和培育在繁殖期前2 3个月挑选性成熟特征明显、体型好、体色鲜艳、 体质健壮、无病无伤的红鲫和黄尾密鲴个体作为亲鱼进行专池培育,合理投喂饲料,保持池 水活爽,促进亲鱼性腺发育成熟;2) 人工催产在上述亲鱼的繁殖季节(当年4月下旬至五月初)开始进行人工催产,先 使水温稳定在2(TC以上,然后先向雌性亲鱼体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地欧酮的混合催产 剂进行催产,其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注射用量为800 1000IU/kg,地欧酮的注射用量为3 6mg/kg,向雌性亲鱼注射后4~5h再向雄性亲鱼注射该混合催产剂,雄性亲鱼的注射剂量减半; 上述注射均采用胸鳍基部无鳞处腹腔一次性注射方法,以尽量提高亲鱼(特别是黄尾密鲴) 的存活率;注射后将亲鱼按雌雄l : (1.5 2)的比例放入产卵池中,水面吊一纱窗网片,以 检测亲鱼的发情产卵情况;在完全静水条件下,经过6 8h后药物开始发挥效用;3) 授精孵化当发现亲鱼在产卵池中呈"螺旋状"追逐、纱窗网片上沾有适量卵粒后,拉 网并开始打捞亲鱼进行检测(注意要用软质网,操作要轻,水中检测);挑选产卵顺利的母本 和产精量大的父本,揩干体表水分,将精卵挤入干净的瓷盆中,用干净的羽毛迅速不停地搅 拌2min 3min,然后铺于浸入水中的2n^左右的网片之上,密度控制在1万#勤112左右,于孵 化池中22'C 25'C水温下流水自动孵化;4) 饲养鱼苗全部孵出后,先于网箱中培育3 4天,待其出现腰点、开始平游、能够主 动开口摄食后转入池塘中用适口饵料进行词养,可先用豆浆喂养1~2个星期,再换喂磨碎的 常规鱼饲料,直至鱼苗长到能正常摄食。实验证明,在红鲫(?) x黄尾密鲴(d)组合中能够产生存活的后代,其受精率和孵化 率分别为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红鲫与黄尾密鲴亚科间远缘杂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选取性腺成熟、体征良好的红鲫、黄尾密鲴分别作为杂交的母本亲鱼和父本亲鱼,在繁殖季节对所述的父、母本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再选择催产效果良好的父、母本亲鱼进行人工干法授精,授精完成后进行流水自动孵化,待鱼苗孵化完成后进行饲养,再对饲养后的鱼苗进行检测、筛分,获得红鲫与黄尾密鲴杂交三倍体鱼、红鲫与黄尾密鲴杂交四倍体鱼和天然雌核发育红鲫。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少军刘筠罗凯坤张纯陶敏何伟国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师范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43[中国|湖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