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圆口铜鱼苗种批量化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08396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圆口铜鱼苗种批量化培育方法,其培育主要分为3个阶段,1~4日龄集苗网箱暂养、5~30日龄培育缸微流水曝气培育和30日龄以上室外生态池塘培育。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深入研究圆口铜鱼早期仔鱼趋光和避光特点及光色选择性偏好的基础上,采用红色LED灯为诱导光源,通过分级调控光照强度的方式诱导鱼苗伏底摄食,显著提高了早期仔鱼成活率水平;同时,综合应用藻类定向培育、肥源缓释、耕水造流等关键技术对生态池塘水质环境和群落生物进行调控,构建了一种安全、高效的圆口铜鱼苗种批量化培育模式,为适应流水生境、高耗氧鱼类繁育提供了思路借鉴。思路借鉴。思路借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圆口铜鱼苗种批量化培育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育苗培育
,具体涉及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圆口铜鱼苗种批量化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圆口铜鱼俗称水密子、圆口等,曾经是长江上游江段的优势种和重要经济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金沙江中下游以及雅砻江干流下游,是一种典型的洄游性鱼类,产漂浮性卵,其整个生活史均在河道中完成。随着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干流以及长江干流水电开发的逐步实施,原有的河道生境被水库生态系统替代。圆口铜鱼赖以生存的栖息生境、饵料组成以及繁殖生态条件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对其生存繁殖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促进水电工程开发与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维护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多样性,根据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开发环评要求,圆口铜鱼被列为重点研究保护和增殖放流对象。
[0003]但圆口铜鱼培育过程中存在应激反应强烈、生长发育速度缓慢、易感染小瓜虫病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着规模化繁育实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圆口铜鱼苗种批量化培育方法,针对圆口铜鱼仔、稚、幼鱼不同阶段的生理生态特点、营养生理需求及病害敏感性,统筹规划苗种分级培育,研究建立一种集约、高效、健康的苗种培育模式,解决圆口铜鱼苗种培育过程中仔鱼内外源营养转换期成活率低、小瓜虫病频繁爆发等问题,切实提升苗种培育规模和生产效率,为规模化增殖放流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圆口铜鱼苗种批量化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集苗网箱暂养:1~4日龄鱼苗在网箱中暂养,无需投喂外源饵料,暂养过程中调整网箱深度,使鱼苗始终处于悬浮状态;S2、培育缸微流水曝气培育:5~30日龄鱼苗在培育缸内遮光培养,鱼苗转入前在缸内泼洒开口生物饵料,缸底部布置灯带,5~8日龄鱼苗在内外源营养转换阶段开启光诱导,光随鱼龄变大逐渐变弱,至鱼苗全部伏底后关闭,培育缸内培养为微流水曝气培育,投喂生物饵料;S3、室外生态池塘培育:30日龄以上稚鱼转入室外池塘培育,培育初期采用微流水方式,通过肥源缓释方式持续向池内输入益生菌和肥料,同时补充藻种和浮游动物,维持优良水质环境和群落结构;50日龄以上鱼苗采用常流水培育,开始驯化投喂配合饲料,至幼鱼全长达5cm以上,达到增殖放流规格后结束培育。
[0006]进一步地,S1~S3中均通过曝气维持水体中的溶解氧在5mg/L以上;S2及S3中随着鱼龄增大水体流速逐渐增大,S2中流速在0.02~0.05m/s;S3中流速为0.3~0.5m/s。
[0007]进一步地,S1中网箱养殖密度为40000~50000尾/m3;网箱深度根据鱼苗日龄增长逐步调整加深,网箱深度在20~40cm。
[0008]进一步地,S2中培育缸底部并联设置多组灯带,光色为红色光,功率为24 ~96W,从5日龄至8日龄逐步调低红色光光强度,池内光照强度在500lx~10lx之间。
[0009]进一步地,S2中培育缸内培育密度在3500~4000尾/m3;随着鱼苗日龄增加,生物饵料大小逐步增大;生物饵料包含轮虫、枝角类幼体和成虫、桡足类的幼体和成虫,开口生物饵料为轮虫,后期过渡到枝角类和桡足类幼体、枝角类和桡足类成体。
[0010]进一步地,生物饵料投喂前进行1~2h的营养强化,强化剂包含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低聚壳聚糖、VA、VE、烟酸、叶酸及生物素,营养强化期间持续进行增氧曝气,确保水体溶解氧维持在5mg/L以上,营养强化结束后进行筛分后投喂。
[0011]进一步地,S3中的室外池塘转入前做好水质培育和增氧造流设备安装,待池水透明度达到40~50cm转入鱼苗,鱼苗密度控制在55~60尾/m2;培育期间根据水质情况通过肥源缓释方式补充肥源和益生菌。
[0012]进一步地,以蛋白核小球藻为藻种,加入水中并添加芽孢杆菌和氨基酸肥水膏,进行曝气扩培,再将扩培后的藻种加入到室外池塘进行水质培育。
[0013]进一步地,S3中所述的肥源缓释方式是指为室外池塘配套设置源水调配池,在调配池内加入有机肥、水及益生菌进行调配,调配后的水溢流进入室外池塘;有机肥按照每次每吨水体1~1.5kg进行补充,益生菌浓度维持在0.5~1.0ppm。
[0014]进一步地,S3中水质环境控制氨氮≤0.02mg/L,亚硝酸盐≤0.02mg/L,PH 7.0~8.5;群落结构维持池塘群落中浮游动物以轮虫、枝角类及桡足类为主。
[0015]50日龄后的驯化投喂培养为常规技术手段,技术要点主要为少食多餐,循序渐进,逐步用配合饲料替代生物饵料。
[0016]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针对圆口铜鱼仔、稚、幼鱼不同发育阶段生理生态需求、营养生理特征及寄生虫病害(小瓜虫)敏感性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以解决不同培育阶段的主要问题为导向,建立了圆口铜鱼苗种三级培育模式,实现了苗种批量化高效培育。
[0017]2、早期仔鱼内外源营养转换阶段是圆口铜鱼鱼苗淘汰率最高的时期,本专利技术根据圆口铜鱼营养转换期伏底摄食的生态行为习性,在深入研究分析早期仔鱼阶段性趋光和避光特点以及光色选择性偏好的基础上,采用红色LED灯为诱导光源,通过分级调控光源强度的方式促使鱼苗伏底,在其完成内外源营养转换后切换为避光培育模式,该种光源调控方式有效辅助实现了鱼苗大批量伏底,显著提升了仔鱼培育成活率水平。
[0018]3、在苗种培育生物饵料供应环节,本专利技术研究建立了分级过滤和营养强化技术措施,针对不同阶段鱼苗口径大小,筛选最适宜的生物饵料进行精准投喂,显著提高了鱼苗摄食强度,提升了早期培育阶段鱼苗成活率水平;此外,应用营养免疫技术原理,通过对生物饵料进行营养强化,通过食物链传导达到提高鱼苗免疫机能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圆口铜鱼对小瓜虫病的抵抗能力。
[0019]4、本专利技术研究建立了操作便捷、工艺流程简单的藻类定向扩培技术,并将藻类定向培育应用于室外生态池塘模式水质调控,不仅降低了培育池透明度,缓解了鱼苗在人工培育条件下的应激反应;同时,浮游微藻在优化育苗池水质环境,提高水体溶解氧含量以及维持动态健康的浮游生物群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0020]5、本专利技术创新性地研发应用了高效稳定的肥源缓释技术,在关键水质指标连续监
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实施药物综合调控,实现了培苗池藻相

有益菌

浮游动物的动态平衡,通过运用浮游生物间生态位竞争,有效抑制了圆口铜鱼苗种培育主要病害小瓜虫病大规模爆发,为鱼苗健康、快速生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0021]6、本专利技术根据圆口铜鱼适应流水生境的生物学特征,研究将新型增氧设备耕水机引入苗种培育系统,通过耕水桨叶持续搅水运动在育苗池形成缓流、紊乱流,充分模拟了野外自然生境水文特征,解决了圆口铜鱼苗种培育因应激而造成的集群问题。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实施例1中圆口铜鱼不同日龄的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圆口铜鱼苗种批量化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集苗网箱暂养:1~4日龄鱼苗在网箱中暂养,无需投喂外源饵料,暂养过程中调整网箱深度,使鱼苗始终处于悬浮状态;S2、培育缸微流水曝气培育:5~30日龄鱼苗在培育缸内遮光培养,鱼苗转入前在缸内泼洒开口生物饵料,缸底部布置灯带,5~8日龄鱼苗在内外源营养转换阶段开启光诱导,光随鱼龄变大逐渐变弱,至鱼苗全部伏底后关闭,培育缸内培养为微流水曝气培育,投喂生物饵料;S3、室外生态池塘培育:30日龄以上稚鱼转入室外池塘培育,培育初期采用微流水方式,通过肥源缓释方式持续向池内输入益生菌和肥料,同时补充藻种和浮游动物,维持优良水质环境和群落结构;50日龄以上鱼苗采用常流水培育,开始驯化投喂配合饲料,至幼鱼全长达5cm以上,达到增殖放流规格后结束培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1~S3中均通过曝气维持水体中的溶解氧在5mg/L以上;S2及S3中随着鱼龄增大水体流速逐渐增大,S2中流速在0.02~0.05m/s;S3中流速为0.3~0.5m/s。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网箱养殖密度为40000~50000尾/m3;网箱深度根据鱼苗日龄增长逐步调整加深,网箱深度在20~40cm。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2中培育缸底部并联设置多组灯带,光色为红色光,功率为24 ~96W,从5日龄至8日龄逐步调低红色光光强度,池内光照强度在500lx~10lx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S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焕韬陆小辉刘金杨元金赵煜朱健文志豪鲁雪报李健
申请(专利权)人:三峡金沙江川云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