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6533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7-06 0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包括第一定模、第一动模、第二定模、第二动模、升降板以及固定架,第一定模与第二定模间隔固定于升降板上,升降板相对于固定架呈可升降设置;固定架上设有转盘,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间隔固定于转盘上;第一状态,升降板带动第一定模与第一动模合模,第二定模与第二动模合模;第二状态,转盘驱动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转动,升降板带动第一定模与第二动模合模,第二定模与第一动模合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注塑流程以及操作方式更为便捷、耗时短、生产效率高,且生产误差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等特点。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等特点。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色注塑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双色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双色注塑也称双料注塑,是指将两种不同的材料(软硬或颜色)注塑到同一套模具,从而实现注塑出料的零件由两种材料形成的成型工艺。而现有的双色注塑应用时,通常是先采用一个材料在一副模具中注塑成半成品,然后将半成品取出进行冷却,再搬运至另外一副模具中用另一种材料进行二次注塑,最终得到成品。
[0003]但是,该种注塑方式操作流程较为麻烦,耗时长,生产效率低,且在经过冷却后再注塑会导致注塑成型的成品与实际要求有较大的误差,造成不匹配,从而使得成本过高,影响实际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色注塑模具。
[0005]本技术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中,包括第一定模、第一动模、第二定模、第二动模、升降板以及固定架,第一定模与第二定模间隔固定于升降板上,升降板相对于固定架呈可升降设置;固定架上设有转盘,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间隔固定于转盘上;第一状态,升降板带动第一定模与第一动模合模,第二定模与第二动模合模;第二状态,转盘驱动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转动,升降板带动第一定模与第二动模合模,第二定模与第一动模合模。
[0006]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首先通过固定架,实现了整体部件的固定效果,当使用时,首先通过升降板带动第一定模与第一动模合模并注塑形成硬胶半成品,第二定模与第二动模合模且暂不注塑,之后升降板带动第一定模、第二定模分离,转盘驱动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旋转180
°
,进而升降板带动第一定模与第二动模合模并注塑形成硬胶半成品,第二定模与第一动模合模并注塑形成复合成品,再之后,将复合成品取出,其余步骤如此循环。相较现有技术而言,注塑流程以及操作方式更为便捷、耗时短、生产效率高,且生产误差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0007]其中,第一定模上设有第一浇口,第一浇口下方设有连通的第一型腔。
[0008]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一浇口实现了硬胶注塑成型,而通过第一型腔的设置,实现了硬胶半成品的注塑形成。
[0009]其中,第二定模上设有第二浇口,第二浇口下方设有连通的第二型腔。
[0010]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第二浇口实现了软胶注塑成型,而通过第二型腔的设置,实现了复合产品的注塑形成。
[0011]其中,转盘上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至少两个伸入至转盘内的转动轴,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分别固定于相应的转动轴上方。
[0012]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固定板,实现了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位于转盘上的固定,
而通过转动轴的设置,一方面增强了固定板与转盘的固定效果;另一方面实现了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的定位固定效果。
[0013]其中,第一定模与第二定模上均设有第一定位柱,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上均设有与第一定位柱适配的第一定位孔。
[0014]采用第一定位柱与第一定位孔设置,实现了定位固定效果,便于定模与动模之间的合模,提高了合模效率,降低了误差。
[0015]其中,第一定模与第二定模上均设有第二定位柱,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上均设有与第二定位柱适配的第二定位孔。
[0016]采用第二定位柱与第二定位孔设置,进一步增强了定位固定效果,提高了合模效率。
[0017]其中,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上均设有第三定位柱,第一定模与第二定模上设有与第三定位柱适配的第三定位孔。
[0018]采用第二定位柱与第三定位孔设置,进一步增强定位固定效果。
[0019]其中,还包括至少两个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顶板以及气缸,顶板上设有若干个顶出件,气缸驱动顶板带动顶出件分别伸入至第一型腔与第二型腔内。
[0020]采用顶出机构设置,实现了复合产品的顶出效果,便于复合成品的取出。
[0021]其中,顶出机构上还设有支撑柱,支撑柱上套设有弹性件。
[0022]采用支撑柱与弹性件的设置,实现了复位效果,便于复合成品顶出后,顶出件的复位。
[0023]其中,固定架整体为卧式固定设置。
[0024]采用卧式固定,使得整体的注塑成型、合模、分模以及产品的取出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一定模与第一动模合模后的剖视图;
[0027]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第二定模与第二动模合模后的剖视图;
[0028]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1中另一个角度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
[0030]参照附图1

5所示,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包括固定架1、升降板2、第一定模3、第二定模4、第一动模5、第二动模6以及顶出机构7。
[0031]固定架1包括上板11、下板12以及四根立柱13,上板11与下板12相互平行,立柱13一端与上板11连接,另一端与下板12连接,从而实现固定架1整体,同时,固定架1通过上板11、下板12以及四根立柱13,配合形成容纳腔14,升降板2、第一定模3、第一动模5、第二定模4、第二动模6以及顶出机构7均位于容纳腔14内固定。
[0032]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架1整体为卧式安装固定设置,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使得整体
的注塑成型、合模、分模以及产品的取出更加方便。
[0033]下板12上还设有转盘15,转盘15整体呈圆盘状,且转盘15相对于下板12呈转动设置,主要用于实现第一动模5以及第二动模6的转动效果。转盘15上设有固定板16,固定板16上设有至少两个转动轴17,相邻转动轴17间隔设置,转动轴17一端自固定板16上插入至转盘15内固定,另一端伸入至顶出机构7内,从而实现固定板16位于转盘15的固定。同时,第一动模5以及第二动模6固定于固定板16上,并位于相应的转动轴17上方,转盘15转动驱动固定板16带动第一动模5以及第二动模6呈180
°
旋转,从而实现转动效果。
[0034]升降板2固定于第一定模3与第二定模4上方,升降板2相对于固定架1呈可升降设置,主要用于带动第一定模3与第二定模4进行升降功能,从而实现合模与分模的效果。进一步,升降板2上还设有隔热板21,隔热板21数量为两个,一个位于第一定模3与升降板2之间,另一个位于第二定模4与升降板2之间,起到隔热效果。此处,所述升降板2的升降是由外部设备进行控制操作的,且升降方向为水平横向方向,属于现有技术,故本实施例中不过多赘述。
[0035]第一定模3固定于升降板2上,并与第二定模4间隔设置,第一定模3上设有第一浇口31、第一型腔32、第一定位柱Ⅰ33、第二定位柱Ⅰ34以及第三定位孔Ⅰ35。第一浇口31位于第一型腔32上方,并与第一型腔32连通,主要用于注塑形成硬胶半成品A,且第一浇口31还与隔热板21以及升降板2呈连通设置,便于注塑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定模、第一动模、第二定模、第二动模、升降板以及固定架,第一定模与第二定模间隔固定于升降板上,升降板相对于固定架呈可升降设置;固定架上设有转盘,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间隔固定于转盘上;第一状态,升降板带动第一定模与第一动模合模,第二定模与第二动模合模;第二状态,转盘驱动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转动,升降板带动第一定模与第二动模合模,第二定模与第一动模合模。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定模上设有第一浇口,第一浇口下方设有连通的第一型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第二定模上设有第二浇口,第二浇口下方设有连通的第二型腔。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色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转盘上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至少两个伸入至转盘内的转动轴,第一动模与第二动模分别固定于相应的转动轴上方。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春
申请(专利权)人:乐清瑞风精密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