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绕管式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2430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绕管式热交换器,具体涉及热量回收领域,包括热交换器主体,包括热交换器主体,由热交换外壳、上管箱盖和下管箱盖组成,且上管箱盖和下管箱盖在主视方向呈弧形状态设置;两个热交换组件,位于热交换外壳的内部,且在热交换外壳主视方向的横向中心轴线的两侧呈镜像状态设置,且由两组热交换管、两组支撑板和两个密封板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实际使用中时,通过设置的两个热交换组件能够方便对热交换外壳内部的热物质溶液进行热量的交换,由于热交换组件分为两段式设计能够增加对热交换外壳内部热物质溶液的热量交换效率,避免直通使交换组件,在末端热量相同的状态下使交换的效率受到影响。状态下使交换的效率受到影响。状态下使交换的效率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绕管式热交换器


[0001]本技术涉及热量回收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涉及一种绕管式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0002]换热器是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换热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分类。按其操作过程可分为间壁式、混合式、蓄热式(或称回热式)三大类;按其表面的紧凑程度可分为紧凑式和非紧凑式两类。
[0003]现有的热交换器能够有效的对热交换管,在进行使用时能够有效的对热交换外壳内部的热物质溶液进行热量的回收交换,但这种热交换管在设备末端会与热交换外壳内部的热物质溶液内部能量达到一个平衡点,便无法进行热量的交换和回收,在热交换器的末端热量的交换效率会慢慢降低,从而对热交换器的效率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绕管式热交换器,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增加增加热交换器末端热交换的效率进行调整。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绕管式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主体,包括热交换器主体,由热交换外壳、上管箱盖和下管箱盖组成,且上管箱盖和下管箱盖在主视方向呈弧形状态设置;
[0006]两个热交换组件,位于热交换外壳的内部,且在热交换外壳主视方向的横向中心轴线的两侧呈镜像状态设置,且由两组热交换管、两组支撑板和两个密封板组成,进液管,位于热交换管的一端,且从密封板的端面穿过,出液管,位于热交换管远离进液管的一侧,且出液管从密封板的端面穿过。
[0007]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进液口,位于下管箱盖下端面的一侧,第一出液口,位于下管箱盖下端面远离第一进液口的一侧;
[0008]上管箱盖与下管箱盖的内部均设有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
[0009]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两个密封板均在远离热交换管的一侧端面开设有密封分隔槽;
[0010]第一连接法兰和第二连接法兰位于热交换外壳外端面的两侧。
[0011]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的外端面均与对应的密封分隔槽的内端面相适配;
[0012]第二进液口,位于上管箱盖外端面的一侧,第二出液口,位于上管箱盖外端面远离第二进液口的一侧;
[0013]第一出液口、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和第二出液口的外侧端面均设有小型连接法兰。
[0014]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法兰、第二连接法兰、密封板、上管箱盖和下
管箱盖端面的外侧均阵列开设有安装孔,且安装孔的内部设有锁紧螺母;
[0015]热物质进料口,位于热交换外壳外端面的下侧,热物质出料口,位于热交换外壳外端面的上侧。
[0016]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多个热交换管,为螺旋缠绕状态设置,第一进液口与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形成的导液舱与进液管相连通;
[0017]第一出液口与第二分隔板形成的导液舱与出液管相连通。
[0018]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19]本使用新型在实际使用中时,通过设置的两个热交换组件能够方便对热交换外壳内部的热物质溶液进行热量的交换,由于热交换组件分为两段式设计能够增加对热交换外壳内部热物质溶液的热量交换效率,避免直通使交换组件,在末端热量相同的状态下使交换的效率受到影响,同时通过设置的支撑板能够方便对热交换管进行支撑,同时通过设置的密封分隔槽和第二分隔板的对应设置状态下能够形成两个独立的密闭舱,能够更好的对热交换管均匀输送热量交换溶液。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整体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整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局部剖面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为:1热交换器主体、2热交换外壳、3上管箱盖、4第二进液口、5热物质出料口、6密封板、7密封分隔槽、8热物质进料口、9第一进液口、10锁紧螺母、11第二出液口、12出液管、13第二连接法兰、14第一连接法兰、15第一出液口、16下管箱盖、17热交换组件、18热交换管、19第一分隔板、20第二分隔板、21支撑板、22进液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6]本技术提供了如图1

5所示的一种绕管式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主体1,包括热交换器主体1,由热交换外壳2、上管箱盖3和下管箱盖16组成,且上管箱盖3和下管箱盖16在主视方向呈弧形状态设置;
[0027]两个热交换组件17,位于热交换外壳2的内部,且在热交换外壳2主视方向的横向中心轴线的两侧呈镜像状态设置,且由两组热交换管18、两组支撑板21和两个密封板6组成,进液管22,位于热交换管18的一端,且从密封板6的端面穿过,出液管12,位于热交换管18远离进液管22的一侧,且出液管12从密封板6的端面穿过。
[0028]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第一进液口9,位于下管箱盖16下端面的一侧,第一出液口15,位于下管箱盖16下端面远离第一进液口9的一侧;
[0029]上管箱盖3与下管箱盖16的内部均设有第一分隔板19和第二分隔板20。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两个密封板6均在远离热交换管18的一侧端面开设有密封分隔槽7,能够通过密封板6将上管箱盖3与下管箱盖16均分隔呈两个导水舱;
[0030]第一连接法兰14和第二连接法兰13位于热交换外壳2外端面的两侧;
[0031]第一分隔板19和第二分隔板20的外端面均与对应的密封分隔槽7的内端面相适配,能够将两个导水舱与第一分隔板19和第二分隔板20之间组成密封空间,避免两个空间内部溶液串流;
[0032]第二进液口4,位于上管箱盖3外端面的一侧,第二出液口11,位于上管箱盖3外端面远离第二进液口4的一侧;
[0033]第一出液口15、第一进液口9、第二进液口4和第二出液口11的外侧端面均设有小型连接法兰。
[0034]进一步的,在上述方案中,第一连接法兰14、第二连接法兰13、密封板6、上管箱盖3和下管箱盖16端面的外侧均阵列开设有安装孔,且安装孔的内部设有锁紧螺母10,能够方便对两个热交换组件17进行安装固定,且增加热交换组件17的密封性;
[0035]热物质进料口8,位于热交换外壳2外端面的下侧,热物质出料口5,位于热交换外壳2外端面的上侧;
[0036]多个热交换管18,为螺旋缠绕状态设置,第一进液口9与第一分隔板19和第二分隔板20形成的导液舱与进液管22相连通;
[0037]第一出液口15与第二分隔板20形成的导液舱与出液管12相连通,能够方便对热交换外壳2内部溶液热量进行能量交换的效率,且能够循环排出。
[0038]本技术工作原理:
[0039]在本技术进行安装使用时,工作人员将两个密封板6和两组热交换组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管式热交换器,包括热交换器主体(1),其特征在于,包括:热交换器主体(1),由热交换外壳(2)、上管箱盖(3)和下管箱盖(16)组成,且上管箱盖(3)和下管箱盖(16)在主视方向呈弧形状态设置;两个热交换组件(17),位于热交换外壳(2)的内部,且在热交换外壳(2)主视方向的横向中心轴线的两侧呈镜像状态设置,且由两组热交换管(18)、两组支撑板(21)和两个密封板(6)组成,进液管(22),位于热交换管(18)的一端,且从密封板(6)的端面穿过,出液管(12),位于热交换管(18)远离进液管(22)的一侧,且出液管(12)从密封板(6)的端面穿过。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绕管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进液口(9),位于下管箱盖(16)下端面的一侧,第一出液口(15),位于下管箱盖(16)下端面远离第一进液口(9)的一侧;上管箱盖(3)与下管箱盖(16)的内部均设有第一分隔板(19)和第二分隔板(2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绕管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两个密封板(6)均在远离热交换管(18)的一侧端面开设有密封分隔槽(7);第一连接法兰(14)和第二连接法兰(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强蔡丽萍蔡文婷邵迪周鹤群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中能连通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