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1958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46
在具有壳体和端子的连接器中防止虽然仍处于卡止片未与第1开口卡合的状态但作业者却识别为端子部件的插入已完成这种情况的发生,壳体具有卡止片;端子插入壳体的端子孔且具有与卡止片卡合的第1开口和设置在第1开口的插入方向的一侧的第2开口。连接器(10)具有壳体(22)和端子部件(38),壳体具有划定沿规定的方向延伸的端子部件收容室(35)的端子孔(34);端子部件沿规定的插入方向插入端子部件收容室,端子部件具有第1开口(54C)、第2开口(50C、52C)和突起(66),第1开口在组装状态下与设置于壳体的弹性卡止片(56A)卡合;第2开口被配置于第1开口的插入方向上的一侧;突起防止在端子部件插入或者拔出时弹性卡止片与第2开口卡合。件插入或者拔出时弹性卡止片与第2开口卡合。件插入或者拔出时弹性卡止片与第2开口卡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连接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connector),该连接器具有连接器壳体(connector housing)和插入设置在连接器壳体的端子孔的端子。

技术介绍

[0002]已知一种双面卡缘连接器,其具有连接器壳体(以下,壳体)和插入设置在壳体的端子安装凹部(端子孔)的端子部件,在端子部件的底部设置有开口(以下,第1开口),在壳体上设置有矛形片,该矛形片作为卡止片突入第1开口,对端子部件进行卡止(例如,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报特愿2016

149459号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0004]当通过金属板材的冲压成型来形成端子部件时,在其折弯部分形成R面,在划定端子孔的包括侧壁内表面和底面的壁面与端子部件之间有时会产生间隙。为了稳定插入时端子部件的姿态以防止其侧倾,本专利技术人想到在端子部件的底部设置一对切起片(cut up piece),使端子部件的下端两缘以呈大致直角的方式构成,从而填补该间隙。
[0005]而且,本专利技术人想到通过在端子孔的底壁上设置导轨并在端子部件的底部上设置以夹着该导轨的方式配置的一对切起片,来对端子部件的移动进行引导。
[0006]这样,以提高端子部件的安装操作性等为目的,有时在端子部件上设置切起片。当在端子部件上设置切起片时,在作为冲压成型件的端子部件上形成有开口(以下称第2开口)。
[0007]在第2开口被设置于第1开口的插入方向的前侧的情况下,当进行端子部件相对于端子孔的安装时,卡止片在突入第1开口前与第2开口卡合。此时,作业者有可能会根据因卡止片与第2开口的卡合而产生的适度感而在卡止片与第2开口卡合的状态下,即在端子部件未被完全插入的状态下误识别为端子部件的插入已完成。
[0008]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具有壳体和端子的连接器中防止虽然仍处于卡止片未与第1开口卡合的状态但作业者却识别为端子部件的插入已完成这种情况的发生,其中,壳体具有卡止片;端子插入到设在壳体上的端子孔中,且端子具有与卡止片卡合的第1开口和设置在该第1开口的插入方向前方的第2开口。[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0009]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10、210、310、410、510)具有壳体(22、222、322、422、522)和端子部件(38),所述壳体具有划定出沿规定的方向延伸的端子部件收容室(35、235、335、435)的端子孔(34、234、334、434);所述端子部件沿规定的插入方向插入所述端子部件收容室,其
中,所述端子部件具有第1开口(54C)、第2开口(50C、52C)和突起(66),其中,所述第1开口在组装状态下与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弹性卡止片(56A、256A、356A、456A)卡合;所述第2开口被配置于所述第1开口的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突起防止在所述端子部件插入或者拔出时所述弹性卡止片与所述第2开口卡合。
[0010]根据该结构,通过突起,在端子部件插入或者拔出时防止壳体矛形件(housinglance)卡合于与弹性卡合片应卡合的开口(第1开口)不同的第2开口。据此,能够防止虽然处于壳体矛形件未与第1开口卡合的状态但进行端子的组装作业的作业者却识别为端子部件的插入已完成这种情况的发生。
[0011]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优选为,所述端子部件由折弯板材构成,沿所述第1开口和所述第2开口的侧缘分别突设有腿部(50A、50B、52A、52B、54A、54B)。
[0012]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将与第1开口和第2开口对应的部分切起来构成腿部。据此,在端子部件的制造时无需切除与第1开口和第2开口对应的部分。
[0013]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优选为,在插入所述端子部件时所述弹性卡止片被插入所述腿部之间,用于将所述端子部件的移动方向向所述插入方向引导。
[0014]根据该结构,由于在插入时能够引导端子,因此易于端子的安装。
[0015]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优选为,所述腿部的突出高度彼此不同,在划定所述端子部件收容室的壁体上,在与所述突出高度对应的位置设置有沿所述插入方向延伸的滑接面(62SA、62SB)。
[0016]根据该结构,不能在端子部件上下翻转的状态下进行端子部件相对于端子孔的插入,从而防止端子部件的误组装。
[0017]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优选为,所述弹性卡止片划定出所述端子部件收容室,并且形成沿所述插入方向延伸的悬臂梁,所述突起被配置于所述第2开口的所述插入方向的后方。
[0018]根据该结构,当拔出端子部件时,能够通过突起来防止弹性卡止片与第2开口卡合。
[0019]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优选为,在所述弹性卡止片的自由端设置有突出部,该突出部在所述插入方向上的长度比所述第2开口长且比所述第1开口短。
[0020]根据该结构,矛形片的自由端难以突入第2开口。
[0021]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优选为,当所述突出部的所述插入方向上一侧的缘部在与所述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第2开口的所述插入方向上一侧的缘部重叠的位置时,所述突起与所述突出部抵接。
[0022]根据该结构,突出部难以与第2开口卡合。
[0023]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优选为,在所述突起的所述插入方向上的后部形成有倾斜面(66A),该倾斜面随着靠向所述插入方向的后方而向所述端子部件的一侧倾斜。
[0024]根据该结构,当抽拔端子时,弹性卡合片的前缘沿倾斜顺利地移动而从端子部件脱离。据此,能够防止端子部件卡挂于突起,因此易于端子部件相对于壳体的拆卸。[专利技术效果][002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能够防止壳体矛形件被突起向从端子离开的方向推出,壳体矛形件卡合于与壳体矛形件应卡合的开口不同的开口。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连接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图1的III

III剖视图。图4是在从斜上方观察壳体时的立体图。图5是在从下方观察壳体时的立体图。图6是在从斜上方观察端子部件时的立体图。图7是在从下方观察端子部件时的立体图。图8是图4的VIII

VIII剖视图。图9的(A)是将端子部件插入端子孔前的连接器的立体剖视图,(B)是插入后的连接器的立体剖视图。图10的(A)是用于说明在上下翻转的状态下将端子部件插入时的状态的说明图,(B)是表示(A)的由双点划线包围的部分的图,且是用于说明端子孔与端子部件的关系的说明图。图11是表示上下翻转的状态下的保持件的立体图。图12的(A)是图1的XII

XII剖视图,(B)是由该双点划线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图13是用于说明当在端子部件未完全插入的状态下插入保持件时的端子部件的移动方式的说明图以及双点划线部分的放大图。图14是用于说明当在端子部件未完全插入的状态下插入保持件时,保持件从上方与保持件卡合部抵接的情况的说明图。图15是插入端子部件时的剖视图,且是表示位于前侧的突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连接器,具有壳体和端子部件,其中,所述壳体具有划定出沿规定的方向延伸的端子部件收容室的端子孔;所述端子部件沿规定的插入方向插入所述端子部件收容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部件具有第1开口、第2开口和突起,其中,所述第1开口在组装状态下与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弹性卡止片卡合;所述第2开口被配置于所述第1开口的所述插入方向的一侧;所述突起防止在所述端子部件插入或者拔出时所述弹性卡止片与所述第2开口卡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部件由折弯板材构成,沿所述第1开口和所述第2开口的侧缘分别突设有腿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插入所述端子部件时所述弹性卡止片被插入所述腿部之间,用于将所述端子部件的移动方向向所述插入方向引导。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腿部的突出高度彼此不同,在划定所述端子部件收容室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榎本真也西村纪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端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