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端子组件和PCB整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961663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接线端子组件和PCB整体装置,接线端子组件包括:载流导体和绝缘件,所述载流导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用于与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部用于与PCB板电连接,所述绝缘件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固定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部卡接固定,以能对所述载流导体承载压力和拉力,所述固定部与所述PCB板固定连接,所述载流导体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绝缘件由绝缘材料制成。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形成绝缘件与载流导体之间的互锁结构,能够提高载流导体的承载能力,使得接线端子同时承载压力和拉力,使得接线端子结构更加的稳定。使得接线端子结构更加的稳定。使得接线端子结构更加的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线端子组件和PCB整体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PCB板
,具体涉及一种接线端子组件和PCB整体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大电流的应用场景中,金属端子一方面因自身流过大电流而存在有一定空间分布的电阻损耗,在给定材料和电流波形的情况下,该电阻损耗的总量由电流传导的路径、端子的结构设计所决定;另一方面,金属端子安装并焊接在PCB板上时,载流铜箔(它与端子电气连接)将具有更大的电阻热功率密度,此时,端子的引脚和电流路径的空间分布将影响铜箔上的电流密度分布,从而影响铜箔和端子整体的温度。在常规的端子方案中,一般未能考虑其结构稳定性和接线场景的适应性,端子本身的形状导致端子无法同时承载压力和拉力,使得结构不稳定,并且一般未能同时考虑与其连接的载流铜箔的损耗问题。专利号JP2004095211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板载接线端子,这个结构的作用只是将线的连接固定在PCB上,载流导体不与PCB上的铜箔连接。
[0003]由于现有技术中的接线端子方案中,一般未能考虑其结构稳定性和接线场景的适应性,导致端子无法同时承载压力和拉力,使得结构不稳定等技术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研究设计出一种接线端子组件和PCB整体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接线端子无法同时承载压力和拉力,使得结构不稳定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接线端子组件和PCB整体装置。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接线端子组件,其包括:
[0006]载流导体和绝缘件,所述载流导体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用于与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部用于与PCB板电连接,所述绝缘件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和固定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部卡接固定,以能对所述载流导体承载压力和拉力,所述固定部与所述PCB板固定连接,所述载流导体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绝缘件由绝缘材料制成。
[000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包括第一平板主体、第一延伸臂和第二延伸臂,所述第一延伸臂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平板主体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延伸臂连接在所述第一平板主体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对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延伸臂与所述第二延伸臂相对设置;
[0008]所述连接部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延伸臂和第四延伸臂,所述第一延伸臂与所述第三延伸臂之间能够滑动卡接,所述第二延伸臂与所述第四延伸臂之间能够滑动卡接。
[000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延伸臂和所述第三延伸臂中的其中之一为第一滑条结构,另一个为第一滑槽结构,所述第一滑条结构能够滑动卡设于所述第一滑槽结构中以形成匹配卡接;所述第二延伸臂和所述第四延伸臂中的其中之一为第二滑条结构,另一个为第二滑槽结构,所述第二滑条结构能够滑动卡设于所述第二滑槽结构中以形成匹配卡接。
[00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平板主体上还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与螺纹紧固件螺纹连接,以将所述导线固定并实现电连接。
[00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平板主体上还开设有第一限位件,所述固定部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件,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连接部滑动卡接至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第二限位件匹配相接,形成对所述第一部与所述连接部在滑动方向的限位。
[00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件为贯穿所述第一平板主体上的限位孔结构,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弹性结构和限位凸起,所述弹性结构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所述限位凸起为设置在所述弹性结构上并朝连接部的方向凸起的结构。
[00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孔为圆形通孔,所述限位凸起为凸出的半球结构;所述弹性结构为在竖直截面内的“C”形结构,所述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弹性结构的上端面且向上凸出。
[00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还包括固定部主体,所述第三延伸臂和第四延伸臂分别连接在所述固定部主体上,且所述第三延伸臂与所述第四延伸臂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弹性结构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主体的侧面且朝所述第二部的方向凸出。
[001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主体为平板结构,其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三延伸臂和所述第四延伸臂的延伸方向不平行,所述第三延伸臂和所述第四延伸臂的延伸方向相平行。
[001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主体的板面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三延伸臂和所述第四延伸臂的延伸方向垂直。
[001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固定部主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板、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与所述第二固定板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延伸臂相接、另一端能与所述PCB板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延伸臂相接、另一端能与所述PCB板连接。
[001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连接脚和第二连接脚,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延伸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脚固定到所述PCB板上,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上端与所述第四延伸臂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脚固定到所述PCB板上。
[001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部包括第二平板主体、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所述第二平板主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平板主体连接,所述第二平板主体的另一端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二引脚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分别与PCB板电连接。
[00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竖直截面内,所述第一平板主体与所述第二平板主体垂直相接,使得所述载流导体的形状为L形,所述第二平板主体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平板主体连接,所述第一引脚连接于所述第二平板主体的下端,所述第二引脚连接于所述第二平板主体的下端。
[002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PCB整体装置,其包括前述接线端子组件,还包括PCB板和载流铜箔,
[0022]所述PCB板上设置所述载流铜箔,所述第一引脚和所述第二引脚分别与所述PCB板上的所述载流铜箔连接,形成仅两个输入引脚,所述载流铜箔上还设置有输出引脚,所述载
流铜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输出引脚之间,所述载流铜箔电连接在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输出引脚之间;所述第二平板主体连接于所述第一平板主体朝向所述输出引脚的一侧。
[002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载流铜箔上开设有第一过孔区和第二过孔区,所述第一过孔区设置在所述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一引脚之间,所述第一过孔区包括多个第一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区设置在所述输出引脚与所述第二引脚之间,所述第二过孔区包括多个第二过孔;所述载流铜箔和多个所述第一过孔电连接在所述第一引脚与所述输出引脚之间,所述载流铜箔和多个所述第二过孔电连接在所述第二引脚与所述输出引脚之间。
[002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所述PCB板上的所述载流铜箔的分布面内,所述输出引脚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引脚的中心之间形成第一连线,所述第一过孔分布在与所述第一连线之间间隔距离不大于第一预设距离的位置,所述输出引脚的中心与所述第二引脚的中心之间形成第二连线,所述第二过孔分布在与所述第二连线之间间隔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载流导体(1)和绝缘件(2),所述载流导体(1)包括相连接的第一部(3)和第二部(4),所述第一部(3)用于与导线电连接,所述第二部(4)用于与PCB板电连接,所述绝缘件(2)包括相连接的连接部(5)和固定部(6),所述连接部(5)与所述第一部(3)能卡接固定,以能对所述载流导体(1)承载压力和拉力,所述固定部(6)与所述PCB板固定连接,所述载流导体(1)由导电材料制成,所述绝缘件(2)由绝缘材料制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3)包括第一平板主体(7)、第一延伸臂(8)和第二延伸臂(9),所述第一延伸臂(8)连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平板主体(7)的第一侧,所述第二延伸臂(9)连接在所述第一平板主体(7)的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对设置,使得所述第一延伸臂(8)与所述第二延伸臂(9)相对设置;所述连接部(5)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延伸臂(10)和第四延伸臂(11),所述第一延伸臂(8)与所述第三延伸臂(10)之间能够滑动卡接,所述第二延伸臂(9)与所述第四延伸臂(11)之间能够滑动卡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臂(8)和所述第三延伸臂(10)中的其中之一为第一滑条结构,另一个为第一滑槽结构,所述第一滑条结构能够滑动卡设于所述第一滑槽结构中以形成匹配卡接;所述第二延伸臂(9)和所述第四延伸臂(11)中的其中之一为第二滑条结构,另一个为第二滑槽结构,所述第二滑条结构能够滑动卡设于所述第二滑槽结构中以形成匹配卡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板主体(7)上还开设有螺纹孔(12),所述螺纹孔(12)与螺纹紧固件螺纹连接,以将所述导线固定并实现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板主体(7)上还开设有第一限位件(13),所述固定部(6)上还设置有第二限位件(14),在所述第一部(3)与所述连接部(5)滑动卡接至预设位置时,所述第一限位件(13)与所述第二限位件(14)匹配相接,形成对所述第一部(3)与所述连接部(5)在滑动方向的限位。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13)为贯穿所述第一平板主体(7)上的限位孔结构,所述第二限位件(14)包括弹性结构(15)和限位凸起(16),所述弹性结构(15)设置在所述固定部(6)上,所述限位凸起(16)为设置在所述弹性结构(15)上并朝连接部(5)的方向凸起的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为圆形通孔,所述限位凸起(16)为凸出的半球结构;所述弹性结构(15)为在竖直截面内的“C”形结构,所述限位凸起(16)设置在所述弹性结构(15)的上端面且向上凸出。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6)还包括固定部主体(17),所述第三延伸臂(10)和第四延伸臂(11)分别连接在所述固定部主体(17)上,且所述第三延伸臂(10)与所述第四延伸臂(11)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弹性结构(15)设置于所述固定部主体(17)的侧面且朝所述第二部(4)的方向凸
出。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主体(17)为平板结构,其延伸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三延伸臂(10)和所述第四延伸臂(11)的延伸方向不平行,所述第三延伸臂(10)和所述第四延伸臂(11)的延伸方向相平行。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主体(17)的板面方向分别与所述第三延伸臂(10)和所述第四延伸臂(11)的延伸方向垂直。11.根据权利要求8

10中任一项所述的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主体(1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板(21)、另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板(22),所述第一固定板(21)与所述第二固定板(22)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固定板(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延伸臂(10)相接、另一端能与所述PCB板连接,所述第二固定板(22)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延伸臂(11)相接、另一端能与所述PCB板连接。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线端子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脚(23)和第二连接脚(24),所述第一固定板(21)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延伸臂(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板(21)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壮广奚明耀徐金辉吴超林肖纯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