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1256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电路板;一个或多个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固定于电路板上;导电端子,被保持在所述绝缘本体内,每个导电端子包括配合部和尾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尾部与电路板电连接;多个信号线缆,包括第一信号线缆和第二信号线缆,所述第一信号线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尾部上,所述第二信号线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信号的完整性,有效降低高速信号的衰减,提高阻抗稳定性和衰减性能。高阻抗稳定性和衰减性能。高阻抗稳定性和衰减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缆连接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0002]线缆连接器为一种电连接器,电连接器用于在不同的电子部件或系统之间提供电连接,从而实现信号和/或功率传输。CEM(Card Electromechanical)连接器被配置成用于在诸如固态驱动器(SSD)、图形处理器(GPU)、网络接口卡(NIC)之类的插卡(Add

in Card)与诸如主板之类的目标电路板之间提供建立电连接。在现有的CEM连接器设计中,信号端子通过表面贴装(SMT)工艺直接焊接在转接卡(Riser Card)的第一相应焊盘上,并且线缆被焊接到转接卡的第二相应焊盘上以通过转接卡与信号端子导通,从而实现信号传输。但是,在这种连接方式中,信号端子在转接卡上的焊点的阻抗稳定性较差,并且插入损耗较大。随着信号传输速率越来越高(例如,在PCIe 4.0规范下信号传输速率高达16GT/s,而在PCIe 5.0规范下信号传输速率则高达32GT/s),这种连接方式难以满足信号传输性能的更高要求。
[0003]现有的混合式线缆连接器,如公开号为CN212571566U的专利公开的结构,将线缆焊接在转接板上,转接板与端子组插接,线缆通过转接板的走线与端子组导通。高速线缆与电路板连接时,由于电路板走线、过孔和连接器中发生损耗容易引起信号的完整性下降,焊点的阻抗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至少一种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线缆连接器,包括:电路板;一个或多个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固定于电路板上;导电端子,被保持在所述绝缘本体内,每个导电端子包括配合部和尾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电源端子包括配合部和尾部,所述电源端子的尾部与电路板电连接;多个信号线缆,包括第一信号线缆和第二信号线缆,所述第一信号线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尾部上,所述第二信号线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上。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插接在电路板上或者焊接在电路板上。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源端子为鱼眼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在鱼眼端子周边设置有数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端部凸出于鱼眼端子外,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接触孔及定位空间,所述定位柱安装至定位槽内,所述鱼眼端子插入至接触孔内与电路板实现电连接。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尾部弯折与电路板接触并焊接固定。
[0009]优选的,所述的绝缘本体内设置有第一插口,至少一个所述绝缘本体设置有第二
插口,当所述的绝缘本体为一个时,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的配合部并排间隔设置于第一插口内;当所述的绝缘本体为多个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的配合部设置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绝缘本体的第一插口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于第二插口内;或者至少一个所述绝缘本体设置有容置槽,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安装于一第二连接器上,所述第二连接器安装于容置槽内。
[0010]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缆用于传输边带信号,所述第二信号线缆用于传输高速信号。
[0011]优选的,还包括第一信号传输部件及第二信号传输部件;所述第一信号线缆与第一信号传输部件连接,或者所述第一信号线缆与第一信号传输部件均与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部件与电路板电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部件及第二信号传输部件为外接连接器、外接线缆、设置于电路板上的金手指中的至少一个。
[0013]进一步的,还包括芯片,所述芯片与第一信号线缆或/和第二导电端子中的全部或部分端子导通,所述芯片与第一信号传输部件或/和第二信号传输部件连接导通。
[0014]进一步的,还包括导电构件及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间隔设于相邻的信号端子之间,所述接地端子通过导电构件连接导通。
[0015]优选的,所述导电构件包括连接主体及从连接主体凸伸出与接地端子位置相对应的接触臂,接触臂上设置有凹点,所述接地端子上设置有凸点,接地端子的端部搭接于接触臂上,且凸点插入凹点内实现过盈配合。
[0016]优选的,还包括绝缘后塞;所述绝缘后塞安装于绝缘本体一侧压紧导电构件。
[0017]优选的,所述绝缘后塞包括基部、分隔部及支撑臂,所述的分隔部从基部凸伸出,分隔部上设置有若干阶梯槽,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接地端子安装于阶梯槽内且相互分隔,所述支撑臂从分隔部凸伸出,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搭接于支撑臂上。
[0018]其中,所述分隔部上还设置有避空槽,所述避空槽对应设置于第一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及接地端子的焊接位置下方,所述避空槽的深度为0.1mm~3.0mm,宽度为0.10mm~3.0mm。
[0019]其中,还包括注塑在绝缘本体上的绝缘的外模,所述外模覆盖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线缆,以及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线缆的电连接区域。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的上、下两侧设置有若干凹槽,所述外模注塑于绝缘本体上时填充所述凹槽成型为卡块。所述凹槽内部的宽度尺寸大于凹槽出口的宽度尺寸。
[0021]其中,所述绝缘本体上设置有两个固定块,固定块之间形成锡丝固定槽,所述锡丝固定槽用于放置焊接用的锡丝。
[0022]其中,所述绝缘本体的两侧端为安装部,安装部内设置有通槽,通槽内嵌设有第一紧固件;所述电路板通过第二紧固件固定于安装部上,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通孔,第二紧固件穿过通孔至通槽内与第一紧固件锁固。
[0023]其中,还包括一定位片,所述定位片的一端设置有凸缘,所述绝缘本体的下方设置有卡接槽,所述的电路板上设置有插接槽,所述定位片的凸缘卡接于绝缘本体的卡接槽内,定位片的另一端穿过插接槽,实现绝缘本体与电路板定位或固定。
[0024]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5]1、本技术在绝缘本体上同时设置有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直接连接信号线缆,信号端子不焊接在电路板上,可提高信号的完整性,有效降低高速信号的衰减,提高阻抗稳定性和衰减性能。
[0026]2、第二导电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端子集成设置于绝缘本体上,使得连接更加方便,有利于提高阻抗稳定性。
[0027]3、第二导电端子还可以通过第二连接器安装于绝缘本体上,使得第二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可以实现分体式拆装,结构更加灵活,可根据需要更换不同的第二连接器。
[0028]4、本技术还可以在电路板上设置芯片,通过芯片对第一信号(边带信号)或者/和电源进行功能控制以及配置,可实现多性能扩展,多点访向,提升访问效率。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一个或多个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固定于电路板上;导电端子,被保持在所述绝缘本体内,每个导电端子包括配合部和尾部,所述导电端子包括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配合部和尾部,所述第二导电端子的尾部与电路板电连接;多个信号线缆,包括第一信号线缆和第二信号线缆,所述第一信号线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的尾部上,所述第二信号线缆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尾部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包括电源端子,第二导电端子插接在电路板上或者焊接在电路板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为鱼眼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在鱼眼端子周边设置有数个定位柱,所述定位柱端部凸出于鱼眼端子外,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接触孔及定位空间,所述定位柱安装至定位空间内,所述鱼眼端子插入接触孔内与电路板实现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尾部弯折与电路板接触并焊接固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绝缘本体内设置有第一插口,至少一个所述绝缘本体设置有第二插口,当所述的绝缘本体为一个时,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的配合部并排间隔设置于第一插口内;当所述的绝缘本体为多个时,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的配合部设置于任意一个或多个绝缘本体的第一插口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设于第二插口内;或者至少一个所述绝缘本体设置有容置槽,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安装于一第二连接器上,所述第二连接器安装于容置槽内。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线缆用于传输边带信号,所述第二信号线缆用于传输高速信号。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信号传输部件及第二信号传输部件;所述第一信号线缆与第一信号传输部件连接,或者所述第一信号线缆与第一信号传输部件均与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信号传输部件与电路板电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传输部件及第二信号传输部件为外接连接器、外接线缆、设置于电路板上的金手指中的至少一个。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芯片,所述芯片与第一信号线缆或/和第二导电端子中的全部或部分端子导通,所述芯片与第一信号传输部件或/和第二信号传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初唐辉王晓栋吕涛刘振兴李杭冯绍奎
申请(专利权)人:安费诺电子装配厦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