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备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732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获得一种电子设备单元,能在控制对象壳体的外侧区域中缩小用于配置电子电路的空间,并且能容易地更换安装于控制对象设备的电子控制设备。该电子设备单元包括控制对象设备和电子控制设备,控制对象设备具有控制对象壳体、控制对象部件以及内侧连接器,电子控制设备具有:具有电路基板和电子控制部件的电子电路;以及与电子控制部件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器,在控制对象壳体形成有能供电子控制设备出入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的开口部,当在内侧连接器连接有第一连接器时,电子控制设备配置于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子设备单元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子设备单元。

技术介绍

[0002]以往,已知一种安装于控制对象设备的电子控制设备,包括:具有电路基板和电子部件的电子电路;固定于电路基板并与电子部件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器;以及固定于电路基板并与电子部件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器。控制对象设备包括:控制对象壳体;配置于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并被电子控制设备控制的控制对象部件;以及配置于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并与控制对象部件电连接的内侧连接器。当电子控制设备安装于控制对象设备时,第一连接器与内侧连接器连接,电子电路配置于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在配置于控制对象壳体的外侧的外侧连接器连接有第二连接器。通过使电子电路配置于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能在控制对象壳体的外侧区域中减小用于配置电子电路的空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3-272754号公报
[0004]然而,当电子控制设备安装于控制对象设备时,电子控制设备固定于控制对象壳体的内壁。因此,当更换安装于控制对象设备的电子控制设备时,需要使控制对象壳体分解。其结果是,存在在更换安装于控制对象设备的电子控制设备时花费工夫这样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单元,能在控制对象壳体的外侧区域中缩小用于配置电子电路的空间,并且能容易地更换安装于控制对象设备的电子控制设备。
[0006]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设备单元,包括:控制对象设备;以及电子控制设备,该电子控制设备安装于控制对象设备,控制对象设备具有:控制对象壳体;控制对象部件,该控制对象部件设于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以及内侧连接器,该内侧连接器设于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并与控制对象部件电连接,电子控制设备具有:电子电路,该电子电路具有电路基板和设于电路基板的电子控制部件;以及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固定于电路基板并与电子控制部件电连接,在控制对象壳体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能供电子控制设备出入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当在内侧连接器连接有第一连接器时,电子控制设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设备单元,能在控制对象壳体的外侧区域中缩小用于配置电子电路的空间,并且能容易地更换安装于控制对象设备的电子控制设备。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电子设备单元的剖视图。图2是表示图1的电子控制设备的剖视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二的电子设备单元的电子控制设备的俯视图。图4是沿图3的
Ⅳ-Ⅳ
线的向视剖视图。图5是表示去除了图3的树脂部的电子控制设备的俯视图。(符号说明)1
ꢀꢀ
电子设备单元2
ꢀꢀ
控制对象设备3
ꢀꢀ
电子控制设备4
ꢀꢀ
外侧连接器5
ꢀꢀ
密封构件21
ꢀꢀ
控制对象壳体22
ꢀꢀ
控制对象部件23
ꢀꢀ
内侧连接器24
ꢀꢀ
开口部31
ꢀꢀ
电子控制壳体32
ꢀꢀ
电子电路33
ꢀꢀ
第一连接器34
ꢀꢀ
第二连接器35
ꢀꢀ
树脂部321
ꢀꢀ
电路基板322
ꢀꢀ
电子控制部件323
ꢀꢀ
第一区域324
ꢀꢀ
第二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09]以下,参照附图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图中,相同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部分。
[0010]实施方式一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一的电子设备单元的剖视图。电子设备单元1包括控制对象设备2和安装于控制对象设备2的电子控制设备3。
[0011]控制对象设备2具有:控制对象壳体21;设于控制对象壳体21的内侧的控制对象部件22;设于控制对象壳体21的内侧且与控制对象部件22电连接的内侧连接器23。内侧连接器23固定于控制对象部件22。通过使控制对象部件22与内侧连接器23之间的距离变短,能使将控制对象部件22和内侧连接器23彼此连接的母线或者线束的长度变短。由此,抑制了电子设备单元1的制造成本。
[0012]在控制对象壳体21的上壁形成有开口部24。控制对象部件22载置于控制对象壳体21的下壁。内侧连接器23配置于控制对象部件22的上表面。此外,从上方观察时,内侧连接
器23配置成开口部24和内侧连接器23彼此重叠。内侧连接器23为阴型连接器。
[0013]图2是表示图1的电子控制设备3的剖视图。电子控制设备3具有电子控制壳体31、电子电路32、第一连接器32以及第二连接器34。
[0014]在电子控制壳体31的内侧配置有电子电路32。电子电路32包括板状的电路基板321以及设于电路基板321的两面的多个电子控制部件322。
[0015]第一连接器33配置于电路基板321的长度方向一端部。第一连接器33固定于电路基板321和电子控制壳体31。第一连接器33与电路控制部件322电连接。第一连接器33为阳型连接器。第一连接器33能与内侧连接器23连接。
[0016]第二连接器34配置于电路基板321的长度方向另一端部。第二连接器34固定于电路基板321和电子控制壳体31。第二连接器34与电路控制部件322电连接。第二连接器34为阳型连接器。
[0017]如图1所示,电子设备单元1还包括:设于控制对象壳体21的外侧的外侧连接器4;以及对控制对象壳体21与外侧连接器4之间的间隙进行封闭的密封构件5。外侧连接器4与未图示的外部设备电连接。外侧连接器4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使用例如线束。外侧连接器4为阴型连接器。第二连接器34能与外侧连接器4连接。
[0018]通过使第二连接器34与外侧连接器4连接并使第一连接器33与内侧连接器23连接,外部设备能经由电子控制设备3操作控制对象设备2的控制对象部件22。
[0019]当在内侧连接器23连接有第一连接器33并在外侧连接器4连接有第二连接器34时,外侧连接器4从控制对象壳体21的外侧覆盖开口部24,密封构件5对控制对象壳体21与外侧连接器4之间的间隙进行封闭。
[0020]外侧连接器4具有对第二连接器34与外侧连接器4之间的连接进行固定的锁定机构。密封构件5安装于外侧连接器4。外侧连接器4以能装拆的方式安装于控制对象壳体21。内侧连接器23不具有对第一连接器33与内侧连接器23之间的连接进行固定的锁定机构。
[0021]电子控制设备3能通过开口部24出入控制对象设备2的控制对象壳体21的内侧。在电子控制设备3安装于控制对象设备2的情况下,当从电子控制设备3出入控制对象壳体21的内侧的方向观察时,电子控制设备3的周缘部相对于开口部24的内壁面配置于内侧。
[0022]当电子控制设备3出入控制对象壳体21的内侧时,电路基板321的长度方向与电子控制设备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设备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对象设备;以及电子控制设备,该电子控制设备安装于所述控制对象设备,所述控制对象设备具有:控制对象壳体;控制对象部件,该控制对象部件设于所述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以及内侧连接器,该内侧连接器设于所述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并与所述控制对象部件电连接,所述电子控制设备具有:电子电路,该电子电路具有电路基板和设于所述电路基板的电子控制部件;以及第一连接器,该第一连接器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并与所述电子控制部件电连接,在所述控制对象壳体形成有开口部,该开口部能供所述电子控制设备出入所述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当在所述内侧连接器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器时,所述电子控制设备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控制对象壳体的内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单元还包括:外侧连接器,该外侧连接器设于所述控制对象壳体的外侧;以及密封构件,该密封构件对所述控制对象壳体与所述外侧连接器之间的间隙进行封闭,所述电子控制设备还具有第二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并与所述电子控制部件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有米史光西崎広义榎本真也西村纪藤野优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端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