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肺部教学训练用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00781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30 10: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肺部教学训练用模型,所述肺部教学训练用模型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杆,所述胸腔组件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心脏组件、右侧动脉血管、左侧动脉血管、气管组件、右侧静脉血管、左侧静脉血管和肺叶,所述右侧动脉血管的一侧与右侧静脉血管可拆卸连接,所述左侧动脉血管与左侧静脉血管可拆卸连接,所述气管组件分别与右侧动脉血管、左侧动脉血管、右侧静脉血管和左侧静脉血管可拆卸连接,所述气管组件与心脏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肺叶的外侧分别与前骨骼和后骨骼的内侧可拆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肺部教学训练用模型具有方便对模型进行安装,且方便进行观察的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肺部教学训练用模型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肺部教学
,尤其涉及一种肺部教学训练用模型。

技术介绍

[0002]由各种原因所致的胸膜破裂,让胸膜腔与外界大气直接相交通,空气可随呼吸自由进行胸膜腔,形成开放性气胸,伤侧胸腔压力等于大气压,肺受压萎陷,萎陷的程度取决于肺顺应性和胸膜有无粘连,伤侧胸膜腔仍为负压,低于伤侧,使纵隔向伤侧移位,伤侧肺亦有一定程度的萎陷,同时由于伤侧胸腔压力仍可随呼吸周期而增减,从而引起纵隔摆动(或扑动)和残气对流(或摆动气),导致严重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纵隔摆动引起心脏大血管来回扭曲以及胸腔负压受损,使静脉血回流受阻,心排出量减少,开放性气胸易于诊断,一经发现,必须立刻急救,根据患者当时所处现场的条件,自救或互救,尽快封闭胸壁创口,变开放性气胸为闭合性气胸,可用大型急救包,多层清洁布块或厚纱布垫,如有大块凡林纱布或无菌塑料布则更为合用,要求封闭敷料够厚以避免漏气,但不能往创口内填塞;范围应超过创缘5厘米以上,因此,医护人员掌握开放性气胸急救操作及提高操作熟练度是非常必要的。
[0003]目前,现有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肺部教学训练用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固定杆(2),所述固定杆(2)的顶部设置有胸腔组件(3),所述胸腔组件(3)包括脊柱(31)、前骨骼(32)和后骨骼(33),所述脊柱(31)、前骨骼(32)和后骨骼(33)均可拆卸连接,所述胸腔组件(3)的内部分别设置有心脏组件(4)、右侧动脉血管(5)、左侧动脉血管(6)、气管组件(7)、右侧静脉血管(8)、左侧静脉血管(9)和肺叶(10),所述心脏组件(4)的外侧分别与右侧动脉血管(5)、左侧动脉血管(6)可拆卸连接,所述右侧动脉血管(5)的一侧与右侧静脉血管(8)可拆卸连接,所述左侧动脉血管(6)与左侧静脉血管(9)可拆卸连接,所述气管组件(7)分别与右侧动脉血管(5)、左侧动脉血管(6)、右侧静脉血管(8)和左侧静脉血管(9)可拆卸连接,所述气管组件(7)与心脏组件(4)可拆卸连接,所述肺叶(10)的外侧分别与前骨骼(32)和后骨骼(33)的内侧可拆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肺部教学训练用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脊柱(31)的两端均设置有第一金属套筒(12),所述底板(1)顶部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金属套筒(13),所述固定杆(2)的两端分别设置于第一金属套筒(12)和第二金属套筒(13)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肺部教学训练用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腔组件(3)还包括前肋骨(34)、后肋骨(35)、前磁铁孔(36)、后磁铁孔(37)和安装柱(38),所述前肋骨(34)的一端与前骨骼(32)的外侧固定连接,所述前肋骨(34)的另一端设置有前磁铁孔(36)。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肺部教学训练用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肋骨(35)的一端与后骨骼(3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厦胡圆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临韵智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