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177390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1-05 1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仿真肌肉、骨骼外部包裹有仿真皮肤,股动脉分为左右两根、各设置于仿真肌肉内;控制箱内部通过隔板设置有空腔和水槽,控制箱盖内侧上设置有工控板,控制箱的水槽内设置有水泵、温度传感器及加热棒,进水管一端设置于水槽内并与水泵的出口端相连,进水管远离水槽一端通过三通与动脉大血管的进口端相连,回水管一端设置于水槽的顶端,回水管远离水槽一端通过三通与动脉大血管的出口端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符合人体腹股沟股动脉局部解剖学,且仿真皮肤触感和肌肉弹性都与人体非常相近,可用于股动脉穿刺训练,控制箱形成的动脉循环可仿真人体血管搏动频率、幅度和人体正常温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

技术介绍

[0002]股动脉穿刺是医学临床常用操作技术。通过股动脉穿刺,可采集动脉血或置入导管进行相关介入手术操作。由于股动脉本身压力大、损伤后不易止血,操作风险大,实际中医学生获得练习操作机会很少,因而有必要构建相应仿真模型、供医生及医学生进行操作练习。
[0003]现有技术股血管部位模型只做出了静态模型,没有加入血液动态流动、动脉跳动等功能,不能逼真模拟活体状态。而真实医疗环境中、以摸到股动脉搏动为操作重要参考,因而现有静态模型无法提供有效的训练信息。且现有血液循环模型,只能实现血液循环和简单控制血液流动,无法准确模拟血液的跳动频率、心脏舒张程度、血压等指标,也不能实现动态控制、监测和显示,模式单一、难以模拟临床上不同疾病状态的血管状态变化。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模型包括了仿真人体股部位的皮肤、骨骼、肌肉和动脉,符合人体股动脉穿刺部位——腹股沟局部解剖学,且仿真皮肤触感和肌肉弹性都与人体非常相近,因此可用于股动脉穿刺的调试和训练,动脉循环可仿真人体心脏跳动频率、幅度和温度,并可以通过人机界面实时控制和监测血压、温度和跳动频率等指标的变化,可显示心率曲线,仿真度大大提高,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包括股动脉模型管模型及血液循环模块;
[0006]所述股动脉模型管模型包括仿真皮肤、动脉大血管、仿真人体骨骼及仿真肌肉,所述仿真肌肉外部包裹有仿真皮肤,所述仿真肌肉内部开设有骨骼腔,所述仿真人体骨骼设置于仿真肌肉内部所设的骨骼腔内,所述仿真肌肉内部贯穿还开设有两个通道,所述动脉大血管有两根且各设置于一个通道内;
[0007]所述血液循环模块包括控制箱、工控板、水泵、进水管及回水管,所述控制箱内部通过隔板设置有空腔和水槽,所述控制箱位于空腔处设置有控制箱盖,所述控制箱位于水槽处设置有水箱盖,所述控制箱盖内侧上设置有工控板,所述控制箱的空腔内设置有单片机及电源模块,所述控制箱的水槽内设置有水泵、温度传感器及加热棒,所述进水管一端设置于水槽内并与水泵的出口端相连,所述进水管还与第一压力变送器相连,所述进水管远离水槽一端通过三通与动脉大血管的进口端相连,所述回水管一端设置于水槽的顶端,所述回水管还与第二压力变送器相连,所述回水管远离水槽一端通过三通与动脉大血管的出口端相连。
[0008]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其中,所述工控板与显示屏相连,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控制箱盖,所述工控板还与单片机、水泵、加热棒、温度传感器、第一压力变送器及第二压力变送器相连,实现水泵、加热棒的控制已经温度传感器、第一压力变送器及第二压力变送器数据的获取。
[0009]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其中,所述水泵的进口端设置有单向阀,避免发生回水的情况。
[0010]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其中,所述控制箱顶端且位于水槽处开设有两个通孔,所述进水管穿过其中一个通孔与水泵相连,所述回水管设置于另一个通孔,用于进水管和回水管的安装。
[0011]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其中,所述水箱盖上开设有液位观察板安装槽,用于液位观察板的安装,从而实现液位的观察。
[0012]优选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其中,所述水泵为一种小型潜水泵,实现水泵安装在水槽内部。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1)模型包括了仿真人体股部位的皮肤、骨骼、肌肉和动脉,符合人体股部位解剖学,且仿真皮肤触感和肌肉弹性都与人体非常相近,因此可用于股动脉穿刺的调试和训练;
[0015](2)动脉循环可仿真人体心脏跳动频率、幅度和温度,并可以通过人机界面实时控制和监测血压、温度和跳动频率等指标的变化,可显示心率曲线,仿真度大大提高;
[0016](3)血液循环模块的模块化设计,且水槽集成于控制箱内,大大节省了设备占用面积。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股动脉模型管模型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血液循环模块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血液循环模块电气原理示意图。
[0021]图中:仿真皮肤1、动脉大血管2、仿真人体骨骼3、仿真肌肉4、控制箱5、工控板6、水泵7、进水管8、回水管9、空腔10、水槽11、隔板12、控制箱盖13、水箱盖14、单片机15、电源模块16、温度传感器17、加热棒18、第一压力变送器19、第二压力变送器20、单向阀21、液位观察板安装槽22。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下”、“两侧”、“一端”、“另一端”“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
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4]请参阅图1

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包括股动脉模型管模型及血液循环模块;股动脉模型管模型包括仿真皮肤1、动脉大血管2、仿真人体骨骼3及仿真肌肉4,仿真肌肉4外部包裹有仿真皮肤1,仿真肌肉4内部开设有骨骼腔,仿真人体骨骼3设置于仿真肌肉4内部所设的骨骼腔内,仿真肌肉4内部贯穿还开设有两个通道,动脉大血管2有两根且各设置于一个通道内;血液循环模块包括控制箱5、工控板6、水泵7、进水管8及回水管9,控制箱5内部通过隔板12设置有空腔10和水槽11,控制箱5位于空腔10处设置有控制箱盖13,控制箱5位于水槽11处设置有水箱盖14,水箱盖14上开设有液位观察板安装槽22,控制箱盖13内侧上设置有工控板6,控制箱5的空腔10内设置有单片机15及电源模块16,控制箱5的水槽11内设置有水泵7、温度传感器17及加热棒18,水泵7为一种小型潜水泵,进水管8一端设置于水槽11内并与水泵7的出口端相连,水泵7的进口端设置有单向阀21,进水管8还与第一压力变送器19相连,进水管8远离水槽11一端通过三通与动脉大血管2的进口端相连,回水管9一端设置于水槽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穿刺训练的股动脉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股动脉模型管模型及血液循环模块;所述股动脉模型管模型包括仿真皮肤(1)、动脉大血管(2)、仿真人体骨骼(3)及仿真肌肉(4),所述仿真肌肉(4)外部包裹有仿真皮肤(1),所述仿真肌肉(4)内部开设有骨骼腔,所述仿真人体骨骼(3)设置于仿真肌肉(4)内部所设的骨骼腔内,所述仿真肌肉(4)内部贯穿还开设有两个通道,所述动脉大血管(2)有两根且各设置于一个通道内;所述血液循环模块包括控制箱(5)、工控板(6)、水泵(7)、进水管(8)及回水管(9),所述控制箱(5)内部通过隔板(12)设置有空腔(10)和水槽(11),所述控制箱(5)位于空腔(10)处设置有控制箱盖(13),所述控制箱(5)位于水槽(11)处设置有水箱盖(14),所述控制箱盖(13)内侧上设置有工控板(6),所述控制箱(5)的空腔(10)内设置有单片机(15)及电源模块(16),所述控制箱(5)的水槽(11)内设置有水泵(7)、温度传感器(17)及加热棒(18),所述进水管(8)一端设置于水槽(11)内并与水泵(7)的出口端相连,所述进水管(8)还与第一压力变送器(19)相连,所述进水管(8)远离水槽(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金东席斯祺周萌萌王昊赵亮张颖甘田夏厦林昱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临韵智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