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后路仿真模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96543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颈后路仿真模型,底板一端的上表面通过连接块与侧板相连,第一肌肉模型一端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第二定位凸起与底板所开的第一定位孔相配合,第一肌肉模型的外部设置有第一皮肤模型,第一肌肉模型内部设置有第二肌肉模型,第二肌肉模型上表面开设有下端凹槽,下端凹槽内设置有脊柱模型,脊柱模型内还设置有神经模型及椎间盘模型,神经模型及椎间盘模型与脊柱模型相连,脊柱模型还与第一韧带模型和第二韧带模型相连,第三肌肉模型下表面与第一肌肉模型相连,第三肌肉模型外部设置有第二皮肤模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对颈椎处进行仿真模拟,为可拆卸结构,便于理解、学习及观察,并且便于进行清洗,稳定性大大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颈后路仿真模型
本技术涉及颈后路仿真模型
,具体为一种颈后路仿真模型。
技术介绍
目前颈后路仿真模型一般采用电子文档进行观察,效果很差,或者是传统的仿真模型无法拆卸,导致无法进一步观察,抑或者是可拆卸式的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散架的情况,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后路仿真模型,对颈椎处进行仿真模拟,并且模型均为可拆卸结构,便于理解、学习及观察,由于各个模型为可拆卸的,同时便于进行清洗,第一肌肉模型底端通过第二定位凸起和底板的第一定位孔配合,第一肌肉模型底一端的卡槽与连接块配合,侧板的第一定位凸起与第三肌肉模型的第二定位孔配合,整体组装后,稳定性大大提高,侧板内侧设置有网型机构的加强筋,并且设置有滑槽,用于和脊柱一端的卡块相配合,整体强度得到保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颈后路仿真模型,包括固定机构及仿真模型;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侧板及底板,所述侧板上端的内侧设置有两个第一定位凸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颈后路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机构及仿真模型;/n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侧板(1)及底板(2),所述侧板(1)上端的内侧设置有两个第一定位凸起(3),所述侧板(1)下端设置有两个连接块(4),所述底板(2)一端的上表面通过连接块(4)与侧板(1)相连,所述底板(2)另一端开设有第一定位孔(5);/n所述仿真模型包括第一肌肉模型(6)、第二肌肉模型(7)、第三肌肉模型(8)及脊柱模型(9),所述第一肌肉模型(6)一端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10),所述第二定位凸起(10)与底板(2)所开的第一定位孔(5)相配合,所述第一肌肉模型(6)的外部设置有第一皮肤模型(11),所述第一肌肉模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颈后路仿真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机构及仿真模型;
所述固定机构包括侧板(1)及底板(2),所述侧板(1)上端的内侧设置有两个第一定位凸起(3),所述侧板(1)下端设置有两个连接块(4),所述底板(2)一端的上表面通过连接块(4)与侧板(1)相连,所述底板(2)另一端开设有第一定位孔(5);
所述仿真模型包括第一肌肉模型(6)、第二肌肉模型(7)、第三肌肉模型(8)及脊柱模型(9),所述第一肌肉模型(6)一端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定位凸起(10),所述第二定位凸起(10)与底板(2)所开的第一定位孔(5)相配合,所述第一肌肉模型(6)的外部设置有第一皮肤模型(11),所述第一肌肉模型(6)内部设置有第二肌肉模型(7),所述第二肌肉模型(7)上表面开设有下端凹槽(12),所述下端凹槽(12)内设置有脊柱模型(9),所述脊柱模型(9)内还设置有神经模型(13)及椎间盘模型(14),所述神经模型(13)及椎间盘模型(14)与脊柱模型(9)相连,所述脊柱模型(9)还与第一韧带模型(15)和第二韧带模型(16)相连,所述第三肌肉模型(8)下表面与第一肌肉模型(6)相连,所述第三肌肉模型(8)下表面开设有上端凹槽(17),所述脊柱模型(9)的上端设置于上端凹槽(17)内,所述第三肌肉模型(8)外部设置有第二皮肤模型(18),所述第三肌肉模型(8)一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临韵智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