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腔体的分流充气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5327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腔体的分流充气机构,包括:分气盖和上腔体,上腔体包括:入气接口管、上缓冲腔体以及分气块,上缓冲腔体底端为开口,上缓冲腔体有多个,每个独立的上缓冲腔体之间互不连通。多个入气接口管与上缓冲腔体相连,入气接口管的底部与分气块相互连通,分气块水平固定连接在上缓冲腔体顶部,在分气块的壁上前后对称开设有多组一级分气孔;分气盖:间隔设有多个下缓冲腔体,与上腔体的上缓冲腔体一一对应,下缓冲腔体的底部开设有排成列的二级分气孔;由入气接口管、分气块、一级分气孔构成一级分气通道,由一级分气孔、分气盖和二级分气孔构成二级分气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多个腔体结构的间歇式充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腔体的分流充气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多腔体的气体分流机构,主要用作充气装置的分流气腔。

技术介绍

[0002]在无菌粉针针剂的生产中,对于易氧化的药粉,需要在药瓶灌装药粉后充入惰性气体,以排出药瓶内的空气,再压上胶塞密封。由于氧气与药粉有氧化反应,使药粉产生杂质,并且药粉的色级会从原始色上升几个色级,最终药效下降,并带来不可知的副作用。因此依靠惰性气体的惰性缓解药品色级的变化,从而达到提高药品稳定性的效果。
[0003]其中一种充气方式:药粉在灌装进药瓶后,每组药瓶间歇性的进入充气装置的充气通道上进行充气,最后压上胶塞。现有的充气装置不能够满足每个药瓶的残氧含量的均一性,同时为了尽量降低残氧含量以及防止药粉被吹出,需要惰性气体均匀、缓慢地注入药瓶中。因此,如何设计一种能够确保惰性气体均匀、稳定、缓慢注入药瓶的分流充气机构,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腔体的分流充气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多腔体的分流充气机构,包括:分气盖和上腔体,所述上腔体包括:上缓冲腔体、入气接口管以及分气块,所述入气接口管与上缓冲腔体相连,所述入气接口管的底部与分气块相互连通,所述分气块水平固定连接在上缓冲腔体顶部,所述分气块的壁上对称开设有多组一级分气孔,所述上缓冲腔体至少有2个,所述上缓冲腔体之间互不连通;
[0007]所述分气盖间隔设有多个下缓冲腔体,所述下缓冲腔体的顶部开设有排成列的二级分气孔,所述分气盖的下缓冲腔体与上腔体的上缓冲腔体一一对应。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腔体顶部两侧间隔开设有多组定位孔,所述分气盖的顶部两侧间隔开设有多组螺纹孔,所述上腔体的定位孔通过第一螺丝与分气盖的螺纹孔固定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气盖的顶部两侧往前延伸各形成一条裙边,所述裙边的高度为0.2

1.0cm。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一级分气孔对称开设有24

36个,所述二级分气孔等间隔开设有8

16个。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一级分气孔的直径为0.5

3mm,所述二级分气孔的直径不低于为药瓶口直径的六分之一。
[0012]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缓冲腔体至少有2个入气接口管相连,所述入气接口管间隔排成一排。
[0013]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分气块通过螺丝紧固在上缓冲腔体顶部。
[0014]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分气盖的一侧设有固定支架。
[0015]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腔体和分气盖整体采用不锈钢316材质。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多个腔体结构的间歇式充气

两级分气通道,将惰性气体均匀、缓慢地注入药瓶中,即不会将药瓶内的药粉吹出,又能够保证惰性气体进入药瓶内,胶塞密封后使用残留氧气检测仪测试,残留氧气的含量平均值在1.3%以下,稳定生产速度340瓶/分钟。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0019]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0]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立体图;
[0021]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结构俯视图;
[0022]图3为图2的A

A方向的结构剖面图。
[0023]图中:1、分气盖;2、上腔体;3、定位孔;4、固定支架;5、裙边;6、入气接口管;7、二级分气孔;8、分气块;9、上缓冲腔体;10、下缓冲腔体;11、一级分气孔;12、第二螺丝。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请参见图1至图3,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设计的一种多腔体的分流充气机构,其主要包括:分气盖1和上腔体2,上腔体2盖合在分气盖1之上,下面具体描述各构件及连接关系。
[0026]上腔体包括:上缓冲腔体9、入气接口管6以及分气块8,上缓冲腔体是由前、后、左、右及上壁所围成的腔体结构,上缓冲腔体底端为开口,上缓冲腔体有多个,每个独立的上缓冲腔体之间互不连通。入气接口管6焊接插固在上缓冲腔体9中,入气接口管6有多个且间隔排成一排,入气接口管6的底部与分气块相互连通。分气块8是中空结构,分气块8水平固定连接在上缓冲腔体的顶部,在分气块8的壁上前后分别对称开设有一组一级分气孔11,一级分气孔11有24

36个,一级分气孔11的直径为0.5

3mm。由入气接口管6、分气块8和一级分气
孔11构成了一级分气通道。一级分气通道分别布置于多个独立的上缓冲腔体9中。上腔体2的顶部两侧间隔开设有多组定位孔,每组定位孔为2个、对称分布。
[0027]分气盖1间隔设有多个下缓冲腔体10,下缓冲腔体10是由前、后、左、右及下壁所围成的腔体结构,下缓冲腔体10顶端为开口,下缓冲腔体10有多个,每个独立的下缓冲腔体10之间互不连通,分气盖1的下缓冲腔体10与上腔体的上缓冲腔体9一一对应。在下缓冲腔体10的底部开设有排成列的二级分气孔7,二级分气孔7间隔开设有8

16个。分气盖1的顶部两侧间隔开设有多组螺纹孔,每组螺纹孔为2个、对称分布。
[0028]上腔体2盖在表面置有3mm厚的硅胶垫分气盖1的开口上,使用第一螺丝依次固定插接上腔体2的定位孔3和分气盖1的螺纹孔,从而将上腔体2与分气盖1固定连接,此时,上腔体2的上缓冲腔体9和分气盖1的下缓冲腔体10围成多个独立的腔体结构。
[0029]在分气盖1的一侧设有固定支架4,固定支架4起固定支撑作用。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腔体的分流充气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气盖(1)和上腔体(2),所述上腔体(2)包括:入气接口管(6)、上缓冲腔体(9)以及分气块(8),所述入气接口管(6)插固在上缓冲腔体(9)中,所述入气接口管(6)的底部与分气块(8)相互连通,所述分气块(8)水平固定连接在上缓冲腔体(9)顶部,所述分气块(8)的壁上前后分别对称开设有一组一级分气孔(11),所述上缓冲腔体(9)至少有2个,所述上缓冲腔体(9)之间互不连通;所述分气盖(1)间隔设有多个下缓冲腔体(10),所述下缓冲腔体(10)的底部开设有排成列的二级分气孔(7),所述分气盖(1)的下缓冲腔体(10)与上腔体(2)的上缓冲腔体(9)一一对应;由入气接口管(6)、分气块(8)、一级分气孔(11)构成一级分气通道,由一级分气孔(11)、分气盖(1)和二级分气孔(7)构成二级分气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充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腔体(2)顶部两侧间隔开设有多组定位孔,所述分气盖(1)的顶部两侧间隔开设有多组螺纹孔,所述上腔体(2)的定位孔(3)通过第一螺丝与分气盖(1)的螺纹孔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流充气机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峰刘远新芦健庆蒋秋慈叶家宏汤林熹李科李宇强罗茂淀
申请(专利权)人: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制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