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供排水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49368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9 08: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供排水车,包括车架、车厢、动力源以及供排水装置,车厢设置于车架的上方,车厢与车架连接;动力源用于向供排水车提供动力;供排水装置设置于车架的下方,供排水装置与车架连接;或供排水装置设置于车厢的下方,供排水装置与车厢连接;动力源还用于向供排水装置提供动力,供排水装置用于执行供排水作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供排水车,将供排水装置设置于车架的下方,不占用车厢的空间,提高车厢的利用率,为车厢腾出更大的存储空间,合理利用车厢的空间。且将供排水装置设置于车架的下方,大大降低供排水装置到供排水的距离,避免造成水管扭曲,方便进行供排水,从而将水源排出或将水源送去抢险现场,提高抢险效率。提高抢险效率。提高抢险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供排水车


[0001]本技术涉及应急抢险专用车
,特别涉及一种供排水车。

技术介绍

[0002]供排水车主要应用于消防供水、城市内涝排水、农村补给供水、农村洪水排水等应急场景。目前,供排水车的功能过于单一,且供排水车的供排水装置大都设置在车厢内,此种设置方式大大占用了车厢的空间,使得车厢的空间不能合理的利用,从车厢到供排水点需要安装更长的水管,也容易造成水管扭曲。且供排水装置的进、出水管都是固定设置在同一侧,由于抢险环境复杂多变,在一些狭小的地方,或存在障碍物时,为了方便供排水驾驶员需要反复挪动车辆才能靠近供排水点,甚至需要连接更长水管才能进行供排水,如此操作费时费力,降低抢险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此,需要提供一种供排水车,用于解决目前供排水车的功能过于单一,且供排水车的供排水装置大都设置在车厢内,此种设置方式大大占用了车厢的空间,使得车厢的空间不能合理的利用,从车厢到供排水点需要安装更长的水管,也容易造成水管扭曲。且供排水装置的进、出水管都是固定设置在同一侧,由于抢险环境复杂多变,在一些狭小的地方,或存在障碍物时,为了方便供排水驾驶员需要反复挪动车辆才能靠近供排水点,甚至需要连接更长水管才能进行供排水,如此操作费时费力,降低抢险效率。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专利技术人提供了一种供排水车,包括:
[0005]车架;
[0006]车厢,所述车厢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上方,所述车厢与所述车架连接;
[0007]动力源,所述动力源用于向所述供排水车提供动力;
[0008]以及供排水装置,所述供排水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下方,所述供排水装置与所述车架连接;或
[0009]所述供排水装置设置于所述车厢的下方,所述供排水装置与所述车厢连接;
[0010]所述动力源还用于向所述供排水装置提供动力,所述供排水装置用于执行供排水作业。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供排水装置包括驱动机构以及供排水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供排水机构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向供排水机构提供动力。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液压马达以及变速箱,所述液压马达与所述变速箱传动连接,所述变速箱与所述供排水机构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或
[0013]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液压马达以及传动轴,所述液压马达与所述供排水机构通过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车架包括大梁,所述供排水装置包括供排水机构以及安装架;
[0015]所述供排水机构通过所述安装架安装于所述大梁的尾端下方;或
[0016]所述供排水机构通过所述安装架安装于所述大梁的中部下方。
[001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供排水机构包括进水管以及出水管;
[0018]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沿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一侧,所述出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另一侧,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相互连通。
[001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进水管包括第一进水管以及第二进水管,所述出水管包括第一出水管以及第二出水管;
[0020]所述第一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一侧,所述第一出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一侧,所述第二出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另一侧;或
[0021]所述第一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一侧,所述第一出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一侧,所述第二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出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另一侧。
[002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供排水机构还包括第一泄水管;
[0023]所述第一泄水管设置于所述进水管的一侧,所述第一泄水管与所述进水管连通;
[0024]所述第一泄水管上设有第一控制开关,所述第一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泄水管的通断;或/和
[0025]所述供排水机构还包括第二泄水管;
[0026]所述第二泄水管设置于所述出水管的一侧,所述第二泄水管与所述出水管连通;
[0027]所述第二泄水管上设有第二控制开关,所述第二控制开关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泄水管的通断。
[0028]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供排水车还包括减震部件,所述减震部件设置于所述车架与所述车厢之间。
[002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车厢内设有多个卷盘机构,多个所述卷盘机构分别用于收、放水带或油管或电缆。
[003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车厢内设有至少一个置物架,至少一个所述置物架分别与所述车厢可拆卸连接,至少一个所述置物架分别用于放置抢险部件。
[003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车架的两侧分别设有多个工具箱,多个所述工具箱分别用于放置抢险部件;
[0032]所述工具箱包括翻转箱门,所述翻转箱门的下端与所述车架铰接;
[0033]其中,所述翻转箱门打开时向下翻转呈水平状态,所述翻转箱门关闭时呈向上翻转。
[003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动力源包括发动机、取力器以及液压系统;
[0035]所述发动机用于向所述液压系统提供动力,所述液压系统用于向所述供排水装置提供液压动力;
[0036]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液压泵以及液压油箱;
[0037]所述发动机与所述液压泵通过所述取力器传动连接,所述液压泵与所述液压油箱通过液压管路连接,所述液压油箱存储液压油;
[0038]所述供排水车还包括第一散热器以及第二散热器;
[0039]所述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串联连接;或
[0040]所述第一散热器与第二散热器并联连接;
[0041]所述第一散热器以及第二散热器分别用于对所述取力器以及所述液压系统的液压油进行散热。
[004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结构,所述车厢的两侧以及尾部分别设有多个厢门;
[0043]所述车厢内还设有手提泵以及充电充气装置;
[0044]所述手提泵用于执行供排水作业;
[0045]所述充电充气装置用于在执行抢险作业中提供电源或气源。
[0046]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的供排水车包括车架、车厢、动力源以及供排水装置,所述车厢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上方,所述车厢与所述车架连接;所述动力源用于向所述供排水车提供动力;所述供排水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下方,所述供排水装置与所述车架连接;或所述供排水装置设置于所述车厢的下方,所述供排水装置与所述车厢连接;所述动力源还用于向所述供排水装置提供动力,所述供排水装置用于执行供排水作业。本技术的供排水车,将供排水装置设置于车架或车厢的下方,不占用车厢的空间,提高车厢的利用率,为车厢腾出更大的存储空间,合理利用车厢的空间。且将供排水装置设置于车架或车厢的下方,大大降低供排水装置到供排水的距离,避免造成水管扭曲,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供排水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车厢,所述车厢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上方,所述车厢与所述车架连接;动力源,所述动力源用于向所述供排水车提供动力;以及供排水装置,所述供排水装置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下方,所述供排水装置与所述车架连接;或所述供排水装置设置于所述车厢的下方,所述供排水装置与所述车厢连接;所述动力源还用于向所述供排水装置提供动力,所述供排水装置用于执行供排水作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排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排水装置包括驱动机构以及供排水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供排水机构传动连接,所述驱动机构用于向供排水机构提供动力。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排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液压马达以及变速箱,所述液压马达与所述变速箱传动连接,所述变速箱与所述供排水机构的输入轴传动连接;或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液压马达以及传动轴,所述液压马达与所述供排水机构通过所述传动轴传动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排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包括大梁,所述供排水装置包括安装架;所述供排水机构通过所述安装架安装于所述大梁的尾端下方;或所述供排水机构通过所述安装架安装于所述大梁的中部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供排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排水机构包括进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沿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相对设置,所述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一侧,所述出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另一侧,所述进水管与所述出水管相互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排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包括第一进水管以及第二进水管,所述出水管包括第一出水管以及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一侧,所述第一出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一侧,所述第二出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另一侧;或所述第一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一侧,所述第一出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一侧,所述第二进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另一侧,所述第二出水管设置于所述车架的另一侧。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供排水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排水机构还包括第一泄水管;所述第一泄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旭阳林舜羽郑茂轮林进添黄勇泼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侨龙应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