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结构及其升降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91406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21 22: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按键结构,该按键结构可包含开关,其包含弹性件及中介支架。弹性件可分离地向下抵靠中介支架,中介支架可分离地向下抵靠升降机构或键帽。于键帽的按压过程中,中介支架会与升降机构或键帽分开,以使开关接点的接触力固定。藉此,于第一开关接点与第二开关接点接触后,键帽后续的向下移动不会改变第一开关接点与第二开关接点间的接触力,避免或大幅抑制第一开关接点与第二开关接点的磨耗,故可增加第一开关接点与第二开关接点间接触的稳定度并延长开关的使用寿命。的稳定度并延长开关的使用寿命。的稳定度并延长开关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按键结构及其升降机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尤指按键结构的升降机构及包含按键开关的按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机械式按键结构主要结构为于键帽与底座之间连接一升降机构,以使键帽能相对于底座上下移动。键帽作动的稳定性,包含作动行程及平稳度,通常均依靠升降机构以实现。传统上,机械按键使用直立设置的压簧,并且光源也可以设置在压簧正下方,顺利让光线穿过中空的压簧照亮按键的出光区。但随着人们对于按键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使用压簧的按键结构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及其升降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包含底座、键帽、升降机构及开关。该键帽于一垂直方向上设置于该底座之上。该升降机构连接至该底座及该键帽之间,该键帽经由该升降机构可于该垂直方向上相对于该底座移动。该开关包含固定座、弹性件、第一开关接点、第二开关接点及中介支架。该固定座固定于该底座。该弹性件部分固定于该固定座上,该弹性件产生一回弹力。该第一开关接点固定于该固定座上,该第二开关接点相对于该第一开关接点固定于该弹性件上。该中介支架与该固定座枢接。该弹性件可分离地向下抵靠该中介支架。该中介支架可分离地向下抵靠该升降机构或该键帽。其中,该回弹力驱使该第二开关接点朝向该第一开关接点移动、驱使该弹性件向下抵靠该中介支架、并经由该弹性件驱使该中介支架向下抵靠该升降机构或该键帽。又,当该键帽被向下按压至一按压位置时,该第二开关接点接触该第一开关接点,该弹性件与该中介支架分开,该中介支架与该升降机构或该键帽分开。藉此,于该第一开关接点与该第二开关接点接触后,该键帽后续的向下移动不会改变该第一开关接点与该第二开关接点间的接触力,避免或大幅抑制该第一开关接点与该第二开关接点的磨耗,故可增加该第一开关接点与该第二开关接点间接触的稳定度并延长该开关的使用寿命。
[0005]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升降机构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连接至该底座及该键帽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可于该垂直方向相对于该底座移动,该中介支架经由可分离地抵靠该第一支架以可分离地抵靠该升降机构。
[0006]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中介支架未接触该键帽。
[0007]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底座包含电路板,该开关固定于该电路板上,该第一开关接点及该第二开关接点与该电路板电性连接。
[000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开关包含第一接点连接部及第二接点连接部,该第一接点连接部及该第二接点连接部均固定于该固定座上且露出于该固定座,该第一接点连接部
与该第一开关接点及该电路板电性连接,该第一开关接点经由该第一接点连接部与该电路板电性连接,该第二接点连接部与该第二开关接点及该电路板电性连接,该第二开关接点经由该第二接点连接部与该电路板电性连接。
[000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二接点连接部经由该弹性件与该第二开关接点连接。
[0010]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第一接点连接部或该第二接点连接部向下突出且插入该电路板。
[0011]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中介支架位于该弹性件上方,该中介支架具有顶表面,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弹性件于该垂直方向上低于该顶表面。
[0012]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中介支架具有凹槽,该弹性件具有抵靠部,该弹性件经由该抵靠部可分离地抵靠该中介支架,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抵靠部位于该凹槽内。
[0013]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弹性件包含固定部及悬臂,该弹性件经由该固定部固定至该固定座,该弹性件经由该悬臂可分离地向下抵靠该中介支架。
[0014]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于该键帽向下移动时,该中介支架及该悬臂同向偏转。
[0015]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根据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部分爆炸图。
[0018]图3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另一部分爆炸图。
[0019]图4为图3中升降机构的第一支架的示意图。
[0020]图5为图3中升降机构的第二支架的示意图。
[0021]图6为图3中升降机构的第一支架对应其第一突出部的部分伸入第二支架的示意图,其中第二支架轮廓以虚线绘示,本图视角不同于图3的视角。
[0022]图7为图6中第一支架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23]图8为图3中升降机构的第二支架对应其第二突出部的部分伸入第一支架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其中第一支架轮廓以虚线绘示,本图视角不同于图3的视角。
[0024]图9为图8中第二支架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25]图10为图3中升降机构的俯视图,其中键帽轮廓及键帽上定义的出光区对应的位置以链线表示。
[0026]图11为图10中升降机构沿线X

X的剖视图,其中以虚线绘示底座轮廓。
[0027]图12为图10中升降机构根据一变化例的俯视图。
[0028]图13为图11中升降机构的剖视图,其切面位置相当于图11中线X

X,且以虚线绘示底座轮廓。
[0029]图14为图1中按键结构沿线Y

Y的剖视图。
[0030]图15为图3中开关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0031]图16为图3中开关的爆炸图。
[0032]图17为图14中按键结构于键帽向下移动至触发位置时的剖视图。
[0033]图18为图17中按键结构于键帽继续向下移动而至按压位置时的剖视图。
[0034]图19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升降机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使对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0036]为了设计出超薄且具有段落手感的按键,专利技术人进行深入的问题分析与尝试。例如,升降机构可以采用剪刀或蝴蝶(正V)或蝙蝠(倒V)形式的双支架机制,同时搭配低总高的横置弹簧连接其两支架并产生回复力,以抬升键帽。如果为了兼顾按键升降过程中在按键角落的拉力平衡而不致偏摆,就须将弹簧设置在中央区域,以使支架受力平均;但专利技术人发现如此结构配置中弹簧会将键帽下方区域大致上垂直切割为两部分,使得发光按键结构的发光件不易设置于中央以直接照射键帽大面积的主要出光区,或者光线难以照射到键帽的某些角落,影响背光均匀度的呈现。此外,于一般采用塑料支架的按键结构中,支架通常是通过孔轴结构相互枢接,但孔轴结构需占一定的空间,使得支架厚度难以降低,不利于薄型化设计。另外,按键开关若采用弹片结构,需要面临的问题是,在开关接点接触后,开关接点间的接触力仍会随着键帽下移而增加,且开关接点间也会持续相互磨擦,造成磨损,缩短使用寿命。
[0037]请参阅图1至图3。根据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底座;键帽,于一垂直方向设置于该底座之上;升降机构,连接至该底座及该键帽之间,该键帽经由该升降机构可于该垂直方向相对于该底座移动;以及开关,包含:固定座,固定于该底座;弹性件,部分固定于该固定座上,该弹性件产生一回弹力;第一开关接点,固定于该固定座上;第二开关接点,相对于该第一开关接点固定于该弹性件上;以及中介支架,与该固定座枢接,该弹性件可分离地向下抵靠该中介支架,该中介支架可分离地向下抵靠该升降机构或该键帽;其中,该回弹力驱使该第二开关接点朝向该第一开关接点移动、驱使该弹性件向下抵靠该中介支架、并经由该弹性件驱使该中介支架向下抵靠该升降机构或该键帽;其中,当该键帽被向下按压至按压位置时,该二开关接点接触该第一开关接点,该弹性件与该中介支架分开,该中介支架与该升降机构或该键帽分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升降机构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连接至该底座及该键帽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支架及该第二支架可于该垂直方向相对于该底座移动,该中介支架经由可分离地抵靠该第一支架以可分离地抵靠该升降机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键帽位于该按压位置时,该中介支架未接触该键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底座包含电路板,该开关固定于该电路板上,该第一开关接点及该第二开关接点与该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宸赵令溪萧绍仑谢育群
申请(专利权)人: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