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模组外壳及电池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9790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模组外壳及电池模组,该电池模组外壳包括一体式液冷板及外壳上体,一体式液冷板作为底板,与外壳上体围合成容纳空腔;一体式液冷板包括内部空腔,内部空腔内设有流道管筋,流道管筋沿设定方向延伸并将内部空腔间隔成多个流道腔,多个流道腔连通形成液冷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流道管筋作为液冷板的加强筋起到承重作用,使得一体式液冷板不易折损变形,而且一体式液冷板保证液冷板的平面度,降低热阻,提高液冷效率,可同时满足电池高温散热和电池承重受力需求,并且一体式液冷板作为电池模组外壳的底板,与外壳上体围合成容纳空腔,缩减了电池模组外壳的整体尺寸,提高电池模组箱体空间利用率。提高电池模组箱体空间利用率。提高电池模组箱体空间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模组外壳及电池模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液冷
,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外壳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2]软包电池由于单体能量密度高,内阻小,安全性高,设计灵活等特点,深受各大电池厂和主机厂的青睐。为确保在极端工况及长期使用后电芯热量能快速带出电池包外,通常将整个电芯组放在液冷板或架在箱体横纵梁上,以确保电池模组功能可靠性,但由于液冷板强度不高,易折损变形,需要额外增加支撑部件,结构复杂;
[0003]另外,液冷板布置在电芯组下方用于电芯的散热或加热,液冷板设在电池模组外壳的底部,并且需要将电池模组外壳的底板和液冷板分开制作并分别安装在箱体里,电池模组外壳的底板和液冷板的厚度占用了电池包Z向高度空间,箱体空间利用率低,物料管控上成本增加,工艺制造难度增加,整包成组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外壳,本技术的流道管筋将一体式液冷板的内部空腔间隔成多个流道腔,多个流道腔连通形成液冷流道,可以同时满足电池高温散热和电池承重受力需求,并且一体式液冷板作为电池模组外壳的底板,与外壳上体围合成容纳空腔,缩减了电池模组外壳的整体尺寸,提高电池模组箱体空间利用率。
[0005]本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外壳,包括一体式液冷板及外壳上体;
[0008]所述一体式液冷板作为底板,与外壳上体围合成容纳空腔;
[0009]所述一体式液冷板包括内部空腔,内部空腔内设有流道管筋,所述流道管筋沿设定方向延伸并将内部空腔间隔成多个流道腔,多个流道腔连通形成液冷流道。
[001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一体式液冷板上设有第一水嘴和第二水嘴;
[0011]所述第一水嘴、第二水嘴分别与液冷流道的入口、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水嘴和第二水嘴之间通过导流机构和导流管道连通。
[001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一体式液冷板包括两端开口的中空板和与中空板的两端分别嵌合的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中空板与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形成内部空腔。
[0013]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一体式液冷板包括位于设定方向两端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液冷流道的入口和出口均设于第一端面上或附近,或设于第二端面上或附近,或所述液冷流道的入口、出口分别设于第一端面上或附近、第二端面上或附近。
[0014]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一体式液冷板包括位于设定方向两端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
[0015]所述流道管筋的数量为一条或多条,所述流道管筋的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一
端面存在间隙,流道管筋的另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二端面存在间隙;
[0016]或,流道管筋的数量为至少两条,某一条流道管筋的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一端面抵接,另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二端面存在间隙,其余流道管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存在间隙;
[0017]或,流道管筋的数量为多条,任意两条流道管筋的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一端面抵接,另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二端面存在间隙,某一条流道管筋设于所述两条流道管筋之间,所述某一条流道管筋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二端面抵接,另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一端面存在间隙;
[0018]或,流道管筋的数量为多条,任意两条流道管筋的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二端面抵接,另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一端面存在间隙,某一条流道管筋设于所述两条流道管筋之间,所述某一条流道管筋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一端面抵接,另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二端面存在间隙。
[0019]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外壳上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第二侧板,与一体式液冷板相对设置的盖板;
[0020]所述第一端板的一端、第二端板的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连接,所述第一端板的另一端、第二端板的另一端与盖板连接;
[0021]所述第一侧板的一端、第二侧板的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另一端、第二侧板的另一端与盖板连接。
[0022]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上侧板和第一下侧板,所述第一上侧板一端与盖板连接,第一上侧板另一端与第一下侧板一端连接,第一下侧板另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连接;
[0023]和/或,第二侧板包括第二上侧板和第二下侧板,所述第二上侧板一端与盖板连接,第二上侧板另一端与第二下侧板一端连接,第二下侧板另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连接。
[0024]为了达到上述第二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25]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模组,设有上述电池模组外壳,还设有至少一组电芯组;
[0026]所述电芯组设置在容纳空腔内,所述电芯组紧贴一体式液冷板。
[0027]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电芯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的电芯,相邻电芯之间设有粘合层;
[0028]和/或,相邻电芯组之间设有缓冲层;
[0029]和/或,电芯组与电池模组外壳之间设有缓冲层。
[0030]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一体式液冷板上设有导热结构胶层,所述电芯组的底部通过导热层与一体式液冷板连接。
[003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0032](1)本技术的流道管筋将一体式液冷板的内部空腔间隔成多个流道腔,多个流道腔连通形成液冷流道,其中,流道管筋作为液冷板的加强筋起到承重作用,结构简单,使得一体式液冷板不易折损变形,而且一体式液冷板保证液冷板的平面度,降低热阻,提高液冷效率,可以同时满足电池高温散热和电池承重受力需求,并且一体式液冷板作为电池模组外壳的底板,与外壳上体围合成容纳空腔,缩减了电池模组外壳的整体尺寸,提高电池模组箱体空间利用率。
[0033](2)本技术的一体式液冷板上的第一水嘴、第二水嘴分别与液冷流道的入口、出口相连通,第一水嘴和第二水嘴之间通过导流机构和导流管道连通,液体沿着流道腔内的既定流向进行流动,实现液冷循环,提高了液冷板的传热效率。
[0034](3)本技术液冷流道的入口和出口均设于一体式液冷板第一端面上或附近,或设于一体式液冷板第二端面上或附近,或液冷流道的入口、出口分别设于一体式液冷板第一端面上或附近、一体式液冷板第二端面上或附近,且一体式液冷板的液冷流道可调整为不同的形状,以满足不同的一体式液冷板结构设计需求,使得一体式液冷板的结构适应性更强。
[0035](4)本技术相邻电芯之间设有粘合层,相邻电芯组之间设有缓冲层,能够减少电池包零部件数量,提高整包成组效率,且缓冲层起到缓冲作用,保护电芯组。
[0036](5)本技术的一体式液冷板上设有导热结构胶层,电芯组底部通过导热结构胶层与一体式液冷板连接,提高了电芯热量传热效率,提高了电芯与一体式液冷板之间粘接强度的效果。
附图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模组外壳,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式液冷板及外壳上体;所述一体式液冷板作为底板,与外壳上体围合成容纳空腔;所述一体式液冷板包括内部空腔,内部空腔内设有流道管筋,所述流道管筋沿设定方向延伸并将内部空腔间隔成多个流道腔,多个流道腔连通形成液冷流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液冷板上设有第一水嘴和第二水嘴;所述第一水嘴、第二水嘴分别与液冷流道的入口、出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水嘴和第二水嘴之间通过导流机构和导流管道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液冷板包括两端开口的中空板和与中空板的两端分别嵌合的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中空板与第一堵头和第二堵头形成内部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液冷板包括位于设定方向两端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液冷流道的入口和出口均设于第一端面上或附近,或设于第二端面上或附近,或所述液冷流道的入口、出口分别设于第一端面上或附近、第二端面上或附近。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模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式液冷板包括位于设定方向两端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流道管筋的数量为一条或多条,所述流道管筋的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一端面存在间隙,流道管筋的另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二端面存在间隙;或,流道管筋的数量为至少两条,某一条流道管筋的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一端面抵接,另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二端面存在间隙,其余流道管筋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存在间隙;或,流道管筋的数量为多条,任意两条流道管筋的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一端面抵接,另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二端面存在间隙,某一条流道管筋设于所述两条流道管筋之间,所述某一条流道管筋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第二端面抵接,另一端与一体式液冷板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学蔡力亚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巨湾技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