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通量高稳压三通冷却进液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89704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2: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通量高稳压三通冷却进液机构,包括进液总管,所述进液总管的后部开设有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右端通过弯管段连接在所述进液总管的左侧;所述第一分流管的竖直截面面积自其右端向左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侧面呈圆滑的阶梯形;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后侧分布有L形分流进液管;所述L形分流进液管包括分布在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部的第一分流进液口和分布在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左端的第二分流进液口。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好等优点。可靠性好等优点。可靠性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通量高稳压三通冷却进液机构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发动机冷却进液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高通量高稳压三通冷却进液机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当前大功率发动机技术的逐渐普及应用,尤其是集成度增加、体积越来越小的大功率发动机的各段冷却要求更为苛刻精准,冷却液通量不仅需求大,同时因为精细化越来越高,也基于大功率发动机燃烧量大,且似乎每根管路的冷却设计需求或精确度都已达到极限,因此如果进液机构尤其是三通以上,其分流的各段液压、液量不足或阻力不一或稳定性不佳,则容易出现某段冷却液循环不利,冷却效果不好,轻则冷却效果不佳影响发动机效率,重则某区域持续高温影响整机性能安全,而某段冷却液循环过快也会造成浪费的现象,降低整体冷却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使用效果好的高通量高稳压三通冷却进液机构。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高通量高稳压三通冷却进液机构,包括进液总管,所述进液总管的后部开设有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心线与所述进液总管的中心线互相垂直;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部的中心线与所述进液总管的中心线互相垂直;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右端通过弯管段连接在所述进液总管的左侧;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心线呈水平分布,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部的中心线呈竖直分布;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部的中心线共面;所述第一分流管的竖直截面面积自其右端向左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侧面呈圆滑的阶梯形;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后侧分布有L形分流进液管;所述L形分流进液管包括分布在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部的第一分流进液口和分布在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左端的第二分流进液口。
[000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分流管的顶部端线与其下部端线构成夹角∠a;∠a为2~5
°

[0007]进一步的,所述∠a为2.5
°
或3
°
或3.5
°

[0008]进一步的,自所述第二分流进液口的中间竖直下剖,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流管的横截面积为S1;自所述第一分流进液口的中间竖直下剖,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流管的横截面积为S2;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右端的横截面积为S3;所述弯管段的右端的横截面积为S4;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端的横截面积为S5;S1:S2:S3:S4:S5=870~890:1560~1580:1880~1900:1700~1720:850~870。进一步的,S1:S2:S3:S4:S5=880~885:1570~1575:1890~1895:1710~1716:860~865。
[0009]进一步的,S1:S2:S3:S4:S5=884:1573;1893:1715:862。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分流管的顶部进液口以及所述第一分流进液口、所述第二分
流进液口呈竖直向上开设;所述进液总管的总进液开口为前后向开设。
[001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
[0012](1)通过对使用本技术的发动机进行监测,其缸盖下部的各缸水流量均匀度高,最大偏差仅为0.08m/s,确保了各缸冷却的均匀度,提高各缸工作的一致性,进而提高发动机的整体效能。能减小附件功消耗,提升燃油经济性。
[0013](2)装配本技术能够确保发动机的排排鼻梁区流速高达4.8m/s,这就有效确保高效地快速控制和分配水量,保证需要强冷却的排气鼻梁区有更多的冷却水冷却,进而提高整体换热系数、制住流阻,具有为发动机排排鼻梁区能够提供持续高通量和高稳定的能力。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本技术的主视图;
[0016]图3是本技术的S1区域截面视图;
[0017]图4是本技术的S2区域截面视图;
[0018]图5是本技术的S3区域截面视图;
[0019]图6是本技术的S4区域截面视图;
[0020]图7是本技术的S5区域截面视图;
[0021]图8是本技术的第二分流管处的侧视图;
[0022]图9是本技术装配到发动机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0是使用本技术装配到发动机后的各缸体流速云图;
[0024]图11是使用本技术装配到发动机后的鼻梁区流速云图;
[0025]图12是现有的六道冷却进液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3是使用现有的六道冷却进液机构装配到发动机后的各缸体流速云图;
[0027]图14是使用现有的六道冷却进液机构装配到发动机后的鼻梁区流速云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如图1~9所示,一种高通量高稳压三通冷却进液机构,包括进液总管2,所述进液总管2的后部开设有第一分流管1和第二分流管4;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心线与所述进液总管的中心线互相垂直;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部的中心线与所述进液总管的中心线互相垂直;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右端通过弯管段1

3连接在所述进液总管的左侧;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心线呈水平分布,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部3

1的中心线呈竖直分布;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部的中心线共面;所述第一分流管的竖直截面面积自其右端1

1向左端1

2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侧面呈圆滑的阶梯形,如图8所示;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后侧分布有L形分流进液管;所述L形分流进液管包括分布在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部的第一分流进液口5和分布在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左端的第二分流进液口6。所述第一分流管的顶部端线与其下部端线构成夹角∠a;∠a为2~5
°
,比如2.5
°
或3
°
或3.5
°
等。本实施例优选∠a为2.5
°
。自所述第二分流进液口的中间竖直下剖,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流管的横截面积为S1;自所述第一分流进液口的中间竖直下剖,所对应的所述第一分流管的横截面积为S2;
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右端的横截面积为S3;所述弯管段的右端的横截面积为S4;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端的横截面积为S5;S1:S2:S3:S4:S5=870~890:1560~1580:1880~1900:1700~1720:850~870。或者可选S1:S2:S3:S4:S5=880~885:1570~1575:1890~1895:1710~1716:860~865。本实施例优选S1:S2:S3:S4:S5=884:1573;1893:1715:862。所述第二分流管的顶部进液口4以及所述第一分流进液口、所述第二分流进液口呈竖直向上开设;所述进液总管的总进液开口为前后向开设。
[0029]通过将本技术装配到六缸发动机上进行测试获得如下数据:
[0030]如图10所示,六个缸的流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通量高稳压三通冷却进液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液总管,所述进液总管的后部开设有第一分流管和第二分流管;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心线与所述进液总管的中心线互相垂直;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部的中心线与所述进液总管的中心线互相垂直;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右端通过弯管段连接在所述进液总管的左侧;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心线呈水平分布,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部的中心线呈竖直分布;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下部的中心线共面;所述第一分流管的竖直截面面积自其右端向左端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分流管的侧面呈圆滑的阶梯形;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后侧分布有L形分流进液管;所述L形分流进液管包括分布在所述第一分流管的中部的第一分流进液口和分布在所述第一分流管的左端的第二分流进液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通量高稳压三通冷却进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流管的顶部端线与其下部端线构成夹角∠a;∠a为2~5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通量高稳压三通冷却进液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为2.5
°
或3
°
或3.5
°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洁林铁坚林晨曦李壮朱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