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89183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包括培苗室,所述培苗室内通过隔墙分隔有基础培养隔间和采光培养隔间,所述基础培养隔间和采光培养隔间的内部均安置培养架,且培养架内侧安放有多个玻璃罐,多个所述玻璃罐内部均填充有MS固体培养基,且MS固体培养基的顶面活动安置有网格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隔腔将将培苗室分隔成基础培养隔间和采光培养隔间,且基础培养隔间和采光培养隔间内均安置培养架,并且培养架的玻璃罐内扦插有茎节苗,通过设定好培苗室的温湿度,使得基础培养隔间能够以散光培养配合日光灯培养的形式进行茎节苗的培苗作业,使得茎节苗15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植物组织培养
,尤其涉及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马铃薯块茎含有大量的淀粉,能为人体提供丰富的热量,且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是重要的粮食作物。马铃薯通过无性繁殖方式在迭代种植过程中,极易感染病毒导致退化,表现为严重减产和品质降低。利用茎尖组培脱毒技术生产无病毒种薯,可解决马铃薯种性退化、大幅度提高产量,这项技术可以实现平均增产30%

50%。组培技术以其快速繁殖和脱毒等优势在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为马铃薯无病毒种薯生产做出巨大贡献。
[0003]经检索,专利号CN109673518A公开了一种组培苗机械化移植方法,属于植物组织培养
;所述一种组培苗机械化移植方法使用对象为试管单株培养的条状组培苗,所述条状组培苗是由试管内固态状培养基培养;所述一种组培苗机械化移植方法是利用机器视觉技术对组培苗的节点进行识别定位,机器人根据节点位置进行组培苗的移植相关作业,具体步骤包括取苗、切割、插植;所述方法能完成手工移植作业到机械化移植作业的转换,减少人工劳动强度,创造无人扰动的干净的无菌环境,降低污染水平,提高苗的存活率,具有实际意义。
[0004]上述方案中只是简单地进行试管到试管、单株组培苗茎段到单株带叶茎段的识别、取苗、切割、插植等操作,虽然能够采用机械化移植减少污染率,但是该管理方案依然无法最大化的达到马铃薯组培苗最佳的存活率。
[0005]我们为此,提出了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解决上述弊端。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包括培苗室,所述培苗室内通过隔墙分隔有基础培养隔间和采光培养隔间,所述基础培养隔间和采光培养隔间的内部均安置培养架,且培养架内侧安放有多个玻璃罐,多个所述玻璃罐内部均填充有MS固体培养基,且MS固体培养基的顶面活动安置有网格板,并且MS固体培养基上扦插有茎节苗,所述基础培养隔间内侧顶部安装有日光灯,所述采光培养隔间内侧顶面嵌入安装有玻璃窗,所述培苗室的两端分别对应基础培养隔间和采光培养隔间铰接有活动门。
[0008]优选的,所述基础培养隔间和采光培养隔间的墙顶均通过膨胀螺栓固定有安置框,且安置框内穿插设置有供液管,所述供液管的表面等距设置多个U型部,且多个U型部均延伸至安置框外侧,并且每个U型部上均安装有雾化喷头。
[0009]优选的,所述培苗室的中部砌设有隔墙,且隔墙的两个面均安装有温湿度检测仪。
[0010]优选的,所述安置框的两侧均焊接有安装耳,且安装耳的表面通过膨胀螺栓与培苗室的墙顶固定连接,所述安置框的底面对应U型部开设多个开口。
[0011]优选的,所述培养架内侧等距焊接有多层金属丝网板,且每层金属丝网板上均安放有多个玻璃罐。
[0012]优选的,所述培苗室的基础培养隔间和采光培养隔间均配设有空调和除湿机。
[0013]优选的,所述茎节苗为带有茎节的脱毒试管苗剪切段。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通过隔腔将将培苗室分隔成基础培养隔间和采光培养隔间,且基础培养隔间和采光培养隔间内均安置培养架,并且培养架的玻璃罐内扦插有茎节苗,通过设定好培苗室的温湿度,使得基础培养隔间能够以散光培养配合日光灯培养的形式进行茎节苗的培苗作业,使得茎节苗15

20天左右生长成带有8片叶以上的完整小植株,即可进行第二次茎切段繁殖,当需要移栽大田繁殖原种时,通过将玻璃罐的完整小植株转移至采光培养隔间,在采光培养隔间炼苗5

7天,期间向玻璃罐内喷淋10%的农用链霉素,即可可进行大田移栽,采用上述管理方案可提高脱毒组培苗移栽成活率到95%以上。
[0016]2、本技术,通过膨胀螺栓贯穿安置框两侧的安装耳与培苗室的墙顶固定连接,然后将带有U型部的供液管安插在安置框内侧,使得供液管的多个U型部均穿过开口暴露设置在安置框外侧,直至U型部的雾化喷头同样暴露在培苗室内,通过将百分之75乙醇溶液灌入供液管,促使乙醇溶液通过多个U型部的雾化喷头均匀喷洒在培苗室内,实现喷雾降尘,有利于杀灭培苗室空气中的真菌孢子,以便保持培苗室的无菌环境。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的安置框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的玻璃罐结构示意图。
[0021]图例说明:
[0022]1、培苗室;2、基础培养隔间;3、采光培养隔间;4、活动门;5、培养架;6、玻璃罐;7、安置框;8、日光灯;9、玻璃窗;10、供液管;11、开口;12、U型部;13、雾化喷头;14、MS固体培养基;15、网格板;16、茎节苗。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4]请参照图1

3,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包括培苗室1,培苗室1内通过隔墙分隔有基础培养隔间2和采光培养隔间3,基础培养隔间2和采光培养隔间3的内部均安置培养架5,且培养架5内侧安放有多个玻璃罐6,多个玻璃罐6内部均填充有MS固体培养基14,且MS固体培养基14的顶面活动安置有网格板15,并且MS固体培养基14上扦插有茎节苗16,基础培养隔间2内侧顶部安装有日光灯8,采光培养隔间3内侧顶面嵌入安装有玻璃窗9,培苗室1的两端分别对应基础培养隔间2和采光培养隔间3铰接有活动门4,通过将脱毒试管苗剪切段扦插到装有MS固体培养基14的玻璃罐6内,每个茎段需带1个茎节。每一个玻璃罐6内可通过设置的网格板15扦插60个茎段,再置于培苗室1的基础培养隔间2,温度为20

24℃、湿度60%左右下培养,前5天,不补光,只需要散光照射,5天后开启基础培养隔间2的日光灯8,使得茎节苗16每天在2000lx光照8

10h条件下培养,茎段在培养4天后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包括培苗室(1),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苗室(1)内通过隔墙分隔有基础培养隔间(2)和采光培养隔间(3),所述基础培养隔间(2)和采光培养隔间(3)的内部均安置培养架(5),且培养架(5)内侧安放有多个玻璃罐(6),多个所述玻璃罐(6)内部均填充有MS固体培养基(14),且MS固体培养基(14)的顶面活动安置有网格板(15),并且MS固体培养基(14)上扦插有茎节苗(16),所述基础培养隔间(2)内侧顶部安装有日光灯(8),所述采光培养隔间(3)内侧顶面嵌入安装有玻璃窗(9),所述培苗室(1)的两端分别对应基础培养隔间(2)和采光培养隔间(3)铰接有活动门(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降低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培养隔间(2)和采光培养隔间(3)的墙顶均通过膨胀螺栓固定有安置框(7),且安置框(7)内穿插设置有供液管(10),所述供液管(10)的表面等距设置多个U型部(12),且多个U型部(12)均延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姣敏程永龙姚乔花陈雄吕海龙张鹤潇何万春安颉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汇丰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