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能源供电电池散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89151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6-18 11:55
本申请公开了氢能源供电电池散热系统,包括安装在氢能新能源汽车车头下端两侧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通过第二出水管和第二回水管连接有用于盛装冷却液的水箱,所述水箱内安装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出水管连通;所述水箱内还安装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通过包裹和/或嵌入在电池包内的导热管与第一回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回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水箱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的散热装置具有自然散热和驱动散热两种方式,相较于现有的只有驱动散热的方式更具节能性,能耗更低。能耗更低。能耗更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氢能源供电电池散热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新能源
,尤其涉及氢能源动力新能源汽车
,具体涉及氢能源供电电池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氢能源汽车通常是指氢燃料电池车,即通过将氢气诸如氢燃料天池中产生电,再将电通过锂电池存储并驱动电机转动达到驱动车辆行驶的目的。目前氢能源汽车已经达到量产,以MIRAI为例的氢能源电动车在加满氢气的情况下可以达到850公里的续航里程,由于氢能源汽车消耗的是氢气,排放的是水,不存在任何环境污染而被诸多汽车公司斥巨资开发。再者,氢能源电动车的电池与现有的动力电池相比其容量更小,质量更轻,安全性更高,同时在充放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相对更小。氢能源电动车的电池的主要作用是临时储存电能,将氢燃料电池输送的电能进行整合,使得输出稳定的电压、电流用于车辆驱动。因此,用于氢能源汽车的电池包设计并不适用于纯电新能源电动车的设计,其电池散热系统也存在不同。
[0003]通过检索关键字“电池散热”可获得现有技术1:中国技术专利,公开号CN218101425U,具体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装置,其通过电池安装座开设的进风孔配合风室开设的排风孔进行空气流通,通过静音风扇使空气流通到风室内,通过增加的风室使刚从电池散热装置本体排出的热空气能够在风室内自行降温。这种方式虽然能够实现降温,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电池包采用整体固封的结构,单靠空气流通带走电池包内部产生的热量效果并不理想,且现实中并没有检索到单一采用空气为散热介质的动力电池应用案例。
[0004]现有技术2: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号CN113097629A,具体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装置,其提供一种利用冷凝管来降温,并且具备缓冲装置,能够实时检测电池温度以对其降温的基于水冷原理的新能源汽车电池散热装置。但其散热机构庞大,在散热时需要电力不断的驱动风扇,致使散热能耗较高,适用于发热量较大的纯电新能源汽车,尤其是容易产生局部高温而爆燃的三元锂电池。针对本申请所应用的氢能源汽车而言并不适用,为此,本申请针对氢能源汽车领域提供了一种低能耗且散热效果佳的电池散热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氢能源汽车的供电电池散热的问题,本申请根据氢能源电动车供电电池的特性提供了氢能源供电电池散热系统,该散热系统能够在车辆行驶时充分利用空气流动进行散热,从而降低了由于驱动散热系统而产生的电力消耗达到低成本散热的目的;同时,本申请摒弃了传统的单一闭环控制散热系统,通过增设水箱使散热系统具有较大的弹性空间,避免因汽车短时间高负荷运转导致电池瞬间充放电过大而产生大量热量无法有效的在短时间散去的问题。针对这一结构改进能够有效的与现有技术在散热模式上进行区分,具体地:
[0006]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设置在电池包或者散热回路中的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电池包的工作温度,当实际温度达到或者超过预设的安全温度时,散热系统就开始工作,对电池包进行散热;当经过一段时间的散热使得电池包的温度降低到正常的安全温度区间后,散热系统就停止工作,往复循环。然而,这一散热模式的弊端在于,如果电池包的温度正处于安全温度的上限位置附近,且在此时电池包以满负荷或者超负荷充放电,使得电池包的温度将可能在短时间内上升,然而,及时散热系统开始马上工作,也并不能够在短时间内将热量散去,从而导致电池包的温度依然不断升高,从而可能存在电池包爆燃的可能,引发事故。
[0007]本技术中特别配置的水箱,即使电池包当前温度处于正常温度,散热装置可通过车辆行驶产生的流动空气将散热装置中的热量带走,从而降低水箱中冷却液的温度,当电池包温度超过安全温度后,通过第二水泵驱动冷却液不断循环,不断将储存在水箱内的低温冷却液送往电池包使其快速降温。由于水箱内的冷却液有相当的余量,因此,无论此时散热装置的散热效率是否能够满足电池包散热需求都不会实际影响到电池包的散热效率,从而在极大程度上保证的电池包的安全性。加之,在汽车行驶过程中,自然产生的空气流动所带走的热量无需消耗电能驱动散热装置,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0008]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9]氢能源供电电池散热系统,包括安装在氢能新能源汽车车头下端两侧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通过第二出水管和第二回水管连接有用于盛装冷却液的水箱,所述水箱内安装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出水管连通;所述水箱内还安装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通过包裹和/或嵌入在电池包内的导热管与第一回水管连通,所述第一回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水箱连通,以及与供电控制盒电连接并分别设置在所述水箱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设置在导热管内的第二温度传感器。
[0010]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包括呈桶状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沿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有多片与散热管固定连接的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管两端头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水管和第二回水管连通。
[0011]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靠近空气进口一端侧壁上安装有鼓风装置,鼓风装置通过第一驱动器驱动;所述散热装置上还安装有用于打开/关闭所述空气进口的百叶机构,所述百叶机构驱动连接有设置在散热装置上的第二驱动器,第二驱动器和鼓风装置与供电控制盒电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散热装置的外壳体截面呈矩形,所述百叶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外壳体相对侧壁上的两块侧板,转动安装在两块所述侧板之间的多片百叶,任一百叶一端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连杆,任一所述连杆的另一端均与拉杆铰接,所述拉杆的设置方向与所述侧板一致,所述第二驱动器驱动连接有一转盘,所述转盘靠近圆周边缘位置设置有与所述拉杆铰接的轴销,通过第二驱动器驱动转盘转动使得任一百叶在拉杆和连杆的作用下摆动以打开/关闭所述空气进口。
[0013]优选地,所述水箱通过注水管连通有用于加注冷却液的水壶。
[0014]优选地,所述鼓风装置的进风端朝向与所述空气进口的朝向一致且与车头外部大气连通。
[0015]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通过采用两套独立的循环系统,一套用于对冷却液降温,随时保持水箱中冷却液处于较低温度,从而具备解决电池包突发高温的能力,避免电池包高温事故;另一套用于降低电池包温度,两套循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相较于现有的单循环闭环控制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0017]本技术采用的散热装置具有自然散热和驱动散热两种方式,相较于现有的只有驱动散热的方式更具节能性,能耗更低。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轴测图。
[0020]图2视图1另一视觉的结构轴测图。
[0021]图3是图2中A区结构放大图。
[0022]图4是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氢能源供电电池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氢能新能源汽车车头下端两侧的散热装置(4),所述散热装置(4)通过第二出水管(13)和第二回水管(14)连接有用于盛装冷却液的水箱(1),所述水箱(1)内安装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出水端与所述第二出水管(13)连通;所述水箱(1)内还安装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出水端连通有第一出水管(11),所述第一出水管(11)通过包裹和/或嵌入在电池包(2)内的导热管与第一回水管(12)连通,所述第一回水管(12)的另一端与所述水箱(1)连通,以及与供电控制盒(5)电连接并分别设置在所述水箱(1)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设置在导热管内的第二温度传感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氢能源供电电池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4)包括呈桶状的外壳体(41),所述外壳体(41)内沿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有多片与散热管固定连接的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管两端头分别与所述第二出水管(13)和第二回水管(14)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1

2任一项所述的氢能源供电电池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4)靠近空气进口(44)一端侧壁上安装有鼓风装置(3),鼓风装置(3)通过第一驱动器(31)驱动;所述散热装置(4)上还安装有用于打开/关闭所述空气进口(44)的百叶机构(4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事浪黄杰秦梦璐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中擎锐科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